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茜科 Carlemanniaceae,
双子叶植物,草本或
亚灌木;
单叶对生,无
托叶;花两性,略为
两侧对称或近
辐射对称,排成稠密、顶生或腋生的聚伞
花序。是一个只有2属4种的小科,热带亚洲扩展到中国喜马拉雅和越南北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叶缘有牙齿状锯齿;托叶无,但叶柄间有凸起的横线条相连。花序伞房状,有甚长的总花梗;花两性,四数,细小;萼管近球形,裂片小,张开,宿存;花冠漏斗状,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着生在冠管内壁近中部,内藏,花丝短,花药线状长圆形,腹面侧裂;花盘明显;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胚珠多数,着生在中柱胎座上,花柱延长,单一,柱头棒状或纺锤状,浅2裂。蒴果2室,开裂成4或5果瓣;种子多数,有肉质的胚乳。
分类地位
香茜属和蜘蛛花属 Silvianthus Hook. f. 叶无托叶,叶缘有锯齿,雄蕊2枚,花被微两侧对称,与
茜草科其他属有明显的差异,故其分类位置尚多争议。不少学者主张将这二属转移至忍冬科,H. K. Airy-Shaw (1965) 则主张另立香茜科 Carlemanniaceae。而S. Majumdar 和 S. Chanda (1978)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则主张仍置于茜草科。由于学者们意见分歧较大,系统位置较混乱,以前曾放于茜草科和
忍冬科(Carprifoliaceae)中,最近该属和
蜘蛛花属独立成香茜科。
地理分布
香茜科Carlemanniaceae是一个只有2属4种的小科,热带亚洲扩展到中国喜马拉雅和越南北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和苏门答腊。
香茜属Carlemannia分布我国滇南、藏东南至东喜马拉雅、印度东北、缅、越和苏门答腊间断;滇南、藏东南产香茜C.tetragona1种,为海拔850--1500 m山地雨林林下标帜,在属分布区的北部,与东亚南部界面吻合。模式种C.griffithii则为其东喜马拉雅替代种。
蜘蛛花属Silvianthus分布于我国云南至缅、老、越北、印度东北。蜘蛛花S.bracteatus,产滇南至西南700—900 m季雨林下,与印度东北、缅共有。亚种则由越、老北部至滇东南的200--1600 m间。分布归7—4型,而全属为7—1(14SH)型,均显然是古北大陆东南部起源。
下级分类
香茜科下级分为香茜属Carlemannia Benth.和蜘蛛花属SilvianthusHook.。
常见种类
1、香茜Carlemannia tetragonaHook
草本或亚灌木,高0.5-1.5米,干时芳香;茎下部常卧地,节上生根,嫩枝方柱形,具直沟槽,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老枝圆柱形,无毛。叶薄纸质或膜质,椭圆形或卵形,两侧常不对称,长3-15厘米,通常不超过10厘米,宽2-8厘米,通常不超过5厘米,顶端常尾尖,基部稍下延,边缘有明显的锯齿,两面被疏柔毛;侧脉纤细,疏离,每边4-7条;叶柄长2-4厘米或稍过之,被微柔毛。
聚伞花序伞房状,长2-4厘米,被短柔毛,总花梗和分枝均纤细;苞片线形,长2-2.5毫米,钝头;花梗长1-2.5毫米;萼裂片4,线形,长1-2毫米;花冠白色,喉部有黄斑,长不及1厘米,外面被疏柔毛,里面被长柔毛。蒴果阔金字塔形,直径3.5-4.5毫米,宽度大于长度,顶端收缩,基部截平,星状开裂成4果瓣,果瓣上附有线形宿萼裂片;种子有网纹。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产于云南东南部和南部,西藏墨脱和察隅;生于海拔850-1500米处的密林中,尤以潮湿沟谷常见。国外分布于缅甸和印度东北部。
2、蜘蛛花 Silvianthus bracteatus Hook
灌木,高0.5-1米。茎稍粗壮,近圆柱形,草质,直径约3毫米,褐色,无毛,中空。叶对生,叶片膜质,椭圆形,长17-25厘米,宽7.5-10.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楔状,下延至叶柄,边缘有不规则且不明显的波状牙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中脉纤细,两面隆起,侧脉每边约10条,弧状上升,两面明显;叶柄纤细,长2-7厘米,扁平,无毛;无托叶。
聚伞花序腋生及顶生,具极短梗或近无总梗,多花密集呈近头状,无毛或各处有乳突状微毛;苞片长圆形,长5毫米,宽3毫米,顶端钝;花梗长约2毫米,被微毛;萼筒倒圆锥形,长宽均2-3毫米,花萼裂片5-4,叶状,近等大,长圆形,长7-10毫米,宽(2.5)3 (-6)毫米,顶端锐尖;花冠白色,漏斗状钟形,长约1.2厘米,喉部稍扩大,冠檐5裂,裂片近圆形,镊合状排列;雄蕊2,内藏;花盘大;子房2室,花柱长,不伸出,柱头纺锤形。蒴果半球形,近肉质,长宽均6-7毫米,由萼裂片间开裂为5果爿;种子多数。花期春夏,果期秋冬。
产于云南瑞丽、景洪、勐腊(勐仑);生于海拔700-900米处的林下。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
3、
线萼蜘蛛花Silvianthustonkinensis(Gagnep.) Ridsd
小灌木或草本,高1-2米或过之,全体无毛;茎圆柱状,中空。叶大,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有时阔椭圆形,长10-30厘米,通常15-25厘米,宽5-20厘米,顶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通常阔楔尖,很少稍钝或微下延,边缘齿缺常不很明显;侧脉每边9-16条,通常约10条,末端连接成边脉,干时两面稍凸起;叶柄长1-4厘米,有时可达7厘米,干时有纵皱纹。聚伞花序密聚成头状,直径1-4厘米,总花梗通常长不及1厘米,但有时可达5厘米;苞片线形,长4-6毫米;花梗长约3毫米;萼管倒圆锥状,长2-3毫米,裂片线形,长9-11毫米,宽1-1.5毫米,常钝头,有纵脉纹;花冠通常黄色或淡红色,间有紫红色(均据采集者记录),冠管长12-13毫米,喉部稍扩大,外面无毛,里面被柔毛,裂片圆,长5-6毫米,里面有小乳突;雄蕊着生在冠管近中部,花药长约4.5毫米;花柱长约11毫米。蒴果倒圆锥状,直径6-9毫米,成熟时紫色;种子黑色,长3-3.5毫米,覆有白色针状条纹。花期3-7月,果期10-12月。
产于云南东南部和南部;生于海拔900-1500米处的林下沟谷边。国外分布于老挝和越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