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庄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徐家店镇政府西南5公里处,富水河西岸,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3′。东与安家楼底村隔河相望,西与孙家油坊村接壤,南邻南泊子、北泊子村,北连韩家窑、刘家窑村。隶属徐家店镇。距市政府驻地42公里。蓝烟铁路从村西、村后弯曲而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全村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粮田面积27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及蔬菜等,另有苹果园5公顷。 2002年,全村有148户,405人。居民有韩、迟、赵、刘、宋、潘、张、卞等8姓,均为汉族,韩姓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另一说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韩姓来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韩家庄。后有迟姓迁居此处。解放后,又有赵、刘、宋等姓来此居住。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256公斤,总产10.7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超过350公斤,总产14.7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22公斤,总产5.6万公斤。 1964年栽植第一批苹果。1996年后开始高接换头,改造旧果园,新栽优质红富士、嘎拉等苹果7公顷。果品生产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68.5万元,其中农业39万元,畜牧养殖业28万元,其它1.5万元。
第二、三产业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人,收入135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人,收入418.1万元,其中运输业360.5万元,商饮业49.1万元,服务业8.5万元。
文教科技1937年,成立
韩家庄小学。1985年,新建校舍11间。1996年,村小学并入安家楼底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7人,其中博士生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5年,全村人均粮食200余公斤。1983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的生活得到了迅速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粮食500公斤,有各种运输车辆、农用车辆90余辆,链轨车1台,钻井机1台,摩托车58辆,电话73部,洗衣机4台,电冰箱9台。家家有彩电,且大部分安装了有线电视。 村庄建设建国前后,村民住房困难,且破烂不堪,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5年,村里统一规划新房区,每户有50多平方米住房,宽敞明亮。2000年,规划硬化中心大街路面900多平方米。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 水利建设1958年,建水渠500多米,扬水站1座,解决了粮田灌溉问题。后年久失修,加上天气日趋干旱,原有水利设施已满足不了灌溉的需求。1997年,“两委”筹集资金,改建原有渠道,其中全部石砌、水泥抹面的300余米,解决了多年渗漏跑水的问题。同年,投资总额10万余元,扩建大口井1座,面积1000多平方米。1999年,建平塘1座,面积1800平方米,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韩明云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村发展2名党员,并组织成立党支部。1944年除夕晚上,在攻打万第守敌赵保原的战斗中,村里的壮年赶着牲口为部队运送给养。1947年6月,组织担架队及其他支前人员18人,跟随解放军战斗在五莲县及江苏一带。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12人。2002年,有党员25人。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韩明大、韩明云、韩明俊、韩文成、韩文彩、韩明奎、韩文勤、韩吉福、韩吉红、韩吉利。 1988年7月,村党支部被中共徐家店镇委评为富民工程红旗单位。2000年,被中共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设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韩玉吉、韩明云、韩明进、韩文成、韩明俊、韩文勤、韩明奎、韩文军、韩明章、韩吉福、韩文春、赵洪、韩吉利、韩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