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济桥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宋代石桥
顺济桥(Shunji Bridge),是福建省泉州市境内一座连接鲤城区江南街道临江街道的桥梁,位于晋江之上,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因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因此建于上游石笋桥,俗称“新桥 ”。
历史沿革
顺济桥,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府邹应龙募集外国商人资金建成。因迟建于上游石笋桥,俗称“新桥”,在泉州市鲤城南门晋江下游。因桥北靠近南门顺济宫(天后宫),故称“顺济桥”,是福建历史名桥之一。
清朝道光年间《晋江县志》载:“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旧以舟渡。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即天后宫),因名顺济。以其造于石笋桥后,俗呼新桥。明代顾珀、何乔远均撰文记其事。”
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形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顺济桥全长500米,宽4.6米,共有桥墩31个。
桥北原特设段木梁桥,有警即吊起,以御敌寇。筑有桥头堡,置戟门,昼开,夜有警闭,今皆不存。南端桥堡上勒“雄镇天南”四个大字。
顺济桥自14世纪以来多次修缮。
1932年,地方军阀陈国辉派款征工,将石梁桥改为四梁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原石桥板全部拆毁,古桥面貌全非。
1956年中秋大潮时,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引发了泉州大洪水,冲断顺济桥和浮桥,特大洪涝50年一遇。专家介绍,当时,洪水超过1946年并接近1935年的大洪水,为193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永春水位超出警戒线3.94米,安溪湖头超3.17米……其中,旧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8米,防洪堤决口,涂门街水淹2米深,顺济桥与浮桥被冲断。
1958年,又遇农历五月三十大潮,依然是受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影响,泉州旧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米,受淹二昼三夜。
20世纪60年代又进行修补,将损坏的九孔改为简支组合梁,即在工字钢梁上浇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
1993年9月—1994年3月对古桥进行加固、加宽和修缮。现有桥长500米,宽4.6米,桥墩水下部分仍然保留宋代石船型桥墩的基础,桥面仍基本保留20世纪30年代的旧貌。
2000年,顺济桥15号桥墩毁坏,失去支撑能力,交通封闭。
2001年因桥梁年久失修,北侧第8、第9两个桥墩、南侧第5个到第8个桥墩几乎同时坍塌。
2006年7月23日,受台风“碧利斯”的袭击,顺济桥坍塌了3个桥墩。倒塌的4个桥墩分别为从东往西数的第9个、第10个、第21个和第22个,两段坍塌的桥段长度均在50米左右。
2006年8月10日晚,顺济桥再次发生坍塌,桥体面目全非。
2010年9月受台风“凡亚比”的影响,顺济桥在这次台风中再次倒塌。
2010年11月,经泉州第83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具有800年历史的旧顺济桥拟改建为人行桥,以供市民登桥赏江景。
2020年1月顺济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增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与桥梁的记忆
旧顺济桥和德济门遗址一样重要,见证着古泉州“海丝”文明
旧顺济桥是泉州古城区较大的宋代城市建设文物遗址。
泉州古城区的宋代城市建设文化遗址第一就是顺济石桥;第二才是德济门遗址。泉州天后宫古称顺济宫,因受宋代皇帝的赐封,宫前的桥亦取名——顺济桥。它准确地反映宋元400年间,泉州南城门一带“朝为原宪暮陶朱”的海外交通和贸易繁荣的盛况,是泉州不可估量的重要“海丝”文化文明见证。
泉州老城区的两座宋代建造的大石桥,一为绍兴三十年(1160年)建的石笋桥;还有一座就是嘉定四年(1211年)建的顺济桥。这两座桥均跨越晋江,是泉州古城沟通南部和西南部的经济大动脉。新中国成立后,石笋桥为让汽车通行,已将全部船形石墩改为椭圆形石墩,失去宋代古桥原貌。旧顺济桥的宋代船形石墩经历代修缮,仍保存着船形石墩,与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景观浑然一体,见证着古泉州海丝文明。
自古以来,旧顺济桥屡受风雨影响,出现损坏现象,皆得到泉州地方重视,大力维修保护。《泉州府志·桥渡》,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顺济桥之“七、八、九三坎倾毁殆尽”,知府怀荫布“增石筑之”。不久,“一坎至六坎将近坍塌,十六、十七两坎欹侧”,知府王君勋“一并拆卸改筑”。古人把顺济桥视作“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实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的交通生命线来进行维修和保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14: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