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拼音:xiā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上半部像禾黍成熟后散落的许多籽粒,下半部像盛粮食的器皿,合起来表示农作物成熟后散发出香味。香的本义指谷类散发的气味,泛指芳香。再引申作名词,指带有香味的东西。旧时也多指与女子有关的事物。芳香令人舒服,所以香引申为舒服或有滋味。香味为人所喜爱,所以香也引申指为人喜爱、受人欢迎。
文字源流
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图1),上面是
黍或者麦(“
来”)的形状,四周几个小点,表示颗粒成熟而脱落;下面是一个容器表示盛装这些成熟的粮食。从甲骨文字形来看,“香”最初之义是指黍稷成熟后,将其粮食收藏。粮食香甜可口,自可会出“芳香”之义。小篆下部作“
甘”,上部作“黍”。“黍”和“甘”构成的“香”,本义指谷类成熟后的芳香气。隶书则把“黍”简化为“禾”;下部则改“甘”为“日”。也就不易了解其形了。
香字是以谷物香甜可口为造字对象,且喷香的食品又大多是美味的食品,故香字便有美味的意思。如《吕氏春秋·审时》:“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芳香与美味都是人们喜爱的对象,这是人情之常。扩而大之,人们也就把喜爱的对象称为香,香也就成为赞美之词,就像人们把憎恨的对象称为臭一样。
一些具有芳香特征的事物,就借“香”来代指该事物。因为香气,又可以“香”代指发出香气的物品,这类物品称为香料、熏香,简称作香。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芳香的气味。人们便常用“香”来代指“花”。如唐代杨巨源《与李仲文秀才同赋泛酒花诗》:“香湿胜含露,光摇似泛空。”香湿,指花湿。又如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宋代王安石《甘露歌》:“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这些例句中的香字,都是指代花。这原本只是一种借代,是一种修辞现象,但相沿日久,也就固定为香字的一种义项。
旧时常用香字作女子的代称,这和以香代指花有些类似。芳香宜人正是妇女梳妆打扮中最普遍的追求,故人们常常爱以香来代指女人。如“香娇玉嫩”形容女子的娇嫩,又有“香销玉沉”来比喻美女的死亡。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香部】许良切(xiāng)
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①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注釋〗①《春秋傳》:指《左傳·僖公五年》。原文:“黍稷非馨(香氣遠聞)。”又:“明德以薦馨香。”
说文解字注
“芳也”艸部曰:“芳,艸香也。”芳謂艸香则泛言之。《大雅》曰:“其香始升。”
“从黍,从甘”会意。许良切,十部。
“《春秋传》曰:‘黍稷馨香。’”约举《左传·僖五年》文。此非为香证,说香必从黍之意也。
广韵
許良切,平陽曉 ‖ 香聲陽部(xiāng)
香,《説文》作𪏰,芳也。《漢書》云:“尚書郎懷香握蘭。”許良切。五。
康熙字典
【戌集下】【香部】香;康熙笔画:9;部外笔画:0
古文:㿝
《
广韵》许良切。《集韵》《
韵会》《正韵》虚良切,并音乡。《玉篇》:芳也。《正韵》:气芬芳。《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诗·周颂》:有飶其香。《礼·月令》:中央土,其臭香。
又草木之香,如沉香,栈香,蜜香,檀香,具载洪刍《香谱》及叶延珪《香隶》诸书。
又兽亦有香。《谈苑》:商女山中多麝,其性绝爱其脐,为人逐急,即投巖举爪,剔裂其香。又《本草》:麝香有三等:第一生香,亦名遗香,乃麝自剔出者。其次脐香。其三心结香。又有小麝,其香更奇。
又风香。庾信诗:结客少年塲,春风满路香。
又含香。《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
又酒香。王绩诗: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甕香。杜甫诗:浩荡风尘外,谁知酒熟香。又花名。《庐山记》:一比丘昼寝盤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闻之,谓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
又丁香。《本草》:一名丁子香,花紫白色,生子,小者为丁香,大者为母丁香。
又酒名。苏轼《送碧香酒》诗: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刘子翬诗:未饶赤壁风流在,且向何家醉碧香。
又阿香。《搜神记》: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门,周求寄宿。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去。夜遂大雷雨。
又人名。黄香,仇香,见《后汉书》。
又姓。明四译馆通事香牛。
又山名。《唐书·白居易传》: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又水名。《述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
又殿名。《三辅黄图》: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披香殿。又亭名。李白诗:沉香亭北倚阑干。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禾”宽“日”窄。“禾”居上居中,横宽竖短,竖笔在竖中线;撇、捺收笔过横中线,均超出上部。“日”,居下居中,宽度与“禾”的平撇相当。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