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
民俗文化,通过
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
发展历史
据历史传说,
隋代
谏议大夫、开山大祖
黄鞠公曾为
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
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而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日本
倭寇入据宁德县
横屿岛,横行乡里,烧死掠夺。名将
戚继光率军入闽抗击倭寇,收复横屿岛,村民欢庆,此时霍童线狮入县城表演,大展身手。霍童线狮主要有黄家和陈家。并在年年的“二月二”灯会上表演,后
演绎成民间赛事。在赛事上,黄家、陈家线狮各自推陈出新,将灯会推向高潮。黄家有游戏狮之说,陈家有木偶狮之说,两种渊源各有千秋。
陈姓线狮艺术源于盛唐时期泉州、南安一带的提线木偶,清朝康熙年间,陈姓先民由南安迁到霍童镇后,也将这一门艺术带到了霍童 。20世纪40年代的陈姓线狮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灯光背景,像金属
钢片、
不锈钢片都没有。当时没有电,眼睛不会眨,也不会亮。而且里面是竹篾,很容易断,后来在很容易摩擦,很容易断的地方用其他材料代替。线狮的脚也从竹篾发展到用
木雕、
关节。
1945年,宁德城关群众把霍童线狮请去巡街表演,庆祝
抗日战争胜利;1956年,霍童线狮参加福建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荣获创作奖、表演奖。
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由于“二月二”灯会被视为“旧”而停演,霍童线狮的表演由此而停止。
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霍童线狮专题节目,誉之“堪称一绝”;1991年参加“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州欢乐节”,表演27场,观众达23万人次;1997年春节,霍童线狮被邀请到
澳门进行巡回演出14天;2001年赴厦门,参加“两岸一家亲”艺术表演;2002年正月,参加福建省民间艺术
闹元宵表演。2004年,被福建省民间艺术团邀请成为团成员单位。
2009年2月应国家文化部、发改委等14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邀请,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表演活动。还专场为驻华使馆官员,国家部委机关作表演。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亲临观看,并与线狮队员合影留念。国家文化部授予霍童线狮“特别贡献奖”,中央电视台《
实话实说》栏目2009年实况采访转播霍童线狮表演技艺。
2014春节期间的2月7日至8日,霍童线狮代表福建省民间艺术,参加在
新加坡举办的2014新加坡“布海同心”妆艺大游行,这是霍童线狮团首次出国演出。
2015年10月18日,参与
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2016年1月30日,北京卫视《传承者》总决赛第二期中,由霍童线狮、
广东醒狮、
泉州提线木偶组成的“三狮狂舞”组合,战胜由泰州石锁、津门大刀、
嘉兴掼牛组成的“尚武之风”组合,获得了献演
联合国的资格。3月,电影《
南拳线狮》剧组到
蕉城区八都猴盾、闽坑村和洋中东山村等地采点,内容以霍童线狮为主线展开,讲述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故事。
道具制作
线狮表演之前,从
舞台制作、
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象征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
竹篾为框架,里面填充
棉花、
布料、
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
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
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
木偶发展到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表演形式
表演者站在台后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十数位线狮艺人得分成数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配合无间;舞狮者以不同的节奏或
频率拉扯绳索,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神态;舞狮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体力。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能表演能表演坐立、蹲卧、
苏醒、伸展、呵欠、抓痒、搔首、舔毛、
蛰伏、依偎、跳跃、奔窜、上柱、下地、钻穴、出洞、登山、跳涧、越岭、飞腾、回旋、翻滚、喘气、颤栗、怒吼、咆哮等动态,光是表现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争球、抢球、抱球、抛球等动作。狮子所有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操纵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实现。
陈姓线狮的表演靠音乐的指挥,音乐用
鼓、
锣、
恰恰三种,雄狮表现勇猛的时候,要往上跳时,锣鼓就打得特别激烈,母狮出台表演舔毛的时候就温顺点,锣鼓就会慢一点,按照音乐来指挥,调子一般为锵咚锵。因为表演者动作要统一配合,就需要靠锣鼓来指挥。
故事传说
关于线狮产生的历史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说有小孩哭,大人抱着小孩子玩耍,霍童有钱人建的房子窗户上都有
雕刻人文动物,其中有一个狮子刻在那边,小孩子要这个狮子,大人就想个办法,把雕刻的狮子用简单的东西做一下,用布,竹篾扎一下,
太师椅翻过来作为架子,用线来拉动,用这个逗小孩子乐,从这个基础上发展到现在;一种的传说就是泉州的
木偶演变下来的,提线木偶是人站在上面提,线狮是在框架后面拉线表演,人在外面拉,表演艺人距离线狮五米多,远的十米多,动作是根据它演变出来的。
另外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
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传承情况
1987年,黄氏家族筹集8万多元,建成霍童传统线狮俱乐部,并集资将黄家坪建成家族训练线狮的传习场所。陈姓也不甘示弱于1988年建起了陈家线狮房,从此不但线狮的制作有了专门的线狮房,而且训练也有了固定场所。
霍童线狮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规定,由此而导致了后继乏人的情况。线狮表演通常只是传统佳节的助兴节目,即使应邀去外地表演,所得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线狮表演艺人平日都要做工养家,演出前才集合排练,这不免影响了对线狮表演艺术的钻研与发扬光大。21世纪后
熟稔线狮表演技艺的大多是族中长者,虽然年轻人也很热爱这门祖传绝技,每年都有不少小伙子学艺。可是大多学成后要外出谋生,日久生疏,难以进一步提高技艺。
截至2008年,霍童线狮还存在着其他问题,如发展的资金不足,表演场所存在变革,每年灯会行走的线路固定不变,但在固定线路上,霍童街尾的木制民房已经出现隐患,人多路窄。特别是灯光效果的应用使得每年灯会上,现场的消防安全设备、管理落后于灯会步伐。制作资金的投入,除掉镇2000元的补助外,基本上要靠家族筹集。随着市场经济节奏加怏,人们对民俗节庆的兴趣愈来愈淡漠。
2012年由霍童政府牵头,宁德两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霍童线狮队签订了
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线狮表演
馆,其中黄姓线狮队和陈姓线狮队各40分钟。霍童线狮的发展步入一个稳定的
商业化的阶段。陈姓线狮队的队长陈新发称:”以前表演线狮是为了面子,而现在表演线狮是为了饭碗。以前演不好会丢面子,现在演不好可就要丢饭碗了“。在此背景下,霍童线狮在制作中不断融入新工艺、表演中不断创作新节目。
遗产保护
从2000年开始,霍童镇每年
扶持霍童线狮灯会赛事1万多元。整理出版霍童线狮,及其历史渊源丛书。
蕉城区文体局派出专人,初步普查霍童线狮艺术,并利用区政府各项活动,提供活动经费,聘请线狮艺术参加区各项文艺活动。
2004年3月,蕉城区文体局召开了“保护霍童民间民俗探讨会”。邀请政协委员、学者等相关领域者参加会议,通过广泛交流看法和建议,以此来深入研究如何保护霍童线狮这一民间艺术。2004年12月,区文体局派出专人到霍童镇,对霍童线狮、纸扎等民间艺术、手艺进行初步性普查,并收集霍童线狮传承艺人的口碑,故事等。
2005年6月,区文体局再次派出工作人员,在原由收集霍童线狮的基础上,再次对霍童线狮的表现形式、蕴藏的文化底蕴进行调研。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霍童镇文史机构对霍童线狮文化进行了挖掘,截至2008年,已经整理出版了六本相关地方文史丛书,并在保护传统的“二月二”灯会基础上,举行霍童镇3·18农业五新推介会,吸引外来客。
2013年11月,霍童镇打造“游古街、看线狮”精品线路的新举措,工程总投资160多万元,包括地下整治、路面改造和立面修缮三个方面。
2014年,
国家发改委下达福建省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498万元,其中宁德市蕉城区霍童线狮馆建设项目获得补助投资900万元,占五分之一。 霍童线狮馆项目选址在蕉城区霍童镇
霍童村黄厝坪。该项目总投资1561万元,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公益性排练演艺厅1600平方米,线狮制作和维护工作室360平方米,线狮文化展示厅360平方米,看护管理用用房360平方米,辅助用房120平方米),并建设排污和给排水、供电与灯光照明系统、消防防盗系统、停车场等相关设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德霍童线狮项目保护单位
宁德市蕉城区文化馆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