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简称“辽科大”,坐落在
辽宁省鞍山市,是中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入选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百校工程、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辽宁省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拥有研究生推免权和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门类的
多科性大学。
历史沿革
1939年,鞍山市成立奉天省立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更名为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
1948年5月4日,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和当时的私立东北清华中学、省立鞍山女子中学、私立文化中学联合组成鞍山新华中学。
1949年1月15日,鞍山市委决定将新华中学专科部移交鞍钢。10月1日,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宣告成立,由东北工业部直属。
1950年8月23日,学校成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同年9月,学校大学部与预科部北迁至长春和吉林。留校师生将学校发展为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后又分为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与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1958年,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
冶金工业部决定组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9月1日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召开成立大会。
1962年,学校成为冶金工业部重点建设对象。
1963年,冶金工业部下达“一定要把鞍山钢铁学院办好”的指示精神,并将学校改建为五年制大学。同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
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后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
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同年,首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
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
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原鞍山大学)与鞍山钢铁学院联合办学,后并入学校。
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辽宁省管为主。
2000年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学校。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辽宁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获批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2007年,学校在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
2010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同年10月,辽宁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由省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发起创建的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2年,辽宁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转设为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将该学院搬迁到鞍山市铁西区职教城校区,并开办
应用型本科教育。
2014年7月,辽宁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7年1月,辽宁科技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
应用技术学院经过八年的校外办学,从鞍山市职教城搬迁回辽宁科技大学校园内。
2021年2月25日,加入
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学院19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训练中心1个,开设本科专业6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5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90%;博士生导师228人、硕士生导师630人。在领军人才方面,学校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0人,其中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6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7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17人,省教学团队1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2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重点支持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4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等179门。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61项、省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产业学院6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5个;获批辽宁省首批“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国家、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获评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4部,省级优秀教材、精品教材16部,冶金优秀教材28部。
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104项(本科84项,研究生11项,职业教育类9项)。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级智库平台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注:至此,辽科大已有4个科技平台被认定为“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分别为6个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6项,科技经费6.34亿元。授权专利1604件,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71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指数位居学科129名。
学术资源
《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9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辽宁省优秀科技期刊,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优秀奖。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
中国期刊网》和《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美国《CA》和《CSA》及俄罗斯《AJ》收录。
主要栏目有:基础科学、钢铁冶金与材料科学、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交通工程、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发表本校师生员工的学术和科研成果,同时刊登国内外的优秀稿件;具有英文版权页、目次、摘要、图表题等。
截至2023年9月,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约193.86万余册,电子图书296.07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54个,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类型。
合作交流
学校与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51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自199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与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获批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培养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本硕博层次)培养单位,近两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文化传统
“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
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
魏源、龚自珍、康有为、
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辽宁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博学明德,是古代先贤的治学明训;经世致用,是近代学者的务实作风。两者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既传承了
中华传统文化,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设计名称:厚积薄发
设计者:张晓复(校工会)
创意理念:方案力求新、简、动、劲、健、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设计说明:校标整体为圆形,它充实、平稳、大方,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外环部分采用深绿色,上方为“辽宁科技大学”专用字体,下方是校名全称的英文黑体写法,象征绿色校园。圆内的“1948”用阿拉伯数字黑体写法,标志学校的创建历史。
主体图形:图形的构成:初看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细看则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 D”,这里的“D”是“K”的最后一笔,又是独立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D”。
图形的寓意:图中的主体部分表示“钢花怒放,激情飞扬”,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桃李芬芳;也好比苍劲的“雄鹰”扶摇直上,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新的崛起,腾飞于世界;又好比老师批阅时的“对号(√)”,象征着“科大”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好比英文字母“V”,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成功和希望。图中的剩余部分,即“D”表示书籍,知识的基石,表示“钢包”源源不断地浇铸着栋梁之材,它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对学校前身“钢院”的传承,体现了工科院校的特征。
色彩的运用:主体图形采用红色,“1948”用黑色;在白色底的衬托下,响亮、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动感,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气息、科大人的精神风貌和阳刚之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厚积薄发。
勤奋 向上 求实 创新
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自强不息,刻苦钻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一方面鞭策学子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严谨治学,敬业育人。
向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它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追求真理。求实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创新:勇于突破,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师生创造性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以上八字相辅相成,既提出了对学生、老师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起到增强凝聚力的效果;既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又展示了学校的良好作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秉承这一优良校风,耕耘不辍,奋斗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今后,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校风,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8年。现主馆坐落在学校中心轴线位置,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面积25602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图书馆。历经近七十载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理、工、文、经、管、法等为主要学科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文献馆藏体系。
校友情况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鞍钢、河钢、渤钢、包钢、本钢、凌钢、宝钢、通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均是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生在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政界精英
钢铁摇篮
专家学者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