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字温甫,汉族,祖籍相州。金代大臣。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韩玉的曾祖父韩锡曾任济南尹,后致仕。韩玉在
明昌五年(1194年)考中经义、辞赋两科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应奉。韩玉才华横溢,在任应奉期间,曾在一日之内撰写百篇诏令,全都一气呵成,不用修改。他还曾撰写《元勋传》,完成之后交
金章宗观阅,非常称皇帝的心意,章宗感叹道:“功勋大臣何等幸运,有这样的人为他们作传。“
泰和年间,韩玉建议开掘
通州潞水漕运河渠,使漕船载运货物直达京城,解决了中都的漕运问题,因此晋升两级官阶,并被授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一职。
大破西夏
大安三年(1211年)二月,
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大举攻金,连下攻下西京等城,在浍河堡一战击溃金军主力四十万,突入
居庸关,围困中都(今北京)。十一月,乘蒙古军围攻中都之时,西夏国主
李遵顼派兵攻占了金国的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北)、邠州(今陕西邠县),然后进围金军西南事要地平凉府(今甘肃省平凉县)。
陕西安抚司发文书让韩玉以
凤翔路兵马都总管府判官的身份为都统府招募军士,韩玉只用十天的时间就招兵一万,率部与西夏军作战,大败敌军,缴获牛马达一千余只。听闻五万西夏兵正在围攻平凉府,率部救援,与西夏军在北原大战,西夏将领以为韩玉所部只是先锋部队,怀疑大队金兵援军正在赶来,当晚就解围撤走了。
上司嫉妒韩玉的功劳,派快马去都城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听信谗言,开始怀疑韩玉,便派遣使者到韩玉的军中,表面上授予他河平军(治卫州)节度副使一职,暗中却监视他的军队。
谋划勤王
蒙古军刚围困中都的时候,镇守华州(今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李公直谋划出兵进京救援,而韩玉依仗所部战力强悍,也想要带兵进京勤王。
韩玉传送橄文给各州郡说: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他们畏敌不进图费粮饷,耗尽了百姓的脂膏血肉。一上战场就抛弃武器逃散,然后又重新集结,再来耗尽国家的资财储蓄。他们谋取权力而观望形势,拖延时日,只知守护自己的妻子儿女。每个人都会死,作为臣子有必须承担的责任。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
蒙冤被杀
大安三年(1211年)十二月,李公直率军勤王,行军多日,期间军队将领中有违背盟约的人,朝廷命官中有不顺从的人,李公直就按照军法去加以处置。京兆府统军便声称李公直占据华州反叛,派遣都统杨珪袭击李公直,李公直被俘后被处以极刑。李公直曾经写信约韩玉共同勤王,由于书信还没有送出,韩玉事先并不知道此事,这封信就被陕西安抚司所得,就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谋反”阴谋,等到朝廷派遣使者监督韩玉的军队时,就坐实了韩玉的罪名。
韩玉路过华州去卫州赴任河平军节度副使时,被囚禁起来,关押在
郡学之中,后来在此被杀。韩玉遇害前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还亲手给儿子韩不疑写了一封信:“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荡,刚烈正直的气概,也必定不会下沉,我儿不用担心。世道混乱,时运艰难,要努力保护自己,虽然阴间与人世不同,难道就见不到你吗?”读过这封信的人都很伤心,当时的
士大夫们都认为韩玉之死是个冤案。
主要成就
金国建国后,中都成为五京之一,
完颜亮迁都之后,中都成为京城,人口由三十万增加到一百万,为了保障中都的物资供应,尤其是粮食供应,金国朝廷一直努力开辟
漕河。金世宗曾先后在
大定十年(1170年)、大定十二年(1172年)两次开辟漕河都均以失败告终。
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采纳韩玉的建议,修建闸河以通漕运,利用金口河东段河道,并在河道上建闸节水,水源改用白莲潭清水,这次开漕渠取得了成功,使漕船可自通州直驶到中都城下。
成功原因主要在于韩玉的建议中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放弃了以金口河引浑浊的卢沟水为漕河水源的思路,而改用引高梁河、白莲潭(今北京市积水潭-什刹海一带)等各路清水作为水源。二是在通州至中都的漕河中设置数座闸以调节因河床坡度过陡而致使河中存水不足的问题,因此这次开凿的漕渠也被称为“闸河”,正式名称是“
通济河”。
人物评价
韩玉、
冯璧、
李献甫、
雷渊,皆金季豪杰之士也。邠、泾之变,玉募兵旬日而得万人。牙吾塔之凶暴,璧以王度绳之,卒不敢动。夏人援宋例以邀岁币,献甫以宋赐夏姓一事折之,夏使语塞而和议定。渊为御史,权贵敛避,古之国士何加焉。玉以疑见冤,璧、渊疾恶太甚,议者以酷讥之,瑕岂可以掩瑜哉。程震劾荆抵罪,比踪冯、雷,然亦以群小龃龉而死,直士之不容于世也久矣。吁!
亲属成员
曾祖父:韩锡,曾任济南尹,后致仕。
儿子:韩不疑,字居之。因父亲蒙冤被杀,誓不出仕。
史籍记载
《金史·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