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属
鹰形目鹰科下的一属
雕属(学名:Aquila):鹰形目、鹰科下的一属大型猛禽。共有11个物种。体长50厘米或更长。多数头部无冠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的长度差距超过跗骨的长度;爪弯曲度大,后爪通常较内爪稍长。
动物学史
雕属(Aquila)是由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里松于1760年以金雕(Aquila chrysaetos)作为模式种引入的。雕属属于一个紧密结合的“典型”鹰群,包括隼雕属(Hieraaetus)、高冠鹰雕属(Lophaetus)、林雕属(Ictinaetus)和乌雕属(Clanga)属。这个群体作为更大的“靴子”鹰群(Aquilini族或Aquilinae亚科)中的一个进化枝出现。
雕亚科中较为基础的成员,如鹰雕属(Spizaetus)和亚洲鹰雕属(Nisaetus)的羽毛,通常在成鸟身上有条纹,而在具有平坦、苍白的下体的幼鸟中则明显不同。相比之下,在雕属——隼雕属——高冠鹰雕属(Aquila-Hieraaetus-Lophaetus)进化枝中,成鸟的羽毛通常是深色的,幼鸟更接近成鸟。隼雕属物种具有深色和浅色(或“染色”)变体,高冠鹰雕属具有浅色、无条纹的下体。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雕属和隼雕属是多系的。2005年至2014年间,英国鸟类学家联盟将白腹隼雕属(Bonelli)和雕属的靴雕都包括在内。此外,克莱门茨(Clements)的清单从2001年到2009年将所有隼雕属物种合并到雕属。目前的方法是将雕属保留为一个单独的属,白腹隼雕和非洲雕移入雕属,细嘴隼雕移入隼雕属。
乌雕小乌雕印度乌雕(以前称为Aquila clanga, Aquila pomarina, Aquila (p.) hastata)被认为在遗传上更接近于林雕属和高冠鹰雕属,而不是其他雕属物种,并且可能被归入一个单独的属即乌雕属。
雕属的成员,不包括迁移到乌雕属和隼雕属的成员,但包括白腹隼雕和非洲雕在(核)LDH 基因中共有两个缺失,以及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尽管其中一个缺失被恢复在金雕中。
形态特征
雕属模式种金雕:属大型猛禽。头顶黑褐色,后头至后颈羽毛尖长,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黄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肩部较淡,背肩部微缀紫色光泽;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规则的暗灰褐色横斑和一宽阔的黑褐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赤褐色,羽端较淡,为淡赤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灰白色,缀杂乱的黑褐色横斑或斑纹;次级飞羽暗褐色,基部具灰白色斑纹,耳羽黑褐色。颏、喉和前颈黑褐色,羽基白色;胸、腹亦为黑褐色,羽轴纹较淡,覆腿羽、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及腋羽均为暗褐色,覆腿羽具赤色纵纹。
该属物种特性:两性异形,雄性比雌性小;具显著的双目视觉,可以有效识别猎物;上颚弯曲成能够撕裂肉的钩子的喙;腿爪有4根尖爪,指甲通常长而弯曲且锋利,能够捕捉猎物。
栖息环境
栖息于高山旷野、山麓丘陵、河流、沼泽湿地、森林附近、草原、河流的砂岸、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低矮的草地和树木稀疏的地方。
生活习性
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天有时会结成较小的群体,但有些物种偶尔也能见到20只左右的大群。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多在河谷、沼泽、草地和林间空地等开阔地方觅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善于随着高空上升的气流,展开宽阔的双翅和扇形尾羽。长时间盘旋翱翔,或沿着山脊乘风作直线的快速滑翔;在高空盘旋时,依赖敏锐的视觉,能清晰窥伺地面猎物的活动,然后用粗壮的脚和锐利的爪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捕获后将猎物撕裂吞食。
食物包括:雁鸭类、雉鸡类、狍子、鹿、山羊、狐狸、旱獭、野兔、啮齿目、鸽子、乌鸦、刺猬和鼬类。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曼、安道尔、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约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摩尔多瓦、北马其顿、阿曼、巴勒斯坦、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土耳其、乌克兰、阿联酋、英国、也门、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不丹、波黑、中国、印度、以色列、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马里、蒙古、黑山、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波兰、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阿尔及利亚、加拿大、丹麦、埃及、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希腊、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洛哥、缅甸、突尼斯、捷克、黎巴嫩、立陶宛、比利时、塞浦路斯、直布罗陀、马耳他、荷兰、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爱尔兰、科威特、安哥拉、贝宁、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金)、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卢旺达、塞拉利昂、多哥、乌干达、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吉布提、老挝、葡萄牙、泰国、东帝汶、越南、孟加拉、卢森堡、斯里兰卡、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乍得、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塞内加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埃斯瓦蒂尼、莱索托和印尼。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高山悬崖峭壁的凹处,或高大乔木树冠的顶端,或人迹罕至的地面草丛上营巢,用枯树枝堆成,内铺兽毛、残羽、枯叶、细枝等。每年修葺,形成巨大的皿状。每窝产卵1-3枚;孵化期42-50天,幼雏留巢55-80天,有的长达3个月以上。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
濒危(EN)1种;易危(VU)3种;近危(NT)1种;无危(LC)6种。
白肩雕列入附录Ⅰ,其余10种列入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金雕、白肩雕和草原雕 一级;白腹隼雕二级。
主要价值
雕类多数捕食野鼠、野兔、野山羊等,对维持生态平衡起一定作用。雕类物种数量稀少,在国际上是受保护的猛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6 20:0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