降维打击,出自中国科幻作家
刘慈欣的经典作品《
三体》,是指外星人使用“
二向箔”将太阳系由
三维空间降至
二维空间的一种攻击方式。
来源出处
“
降维”原本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术语,指将高维多媒体数据的特征向量映射到一维或者低维空间的过程。随着科幻小说《三体》的热销,“降维”与“打击”组成新的词语——“降维打击”,在小说中用于形容外太空生物的一种新型攻击战术,即用“二向箔”将攻击对象本身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如将四维空间降为三维空间,三维空间降为二维空间),致使对方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生存以达到打击对方甚至毁对方的目的。
出现原因
科技进步
科技的进步,推动商业社会采纳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在19世纪末的欧洲,彼时的人类社会正困顿于如何处理马粪、马尿乃至马尸的围城问题——这是作为当时主流交通工具的马车所带来的“副产品”——汽车的诞生让人们一举免除了上述烦恼。
模式创新
降维打击的背后还在于模式的创新。
比如互联网信息流广告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受众群体对于传统广告日益反感的痛点。它其实是把广告内容植入进信息流内容中,穿插在社交媒体、浏览页面中,伪装甚至真正成为受众所阅读新闻资讯信息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后者对广告的容忍和接受程度。根据互联网广告公司Marin Software提供的数据显示,移动端信息流广告的点击率要比PC端高出187%,而点击成本却低了22%。
比如电商行业对于实体店的降维打击同样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零售业的不同分支,电商行业消解了实体店在门店、装修等层面的维度,构建了一个成本更低的商业链条。
具有局限性
相较于科幻小说中高维文明对低维文明彻底消灭的描绘,“降维打击”的表现有着局限性。
首先这并不代表一个行业对另一个行业的完全灭绝,比如摄影领域依然有着为数不少的玩家离不开单反这样的专业器械,智能手机满足的只是大众意义上的照相摄像需求。而传统相机公司也在积极进行业务转型,通过开展诸如机械、光学、化学乃至摄影培训等多元化业务,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并非所有的互联网行业都会对相对应的传统行业造“降维打击”。
比如外卖行业发展的再风生水起,也很难威胁到餐饮领域。因为好吃且健康才是餐饮行业的核心要素,所以受伤的只有不够健康、味道也得过且过的方便食品领域。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方便食品能够真正意义上解决上述痛点,那么其重新迎头赶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一件事。
归根结底,顺应趋势才能基业长青,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范围泛化
越来越多的媒体将“降维打击”简化为“降维”,弱化了其攻击性强的一面。随之而来的是“降维”适用范围的逐渐泛化,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例如:
1.数字阅读:产品形式简化与阅读行为降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1-20)
2.董思源护士用漫画的方式,告诉患儿及家长做手术的注意事项,就是一种“降维”的沟通方式,患者一看就明白,心中的疑虑也就烟消云散了。(《中国青年报》2018-10-26)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降维”被用来形容使用新技术或新方法,使得某一方面难度下降、降低。例(1)是指使用新技术带来阅读难度的下降,例(2)是指使用新方法带来沟通难度的下降。
从处于同一平面的“碾压”到多维度的“降维打击”再到简化的“降维”,三者比较级的优势呈现出由弱到强又由尖锐到钝化的趋势,并从科技用语逐渐泛化到生活各个领域,越来越彰显出科技渗透、影响生活的力量,彰显出语言强大的适应能力与生命力。由于这三个词语带来了新颖、独特、夸张的表达效果,同时简化了常规比较句的繁琐句式,贴合年轻人标榜自我又崇尚简洁的心理,因此备受新一代媒体人青睐,频频见诸报刊、
网络媒体,方兴未艾。
应对措施
“降维打击”是一场攻防战,是一场复杂思维与简单思维的较量,发现自身的缺陷与发现对手的缺陷一样重要,己方应该不断丰富和优化自身的业务模型,在竞争对手发现之前找到自身缺陷并及时弥补,可以降低被“降维打击”的几率。然而,虽然积极的防守是必要的,但在互联网时代,进攻却是最好的防守,己方在增加自身防御力的同时,要积极“增维”,在“维数”更多的情况下,不但可以让“低维”对手无从下手,还可以轻松对其实施“降维打击”。
创新是“增维”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业务革新与技术创新是“降维打击”的主要力量源泉,每一种被成功实施的“降维打击”,打击者必然会创造出新的技术或业务思维。己方应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专利布局,用多个领域的专利群构建企业的多维度保护平台,在应对来自内外部竞争对手的挑战时就会多一分从容少一分忙乱。也许,未来的“降维打击”会成为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竞争性动力源。
案例说明
冷兵器时代,单兵在同一时间只能攻击一个方向的敌人,可以视作“一维攻击”;阵战出现后,多个士兵组成“一伍”,分别持不同兵器,既可近攻又可远攻,还能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攻击,“一维攻击”升级为“二维攻击”。此时,相互协作的士兵对于单打独斗的士兵,往往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例如,明代抗倭名将
戚继光发明的“
鸳鸯阵”,十一人为一队,分别持长盾牌、藤牌、狼筅、标枪、腰刀、镗钯等武器,长短兼具、攻守兼备,通过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大破为患数十年的
倭寇,且屡战屡捷,成功平息了沿海一带的倭患。对于武艺高强的倭寇来说,普通士兵与之单打独斗不是对手,但由普通士兵组成的“鸳鸯阵”,却通过士兵与武器的优化组合,实现了作战能力的整体“升维”。面对同样的对手,这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热兵器时代,枪械的出现使单兵的力量实现“升维”。依靠火药的力量,单兵攻击距离大大拓展,一名持枪的士兵可以轻易射杀比自己更强壮的敌人。持枪的士兵在赤手空拳的士兵甚至骑兵面前,也是一种“降维打击”。于是,以线膛枪技术为基础的“
散兵线”战术风靡一时。当枪械成为士兵的标准配置后,人类很快发现,枪械射击距离再远,一次也只能射杀一名敌人,而火炮的一发炮弹,却能够同时杀伤多名甚至数十名敌人。于是,步兵与炮兵相协同的战术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时,以面状火力杀伤为代表的“步炮协同”战术,对于以点状目标杀伤为特征的“散兵线”战术,同样是一种“降维打击”。
两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飞机的出现,代表着两种新的“维度提升”。坦克相当于安装了防护装甲和履带式发动机的“火炮”,不仅拥有猛烈的火力,而且兼具强大的防护力和机动力。相对于只能在静止状态才能发射的火炮而言,坦克可以在机动中发射炮弹,这是一种机动与打击能力相结合的“维度提升”。因此,以坦克为主的冲击装甲集群对于传统步炮协同部队的攻击,成为一种摧枯拉朽式的“降维打击”。这种战场实力的巨大落差,间接催生出德国
古德里安的“
闪电战”战术。而飞机的参战,直接将战争形态从二维的地面拓展到了三维空间。此时,拥有飞机的一方,对于敌人地面力量的攻击,成为典型的“降维打击”。当飞机与坦克相结合,“作战维度”再次被提升,苏联的
图哈切夫斯基创造出了以“
空地协同”为特征的光彩夺目的“
大纵深”战术思想,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甚至持续到今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终于走上战争舞台。如果说飞机、坦克、大炮是兵力与火力运用的杰作,那么导弹就是速度与精度的完美结合。速度可以看作是“
时间维度”的提升,即在“时间维度”上拥有高速突防的优势;精度则是“
空间维度”的提升,即通过
卫星导航与惯性制导等技术,将打击目标的精度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例如,1979年12月,美国海军发射了一枚“三叉戟-I”式导弹,成功击中7400公里外的目标,其
圆概率误差(向目标发射同一类型多枚导弹,要求半数导弹落在以目标为圆心的圆内,该圆半径即圆概率误差)不足90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军事技术的里程碑式提升。导弹的出现,意味着战争可能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又一次颠覆了传统的战争观念。
时至今日,无人系统、
智能化机器人、
大数据、
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将再次引发
战争形态的巨大变革。世界处在“无人化”战争的前夜。人,作为战争中最重要也最脆弱的一环,既可以通过人的智能属性,实现“人机”优化组合、战法战术创新,发挥强大的作战效能;也可能因为人类本身脆弱的物理属性,在遭受突然的火力毁伤后,导致战争机器瞬间瘫痪。例如,
反坦克导弹攻击的并不是坦克,而是内部操作人员;云爆弹、温压弹消灭的并不是工事掩体,而是里面的士兵。“无人化”战争,通过“有人”到“无人”的维度提升,补齐了这一致命的短板。2015年12月,叙政府军在俄军战斗机器人的强力支援下,成功攻占“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控制的拉塔基亚754.5高地。战斗中,俄军无人机、战斗机器人、自行火炮群在指控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实现了“前沿侦察、纵深打击、空地一体、自主协同”,打得武装分子毫无还手之力。最终77名武装分子被击毙,参战的叙政府军只有4人受轻伤。这一事实说明,未来“无人”作战体系对于“有人”作战体系,必然是新一轮的“降维打击”。
无数的战争实践告诉我们,击败对手可能有很多种方式,但效费比最高的永远是“降维打击”。因为跟对手在同一个维度,意味着双方要遵循同一套战争法则,那么只能通过整体力量优势赢得胜利,这种胜利可能“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而提升自身的“作战维度”,则意味着创造出一套新的战争法则,从而站在更高层面打击对手。这种打击方式,或者运用新的武器装备,或者创造新的战法战术,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往往能够突破对手的常规防御体系,从而取得出其不意、令人震撼的作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