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又名青岛市蓝天之家。前身为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儿童部。现供养儿童370余名,其中98%为
残疾儿童。担负着全市弃婴的收养、寄养管理,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特殊教育等服务。
1952年10月,
青岛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接管了靠接收外国津贴的
天主教堂孤儿院(
海泊路159号),更名为儿童教养院。接管时有土地30余亩,平房42间,
乳牛4头,乳山羊2只,孤儿17人,中国籍修女9名,工人19名。
1955年2月25日,
市民政局派干部5人,大夫1人,护士3人,
保育员50人,到
安徽省
芜湖市收养因水灾而遗弃的婴儿100名。 3月7日带回青岛,收养于儿童教养院。婴儿年龄最小的4~7个月, 最大的3周岁。儿童普遍
营养不良,多数患有疾病,送医院治疗者占62%。 根据婴儿身体状况与年龄大小,定量、定质、定时安排饮食,轮流值班护理,定时安排饮食,轮流值班护理,定时洗澡,勤换尿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儿童健康成长。
1956年7月, 青岛市
生产教养院
幼儿部56名儿童迁入儿童教养院。后骏马上穷容
淄博、昌潍、
莱阳等地区城镇之
流浪儿童入院。是时,该院共有婴儿14名,幼儿26名,儿童121名,工作人员30名。全部
生活费由国家负担,每人每月伙食费10.5元,被服、医药费4元。
收养儿童以学为主,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正规上课,从体贴爱护出发,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家护
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对流浪儿童与孤儿分别管教,建立
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儿童按文化程度划为1~6个年级,使用正式小学课本。 1956年,4年级以上学生主课考试全部及格,3年级以下,不及格者占16%,暑期毕业生7人,有两名报考初中
被录取。
1959年10月1日改称青岛市
儿童福利院。1959年,开展勤工俭学劳动,两年间劳动纯收容儿童生活外,还用于有关儿童
福利工作方面的建设,收容儿童生活准高于市民。院内建立了篮球场,购置乒乓球台,使儿章能参加多项
体育活动。
1961年,在
城阳成立青岛市少年儿童
工读学校,主要收容犯有严重错误,但不够法定判刑年龄的顽劣儿童。 同年2月底学校迁楼山后南渠,
1962年迁
牛毛山,时有儿童60名。青岛市民政局决定对收容儿童分别管理,对顽劣儿童和孤儿分别教养,因此对儿童福利院与少年儿童工读学校的儿童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儿童福利院
有教职员25名,儿童128名。
机构有两处基础设施,位于
青岛东部市区的青岛市儿童福利院本部,依山临海,绿荫环抱,三楼相连的品字型
建筑风格别致,寓含深意。它占地16余亩,于1996年5月兴建,1997年5月30日落成投入使用,
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坐落在
胶州张应镇的青岛市蓝天之家
寄养儿童工疗
康复中心,占地26.3亩,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000余万元,能够同时满足500名
孤残儿童进行康复、教育、简单的劳动
技能培训等活动,于2008年12月投入使用。两处基础设施,功能互补,特点各异,精心构建起孤残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