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或蒸制而成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所谓香菜饺子是由香菜、猪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饺子。
象征意义
香菜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饺子馅的文化
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财到:即财到了、财神到、既有接财纳富之意。蔬菜馅,即为素馅、菜馅,谓之财到。
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勤: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
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百:量词,即百种、百样之意,谓之百财。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为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或为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算:即核计,清算。如果钱多到要算一个晚上,那是多少呢?谓之算财;或为对选择的祝福,选择大于努力,愿亲戚朋友都能有个好的选择,选择好。
油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有:即存在。谓之有财;祝福你有财,更祝福你有才。
制作方法
材料
梅头肉一块,
香菜一把,
饺子皮一包,盐,酱油,白糖一点点,芝麻油,花生油,香油,镇江黑
陈醋,蒜
香辣酱。
皮的做法
1.和面:最常见的是小麦粉,有的地方用
荞麦粉。用
凉水。在盆中揉成面团后,放置20分钟,让面团“饧饧”(水充分的渗入面粉颗粒)。如果水偏多,则和好的面偏软容易包,但煮的时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面硬,擀皮费事,包亦费劲。好的口感一般要求面要和得硬一些,有软饼硬饺子之说。
2.制皮:
【
擀】:把饧好的面团放在
案板上,搓成直径2-3厘米的圆柱形长条。把柱条揪(或切)成长约1.5厘米左右的小段——饺子。把饺子用手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直径适度(4-7厘米)的、厚约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饺子皮。擀皮时,案板上要撒些干面(浮面),以防粘到板上。由于擀皮相当花时间,今日许多手工面店都有出售机器做好的饺子皮。使用机制饺子皮通常须用手
蘸水方能捏合。
【
捏】:用擀面杖擀饺子皮似乎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地区,大多采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时,先将饺子揉成扁圆形,然后一边用双手手指捏压,一边旋转。捏成后,皮呈碗状(而擀的皮呈平面状),且所带干面较少,所以更易包。缺点是捏皮比擀皮耗时多。
馅的做法
1.把梅头肉切粒剁成肉沫;把
香菜切碎并用手不断地抓,把水分逼出来后把水分去掉,与肉沫搅拌,加入适量的盐、芝麻油、花生油、酱油、一点点白糖,用筷子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直到肉沫有粘性即可。
3.烧一锅开水,滴几滴油(这样
饺子不会粘锅),小心地一只只地把饺子放到锅里,并轻轻地搅动一下,待水再次烧开时,再加点凉水,这样来回加2-3次,目的是让饺子不粘锅,同时更劲道爽口。
4.
饺子汁:适量的酱油、香油、镇江黑
陈醋、蒜
香辣酱油混合。
注意:
饺子馅主要分
肉馅、素馅、荤素馅,买回来的肉馅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后加入
葱花,
姜末,
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精,盐,少量
酱油,料酒之类的,不嫌腻的话还可以加些
植物油,但如果肉馅够肥,就可以省了,之后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调节咸淡。喜欢的话还可以加
香油,看个人口味了.搅好的肉馅稍放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了。还可以用这方法做牛肉馅羊肉馅等。
荤馅最好用排刀剁的方法。因为肉类呈味物质存留在细胞内,手工剁肉,肉受到机械性挤压不均匀,肌肉细胞破坏少,部分肉汁仍混合或流散于肉馅中,而机器绞肉馅,由于受到强力且发热产生高温使肉变性,细胞内呈味物质如氨基酸,肌苷酸随血液大量流失。
素馅不能用排刀剁,改用刀切,刀剁将蔬菜叶绿素全剁到砧板上,刀切则减少许多,一般刀切下,维生素存留一半,而刀剁则存留不足25%,所以,刀切不宜太细小,如韭菜以0.5公分以上为宜。
水饺素馅一般用
生肉,更营养卫生,益于身心。生肉馅需加高汤(或水)俗称:打水,目的使肉馅鲜嫩,包出的饺体丰满。有些人打肉馅不加水,煮出的饺子口感“干柴”,有些肉顶破皮,加水量每斤3两至半斤,肥馅略少,瘦肉馅略多。加水应在调味品加了以后,否则调料品不能渗透入味,水分也吸不进去。加水时逐步加,须一个方向搅,打好可放入冰箱冻一小时,使用时才加葱花。
饺子历史
起源
香菜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
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香菜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香菜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香菜饺子是药用,
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香菜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香菜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
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香菜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香菜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
香菜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香菜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饺园的229种香菜饺子,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香菜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受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香菜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蒙古帝国给中国香菜饺子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圆子、年糕等食物。
清朝
清朝时,香菜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香菜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香菜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香菜饺子。”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香菜饺子五日。”
饮食搭配
俗话说,好吃不如香菜饺子,味道鲜美、馅料丰富的香菜饺子一直是人们的心中的美味佳肴,尤其是逢年过节,香菜饺子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包香菜饺子、吃香菜饺子,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幸福油然而生,节日的气氛更是烘托的愈加热烈了。
香菜饺子虽然好吃,但也有其不利于健康之处。一般来说香菜饺子馅多是以肉为主,肉多菜少,吃多了自然会觉得比较油腻,不但口感不适,过多摄入了油腻对人体健康也极为不利。因此很多人在吃香菜饺子的时候都喜欢蘸点醋来缓解。其实,除了蘸醋外,我们也可以在吃香菜饺子的同时喝些可以去油腻的健康饮品,同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具有去油腻效果的健康饮品有很多,如茶水、果汁等,但与香菜饺子搭配最为适宜的还是要数我国的传统饮品酸梅汤了。酸梅汤是由乌梅、山楂等数种天然原料熬制而成,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粗纤维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其中富含的花表素更是一种
植物化学物质,可以极为有效的帮助身体排出油腻。而且酸梅汤的味道虽酸,但它却属于地道的碱性饮品,肉类等酸性食物吃多了,摄取了过多的油脂,导致血液酸化。喝点酸梅汤还会有助于我们保持体内血液酸碱值的平衡。而且酸梅汤的味道酸甜可口,比起苦涩的茶水和甜腻的果汁更为适宜搭配菜肴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