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Celosia argentea L.),苋科青葙属的
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无毛;茎直立,有分枝;叶片矩圆披针形至披针形;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白色;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胞果卵形;种子凸透镜状肾形。花期5—8月,果期6—10月。青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目录:“至陶氏作别录,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条”。
植物学史
青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目录:“至陶氏作别录,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条”。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3-1米,全体无毛;茎直立,有分枝,绿色或红色,具显明条纹。
叶片矩圆披针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条形,少数卵状矩圆形,长5-8厘米,宽1-3厘米,绿色常带红色,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小芒尖,基部渐狭;叶柄长2-15毫米,或无叶柄。
花多数,密生,在茎端或枝端成单一、无分枝的塔状或圆柱状
穗状花序,长3-10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3-4毫米, 白色,光亮,顶端渐尖,延长成细芒,具1中脉,在背部隆起;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长6-10毫米,初为白色顶端带红色,或全部粉红色,后成白色,顶端渐尖,具1中脉,在背面凸起;花丝长5-6毫米,分离部分长约2.5-3毫米,花药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长3-5毫米。
胞果卵形,长3-3.5毫米,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凸透镜状肾形,直径约1.5毫米。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种子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8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表面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气无,味淡。以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生长环境
青葙喜温暖,耐热不耐寒。生长适温25到30℃,20℃以下生长缓慢,遇霜凋萎;高于30℃,其产品品质较差。青葙属短刚植物,在秋季高温日照条件下易抽薹开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吸肥力强,以有机质丰富、肥沃的疏松土壤产量高、品质好。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速度缓慢,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具有生长缓慢、寿命长、耐修剪、干粗枝柔、叶圆根露、枝间易愈合、极易造型等特点,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也可作切花,瓶养花时间长。适宜园林种植。
分布范围
产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及河南,生于海拔20-1500米以下平原、田边、丘陵、山坡,朝鲜、日本、俄罗斯、印度、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及非洲热带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
《本草正义》中记载,青葙具有燥湿清热,杀虫止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带下、小便不利、创伤出血等疾病,青葙的种子青葙子也可供药用,有清热明目作用。
药材:干燥种子扁圆形,中心较边缘稍厚,直径1至1.5毫米,厚约0.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泽,侧面有一微凹的脐点。
不少地区习惯将苋科植物鸡冠子作青葙子使用,并已有较长的历史。二者外形相似,区别点在于:鸡冠果壳上残留的花柱,长约0.2到0.3厘米,约比青葙短1/3左右;如以扩大镜观察,鸡冠子表面有细小的凹点,而青葙子则不甚显著。参见
鸡冠子。
性味:性寒,味甘微苦,无毒。
功用主治:种子治
目赤肿痛,障翳,
高血压,
鼻衄,皮肤风热瘙痒,
疥癞。祛风热,清肝火。疗唇口青。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花序:清肝凉血,明目退翳。治吐血,头风,目赤,血淋,
月经不调,带下;
茎叶及根:燥湿清热,止血,杀虫。治风热身痒,疮疥,痔疮,外伤出血,目赤肿痛,
角膜炎,角膜
云翳,眩晕,皮肤风热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选方:
治风热泪眼: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泉州本草》)
治夜盲,目翳:
青葙子五钱,
乌枣一两。开水冲炖,饭前服。(《闽东本草》)
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广利方》)
临床应用:
青葙汤治慢性
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冲)4.5g,酸枣仁12g,密蒙花、决明子各9g,茯苓12g,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
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中药临床应用》)
青葙子丸治肝心毒热,丁翳入黑睛,兼治内外一切眼病:青葙子、蓝实、枳实(炒)、炒大黄、菊花、炙甘草各60g,
草决明、黄连、茺蔚子、细辛、麻黄、车前子各45g,
鲤鱼胆、
鸡胆(阴干)各1枚。
羚羊角90g。为细末,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茶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
青葙子清肝热,明目退翳,为君药。(《
证治准绳·类方》)
八子丸治风毒气眼,翳膜遮睛,不计久新,及内外障眼:青葙子、车前子、五味子、
枸杞子、
地肤子、茺蔚子、决明子、
葶苈子(炒)、麦冬(去心)、细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黄,赤茯苓、泽泻(去土)、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各30g,上为细末,炼
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温米饮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医部全录·目门》)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和丰富的
硝酸钾,尚含
烟酸(Nicoti-nicacid)。种子含
脂肪油约15%,
淀粉30.8%,
烟酸(nicotinicacid)及丰富的
硝酸钾。并分得
β-谷甾醇、棕榈酸胆甾烯酯、
3,4-二羟基苯甲醛、
对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正丁基-β-D-果糖甙和蔗糖。
观赏
青葙的花序宿存经久不凋,也可以用来观赏。花序密集,适合林缘、荒地、墙边片植,也可用于花境,具有野性美。
植物文化
它的花语是“真挚的爱情”。
物种区别
植株鉴别
鸡冠花(拉丁学名:Celosia cristata L.)
本种和青葙极相近,但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宽2-6厘米;花多数,极密生,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的穗状花序,一个大花序下面有数个较小的分枝,圆锥状矩圆形,表面羽毛状; 花被片红色、紫色、黄色、橙色或红色黄色相间。花果期7-9月。
台湾青葙(拉丁学名:Celosia taitoensis Hayata.)
未见标本,从原描写节译。和青葙区别,在于本种叶片较长,花被片蓝色,矩圆状卵形。
海南青葙(拉丁学名:Celosia swinhoei Hemsl.)
1891模式标本产广东海南岛,但无确切产地,著者未见。根据描写:花枝细,叶片条状披针形1,长不及2.54厘米,和青葙区别不大,可做为青葙的异名。暂记在这里,以待考证。
药材鉴别
青葙子:呈扁圆形,少数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可见细网状花纹,中间微隆起。侧边中央微凹处有一突起的种脐,有的稍偏。种皮薄而脆。有时残存黄白色帽状果壳,其顶端有一丝状花柱,长4~6mm。气微,味淡。
鸡冠花子:呈三角状圆形或肾形,直径1~1.7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具网状纹理。侧边微凹处有一柄状凸起的种脐并偏向一端。残留的果壳帽状,顶端花柱丝状,长2~3mm。气微,味淡。
繁穗苋子:呈卵圆形,一端稍尖,中央隆起,长约1.2mm,宽约1mm。表面棕黄色或褐色。在扩大镜下观察,近边缘处可见明显的环状棱线。种脐位于尖端凹陷处,残留的果壳呈三角状漏斗形,花柱短小。气微,味淡。
反枝苋子:呈略扁的球形或卵形,一端稍尖,两面凸,直径1~1.2mm。表面红棕色或棕黑色。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近边缘处隐约可见多列环状棱线,边缘钝刃状。残留的果壳略呈漏斗形,呈锥刺状。气微,味淡。
苦地丁子:扁心形,直径1.5~2mm,黑色,有光泽。在扩大镜下观察,边缘具4~5列小凹点,种阜鳞片状,长1.5~1.8mm。气微,味苦。
商陆子:扁圆肾形或。肾圆形,直径约3mm,种脐位于凹陷处,有时开裂呈嘴状,黑色,味苦,有毒。
育值技术
青葙常用种子进行播种繁殖。
适时播种
青葙的露地栽培宜在日平均温度15℃以上播种。春播抽薹开花迟,生长期长,品质柔嫩,产量高;夏秋播种易抽薹开花,品质粗老,产量较低。根据当地的生产实践,3-6月为最佳播种期,一般出苗时间为3.7d。有设施条件的可周年种植。人工栽培多采用分期播种,连续采收,随时供应市场。由于青葙种子较小,为使播种均匀,可与2-3倍细土均匀拌和,播种后覆一层Icm左右的薄细土,稍压一遍,使种子和泥土紧密接触,并以细水浇透。采用撒播方式每亩种子用量大约为500到800g。如以收获大苗为主,播种量可在上述范围酌情增加100-200g。
整畦
种植地宜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杂草较少、疏松肥沃的壤土,结合翻耕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到300 kg,复合肥15到20KG ,做到基肥充足,土肥交融,为青葙旺盛生长打下基础;然后按畦面宽120—150 cm,畦高20.25 cm起畦,平整畦面,表土颗粒宜细小,以利种子发芽。
田间管理
青葙抗病虫害强,管理比较粗放,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水管理。若能在其采收期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可达到优质丰产效果。出苗前后要小水勤浇保持畦面湿润,待苗长至2.3片真叶后,根据生长情况追肥,一般追施速效氮肥1-2次,每次每亩随水冲施尿素5,以后每采收一次,每亩随水冲施尿素8kg或经腐熟的稀薄人粪尿2t。因青葙种植密度大,需水量较大,特别是在其生长旺盛时期,正值高温,应注意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不见白为度,雨天则应及时排水,防渍害败根。
采收
绿青葙在3-6月份播种的,生长凋期一般为15.30d,具5-6片叶时,可陆续问苗采收。第二次采收在株高25cm左右,在基部留10cm左右,采摘上部嫩梢,采摘后仍能抽生侧枝再采收,直至开花为止;其它月份播种的主要以采收大苗为主,采收标准是具4-6片叶、长10-15cm的嫩茎。原则上当采即采,防止抽薹开花,导致茎叶纤维化。采摘后的嫩梢要捆扎后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