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鸣皋
清朝武将
颜鸣皋是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武进士,曾在福建多地担任总兵兼署提督。对台湾事务颇有关联,是清中叶梅州重要的涉台历史人物。颜鸣皋的从戎生涯主要在福建度过,当时的台湾岛属于福建管辖,颜鸣皋的足迹曾遍及台澎地区。他在澎湖金门等地担任过游击、守备、副将等职务十余年。颜鸣皋和颜鸣汉是梅州历史上少有的兄弟武进士,而且文武双全,最终官居二品和从一品,在民间留下不少故事和佳话。颜氏兄弟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他们的政治生涯顶峰时期,都是在福建台澎等地任职,为镇守海疆立下汗马功劳。
人物生平
颜鸣皋(生卒年未详),字丹崖,嘉应州西街堡(今梅城西区中华街颜屋)人。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武科进士,官至福建台、澎总兵,诰封武显将军。其弟颜鸣汉(生卒年未详),宇济川,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武科进士,官至福建水陆提督,诰封振威将军。兄弟俩文韬武略,一时传为佳话。
颜鸣皋本是读书秀才,自幼英气豪爽,常对人言:“丈夫功名,当于诗书中求之。”当时有一相士,曾对他说:“颜君骨相清奇,他日当以长枪大剑策名麟阁,何必伏案苦读。”颜嗤其妄,攻读益力,但年过三十尚一事无成。其父母相继去世,颜鸣皋急于进取,三年孝服未满即赴科场,补上学宫弟子,为乡人向有司揭发,结果被取消功名。友人劝他改弦易辙,说:“相士之言验矣,观子骨相魁梧,他日为朝廷寄阃外之任,折冲御侮,亦大丈夫所为,何必咿呀苦读,望朱衣一点首哉。”颜鸣皋无奈,尽焚所读之书,改习骑射。未久,即能弯弓舞剑,一试夺魁,遂登武科举人。此乃是其自身扬长避短,非关相士之言也。
颜鸣皋赶赴京华应戊辰科考,公车北上,舟次维扬时,闻邻舟喧嚷。颜鸣皋过船探访,原来皆是南粤进京应武闱之士,内有番禺县朱某,病重垂危,同舟者或拟将其弃之荒野,任其生死不顾。颜鸣皋愤然曰:“公等与诸君,姑无论同乡里,忍弃之山野以饱豕之腹乎?”众曰:“君亦同是岭南人,盍过兄舟,或能愈其病;否则,无烦喋喋为也。”颜愤然曰:“济困扶危,此余素志,所不敢请者,恐越俎代庖也。”毅然将朱某扶入自己船舱,亲侍汤药。越日舍舟登陆,而朱某终不起,殁于途中,颜鸣皋择土掩埋留下封识,以备异日通知其亲属。
开考时,颜鸣皋固文士,武艺虽稍逊他人,而策论则洋洋数千言,场中无人能胜过他。考官以其“单好”(场中考武艺和策论,颜鸣皋仅策论出色,故谓“单好”。)未引起重视,亦未详阅其文。考官夜分阅卷困倦,假寐片时,忽见地下掉落一份考卷,起视则颜卷也。挑灯细阅,不觉击节叹赏曰:“此人异日为将,祭遵羊枯之俦也。”因荐于主考官刘绳庵,并述其赴考途中侠义之举。刘主考赏其论述精当,遂选为甲榜进士,出任福建试用守备。后因军功卓著,摧升福建台、澎总兵。时刘绳庵己拜相,叹曰:“颜君善士,其功名显达宜哉。”召颜鸣皋入京,赠以联句云:“抡文我早觇儒雅,出镇公为笃荩忱。”颜鸣皋告老归里后,将刘所赠联语制成大字条幅,悬挂于正厅,颜鸣皋在条幅落款云:“乾隆癸巳(1773年),叼膺卓荐,海疆报政,又得上考以行,忽承廷寄,指名行取,抵都而事皆庆溢,蒙相国刘绳庵勖以联语,山河虽邈,知遇难忘,当存示来兹。”颜鸣皋写此条幅以留示后代子孙。其书法沉雄苍劲,无怪后来的岭南书法家宋湘叹服其书法“有真气”也。
一次,颜鸣皋随朝廷大臣巡视江西,宴席中皆文官,轻视颜鸣皋是一介武夫。有人提议每人即席赋诗一首,不好者罚酒三杯,企图让其出丑。颜鸣皋也是饱学之士,弃文就武,本非其志,此时正是发泄之机,待轮到他做诗时,当即吟道:“己习干戈未习诗,诸公何必苦留题。朝廷爵禄人同享,边塞风霜我独支。剪发接缰牵战马,割袍抽线补旌旗。他日兵临城下日,空有诸君百篇诗。”众人闻之大惊,叹服谢过。
颜鸣皋晚年在家(今梅城中华街颜屋)建天章楼和光裕楼,以读书写字为乐。颜鸣皋不但学有根底,而且书法名重一时,尤弹擘窠书。任总兵时曾在台湾某地墙上大书“一笔扫千军”五个字,最后的“军”字一竖足有几米长,据说是他拿着大笔从竹梯上跳下来写成的。梅城中华街“五显大帝庙”中有他题写的匾文“神奇听之”。现还有人收藏他写的条幅,文曰:“着雨好花红带润,临风嘉树绿垂阴。”
颜鸣皋死后葬于梅江区三角镇,墓门上有嘉庆进士、礼部侍郎郭尚先题写的墓联云:“廿年旧雨思卿月,千里寒云失将星。” “闽海展牙旗,风清细柳;粤山沉尾宿,露冷长松。”
个人作品
颜鸣皋《舟夜遣怀》诗云:“商山起林薄,寒意入孤篷。月影半滩白,灯光终夜红。乡愁杯酒里,客梦大江中。谁与慰幽独,栖鸦复过鸿。 ”
轶事典故
在台修神庙,撰文论息盗
1773年,已经50多岁的颜鸣皋从闽安协副将升任金门镇总兵,同年又改任台湾镇总兵。据《清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是根据以下理由作出人事任免的:“各省水师总兵有巡查洋面、训练舟师之责,必须熟谙海洋沙线,通晓会哨巡防,方于水师营伍有益,不可不豫为甄录,以备擢用。”并提到了江南京口协副将金彪、太湖协副将袁秉诚、福建闽安协副将颜鸣皋、广东龙门协副将蓝元枚等人选。
当时的颜鸣皋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认可,得以进京朝见天子,他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维护海疆的安全与稳定。位于台南市北区西门路的三山国王庙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两侧还有韩文公庙和天后庙。三山国王是粤东客潮地区民众信仰的神祗,随着垦殖台湾的民众传至宝岛。1776年,颜鸣皋倡修三山国王庙,将韩文公祠改建成与三山国王庙相连,变成两进式的庙宇。庙墙用砖砌,粉刷白灰,无墙堵装饰,采用黑瓦,屋脊平直,带有客家建筑的风格。
台南三山国王庙为历代的倡修、维护人士设置长生禄位,以示谢意。颜鸣皋的长生禄位也在其中,木主神牌刻着金字:“赐进士出身镇守福建台澎等处地方挂印总兵都督府颜公鸣皋长生禄位”。 这座三山国王庙虽然经过1994-1996年的大修,颜鸣皋的长生禄位仍保存完好。
1777年,颜鸣皋内调回漳州汀州担任总兵,一年多后卸任致仕。10年后,他的弟弟颜鸣汉从甘肃调到福建任职,从建宁总兵做起,到了嘉庆初年,他升任福建陆路兼水师提督。
当时的东南沿海,出现许多洋匪,此洋匪主要是海盗或者违背禁海令出洋的百姓,进行走私活动等。对于如何消除严重的问题,饱读诗书的颜鸣汉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著名的《皇朝经世文编》里,收录了颜鸣汉的一篇《论息盗书》。体裁上,这是一篇私人书信或者属于公牍性质的函件,颜鸣汉在信中虽然对重典处置洋盗表示理解,但他指出:“振刷实政必有至道焉,愿慎之。”而且,他认为,那些沿海抢劫掠夺之人,多半属于近海的百姓或者行商胁从的,并非生下来就有做贼的基因,而可能是官无善政,酿成盗风,这些人耳濡目染才走上邪路。因此治理海盗,必须先治理闲散人员,引导他们有正当的职业,帮助他们丰衣足食,这样有了廉耻之心,从盗的现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篇政论文,即使放在现代,对社会治理也有现实意义。
颜氏兄弟博学多才,并非一般武人,见识卓绝,在《梅水诗丛》、《梅水汇灵集》、《雁洋李氏族谱》等书籍中留下不少诗文,两人又在福建台澎等地任职多年,身居要职,相信还留下不少行迹,值得进一步探讨。颇为遗憾的是,颜鸣皋晚年因“漏规株累”,住宅竟被朝廷抄没,其子孙在颜鸣汉的资助下,搬迁到三角地的祖屋居住,百年后为生活所迫,迁居清凉山种茶为生。后来星散,除个别继嗣舅家易姓外,大多不知所踪。于一位擅长书法、诗歌,扬威海疆的将军颜鸣皋而言,若地下有知,不得不说有一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心酸。
巍巍将军府,气派不一般
颜鸣皋、颜鸣汉的故居位于梅城江北老城西区,介于西区市场和中华街之间,由一组建筑群构成,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分别由他们的祖父、其兄弟二人建筑。
据了解,颜氏兄弟的祖辈在明朝弘治年间从福建龙岩缘岭搬迁到程乡跨龙坝,即今江南三角地寮背岭以南的沙塘坝,到了第六代,即颜鸣皋的祖父,在清代顺治年间迁居县城西郊的忠孝里。
建筑群里最老的建筑是颜鸣皋祖父颜容清建的,被称为老颜屋,现由颜鸣皋、颜鸣汉的哥哥颜鸣桐一脉居住。颜鸣皋与弟弟颜鸣汉建筑的居所则分布在附近。坐南朝北的一座府邸,悬挂着“振威将军第”的匾额,这里是颜鸣汉的居所,里面的布局分别是如意堂和天章楼,如意堂的起名是因为颜鸣汉在任职期间,得到乾隆皇帝赏赐的玉如意而命名。如意堂后是天章楼,可惜已经面目全非,这是由于一百多年前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来梅,被乱兵纵火焚毁。
与如意堂相连的光裕楼原为颜鸣皋所建,保存完好,经过近年的修缮,这座两层三进的高楼巍峨壮观。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光裕楼并没有悬挂“武显将军第”的匾额,其外大门上书“秋官第”。细读楼内保存的颜鸣汉撰写的一块碑记,才知道颜鸣皋晚年被“漏规株累”,住宅竟被朝廷抄没,一度被附近的梁克亭买去,后由颜鸣汉赎回作为自己的产业,而“秋官”正是颜鸣汉的儿子在刑部担任官职的代称。
亲属成员
祖父:颜容清
哥哥:颜鸣桐
弟弟:颜鸣汉
人物评价
清朝《岭南诗钞》云:“丹崖与弟济川皆以武科起家,而磨盾挥毫(带兵打仗和书法),有文士所不及者。”
黄香铁《诗纫》云:“丹崖总戎及弟济川提军皆能诗。丹崖能为擘窠书,诗则济川胜之。”
廖道传《周勋臣先生诗存序》云:“吾梅三百年来,诗人踵起,而武将工文翰者,以颜氏鸣皋、鸣汉两军门为最著,流风余韵,乡人犹艳称之。 ”
参考资料
颜鸣皋.梅州市政协.
清代将军府里的台湾故事.梅州侨乡月报官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16: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