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岩风景区(又名龙岩仙迹),是“
寻乌八景”之最,远近闻名,由寺庙、岩洞、山水、石观音等组成,气势磅礴、风景幽美。 位于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南桥镇青龙村的寻乌河畔,地处县城南25公里处,距
广东省平远县城仅40公里。
据
赣南梨树塘吉卜子《松风馆史记》载,远古时期,创造
天地的
宇宙之神有四灵,位居四灵之首的青龙主东方和春季。它妆点完春景后,陶醉于涅水(东江)之上,对神州美景仍恋恋不舍,便将其肉身化成岩石留在人间。
秦始皇年间,南越王
赵佗从龙川乘船开拓疆土,来到青龙岩不远的一个险滩下船,在岩下歇息。赵佗深知此岩石为青龙司春时留下的化身,并有神灵在其上。为了得到岩石神灵的护佑,赵佗便把这一带的疆域统称为“岩邑”。公元前111年,
南越国被汉武帝所灭。
刘彻见此岩山形蜿蜒有势,如一条青龙凫湟水而上,就相信此岩确为上古青龙司春留下的化身,并尊称其岩为“青龙岩”。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龙岩”。
青龙岩风景区,是寻乌县古八景中之一---“
龙岩仙迹”,因寺雄、岩奇、山青、水秀,素为寻乌八景之最,又因地处东江源头,故又被称为“
东江源头第一岩”,它的地质是典型的
丹霞地貌,远近闻名。位于南桥乡青龙村境内的
寻乌河东岸的一座高达百丈、峭壁凌空的大石山半麓,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整个石山,耸然壁立,缀有大小岩洞百余穴,由11个大岩洞组成的青龙岩最为著名,
宇庙
唐朝开元(713)年间,有一批受灾的
难民躲在龙岩岩洞,因没有粮食,依靠挖野菜充饥。后来,野菜也挖完了,眼看一个个就要饿死在岩洞里。难民中有一起逃荒的
和尚,就地打坐念经,求助佛祖菩萨。早晨起来,发现岩洞里的两个小窦口里分别漏出了粮食,流出了油,难民用这些粮食和油煮出了香喷喷的白米饭,终于吃饱了肚子,恢复了体力,获得了健康。人们为了纪念佛祖
菩萨的
慈悲和龙岩神灵的
救恩,就建了这座青龙寺,又曰“龙岩古寺”。古寺依岩就窟有十殿,供有大小菩萨一百尊。
青龙岩出米槽和出油窍的故事,
寻乌民间还有这样的传闻,是天上神灵救助慈善人和苦难者而备的,只要是慈善的人和真正的苦难者,不管来多少人,都会出够用的米流和油。所以寺庙里的行善者来了多少人都不怕,出米槽和出油窍漏出的米和流出的油都不多不少,刚好够用。然而炊事和尚贪心,凿大出米槽和油窍,偷卖仙米仙油,被发现后出米槽不再出米而出
稗谷,出油窍再也不出油而出的“腌臜水”,此传闻启示后人做人莫贪心。
沿着小径往里走,青龙岩就在前面,一座高达百丈的大石山耸然壁立,缀有大小岩洞百余穴,由11个大岩洞组成的青龙岩最为著名,现能攀登的只有 4个殿洞。倚岩有龙岩古寺,古寺建于巨岩之下,深潭之上,前临大江,后靠悬崖,因地势险要,它的建设为人力所难及。相传赤脚大仙奉
如来佛祖的佛旨,带领杨公先师在夜间于悬崖峭壁上挖窟凿洞,并施展仙术,趁附近的村民熟睡时,拆了村民的灶堂,将灶砖搬来建佛殿,当地的土地神由于担心村民日后怪罪他护佑无力,所以学做鸡叫,杨公以为天即将亮,怕惊动村民,使草草地收了工。也许是拆了村民的灶堂,出于内疚,如来佛祖封宝“当地的青龙村人,初一、十五随时可以作灶,不用择日”。
青龙岩出来往西走,经过青龙渡口的拱桥,踏过“石结路”,蜿蜒大约一公里,便是有名的“一线天”石洞,长约二华里,从洞底仰望天空,只开一线,故得名“一线天”。它是古代
赣南通往闽粤之间的往来清凉古
驿道,现仍可清晰见到当年往来商人留下的马蹄印、饮水溪等痕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交流考古价值。里面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石窟,高山狭缝,一米阳光,若隐若现,阴凉幽静,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若逢下雨时节更是有一股溪流曲折流过古道,人们趟水摸索前行,上面细雨点点,更添别样韵味。
古道出来,便到了将军布阵。将军布阵是由剑刀石、斩人墩和堡垒石组成。相传有一天赤脚仙人受
玉帝旨意,为保护“仙迹”,严防妖怪捣乱,派二郎神带兵遣将,在“仙迹”的西南边安营扎寨,修筑堡垒,前来作怪的妖怪尾随后面,看到阵营防守严密,便不敢轻举妄动,只好见机行事。到半夜时分,鸡突然啼叫,二郎神误以为是回军信号,便下令收兵,那些大小妖怪,见作乱时机成熟,便发起了进攻。二郎神因已接收军号令,无心恋战,慌乱中丢下宝剑,斩妖台、堡垒也来不及拆除,急急回宫去了。二郎神因丢了兵器,怕玉皇大帝怪罪,便施用法术将宝剑变成“剑刀石”,斩妖台变成“斩人墩”,堡垒变成“堡垒石”。为惩罚那些大小妖怪,也把他们立地成石,遂成“
石伞标英”,从此留下了“将军布阵”的遗址。正所谓是“剑石巍巍立山前,将军布阵保仙岩,斩人墩台今犹在,除尽妖邪不等闲”。
逛完这些再逆流而上的话可以观赏水上风景,往下游方向看,那便是南龙电站和青龙大桥了,而大桥旁边那块怪石因长的有点像鳄鱼,所以被称之为“鳄鱼下海“,溯流而上大约两公里便是有名的磷石背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