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遗址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占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唐天宝五年(746年),青龙镇(青龙镇遗址)设立。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青龙镇(青龙镇遗址)所属的秀州华亭县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务,为设置在杭州的两浙市舶司属下的分支机构。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两浙市舶刘无极将华亭县市舶务移至青龙镇(青龙镇遗址)。
绍兴三年(133年),青龙镇(青龙镇遗址)单独设立市舶务,隶属于两浙市舶司,并立的有临安府、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四务。
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隆平寺塔始建,为七级佛塔。
南宋(1127年—1279年)末年,吴淞江日渐淤塞,青龙镇的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
1988年,在青龙镇遗址发现数口唐代水井。
2010年开始,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2015年—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青龙镇遗址内发现隆平寺塔基地宫。
2016年9月8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对隆平寺塔基地宫进行开启。
遗址特点
青龙镇遗址主要沿着通波塘两岸分布,南北长约3千米,东西最宽处1千米,窄处仅有四百米,占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距河道越近,文化层堆积越丰富,发掘有房基、水井、炉灶、铸造作坊、灰坑、河埠头、墓葬等遗迹。
青龙镇遗址内的建筑基址多为砖砌房屋,主要有唐代(618年—907年)和宋代(960年—1279年)两个时期;F5为唐代房址,平面呈长方形,发掘部分东西长9.26米、南北宽4.26米,房基以素面青砖平砌,南部、北部房基均残,西部残存2层墙基,在墙基的西北角有2块方形石板,表面打凿粗糙,在南部墙基中部有1块石板,为磉墩,在房基下发现有基槽,房址中南部还有灶坑;F6为宋代房址,残留部分房基隔墙和挡墙,房址平面呈长方形,坐东朝西,面阔四间,长14米,进深一间,宽4.6米。房基外有一周回廊,西侧回廊还残存4块磉皮石。
青龙镇遗址内的水井多以砖砌为主,唐代J21井口平面呈圆形,井身上部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下部笔直,直径0.7米、深4.5米,井壁用小青砖错缝坚砌,磨砖对缝,对接处用榫卯套合,在井壁的一些砖面上可见拍印的手印纹。
青龙镇遗址内的铸造作坊,平面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14米、东西宽约3米,4个火炉,呈南北直线排列,火炉周围则堆积着大量的陶范、红烧土块、耐火砖、炉渣、灰烬等。
青龙镇遗址内的隆平寺塔基平面呈八边形,存有散水角柱、副阶铺装莲花柱础倚柱壸门等,散水直径21.7米,副阶直径14.23米,塔身直径8.9米,壸道宽1.28米。塔心室为正方形,边长4.5米,地基采用夯打方法逐层筑成;隆平寺地宫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米,高1.42米。下为三层砖叠涩砌出须弥座,中间束腰,地宫主体为直壁,东、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壼门,顶部用砖叠涩封口,上盖一梯形覆石;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铺着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较晚的为天禧通宝,以及得壹元宝咸康元宝宋元通宝铁母钱等;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五层,分别为石函、木函、铁函、木贴金函、银函,银函底部铺有一层彩色宝石,上置一尊释迦摩尼涅槃像,在木函内装藏有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水晶佛珠等,套函内发现一个铜瓶,瓶内装有4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为佛教舍利。
青龙镇遗址内的发现瓷片堆CD1,位于通波塘河岸西侧,属于唐代遗存,堆积平面略呈长条形,与河岸平行,总面积约50平方米,瓷片堆出土6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大量的碎瓷片,器形以碗为主,另有壶、、罐等,瓷器窑口主要为德清窑、越窑和长沙窑,瓷片堆出土瓷器数量大,是货物运输途中丢弃的破损瓷器。
青龙镇遗址内的河埠头遗迹,西距今通波塘河岸12米,处于古代通波塘的岸线上,为木构遗迹,平面由纵横交错的木板平铺而成,木板下有木桩支撑。
文物遗存
青龙镇遗址出土遗物丰富,有唐代鹦鹉衔枝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簪青釉罐、木雕饰件等遗物,以及阿育王塔、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水晶念珠、舍利、“禄合”铜印等,还出土了多件陶瓷类的玩偶,有童子像、青釉狗塑等;在4000平米的发掘范围内出土了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碎瓷片,其中福建的闽清窑、建窑,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等,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品类丰富,器型有碗、盘、、壶、洗、罐等,有的器壁饰传统的花草纹样,有的则装饰椰枣纹、狮纹等。
研究价值
青龙镇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出土丰富的瓷片堆积,且大多没有使用痕迹,为进一步印证青龙镇的贸易港口地位提供了详实资料,对上海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青龙镇遗址内发现的隆平寺塔为研究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成为上海城镇发展史的重要一环,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发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的同时利用化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遗址区域也同步采取原地保护措施,对隆平寺塔基采取覆土回填进行保护。
2019年10月7日,青龙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青龙镇(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地区较早设立的市镇。正德《松江府志》载:“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746年)置。”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青龙镇已经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市镇,北宋《元丰九域志》、《吴郡图经续记》都已经有“青龙镇”记载。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商税额为15879贯403文,在两浙路各镇中居首,是华亭县的1.5倍、昆山县的2.13倍。南宋(1127年—1279年)初年,青龙镇进一步繁荣,镇上有三十六坊,有镇学,有酒坊,茶、盐、酒等务在镇上均设有税场。梅尧臣《青龙杂志》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自唐代(618年—907年)兴起后,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青龙镇日渐兴盛,逐渐形成海上贸易格局,成为上海地区较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赋》载:“粤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史载“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观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经华亭,入青龙镇,海商之所凑集也。”《绍熙云间志》也有“青龙镇去县五十四里,居松江之阴,海商辐凑之所”的记载。
旅游信息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
途经青龙镇遗址的公交线路有上海公交白徐线上海公交青华专线
参考资料
青龙镇的历史及考古发现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12-08
(七)青龙镇遗址考古.上海政府网.2018-05-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