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香蕉束顶病毒(英文简称BBTV),属
矮缩病毒属、黄矮病毒组群(Luteovirus)。病毒粒体球状,无包膜;直径18-20纳米,无明显壳蛋白亚基排列。寄主范围限于芭蕉科5个种,香蕉大多品种都容易感病,只有个别的品种例如大蜜哈(Gros michel)和维马马(Vimana)比较抗病。大蕉较香蕉抗病。有报道认为芋是无症寄主,也有报道用桃蚜、棉蚜进行人工接种可传染黄瓜、甜瓜、爪哇三七草和长春花引致矮化、黄化和脉明症状。根据田间症状表现和一些种感染病毒后出现交互保护作用的现象,认为自然界存在有弱毒系和强毒系。
叶片:感病植株矮缩,新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叶片硬直,并成束长在一起,由此而得名束顶病。病叶哽而脆,易折断,叶脉呈现断断续续、长短不的浓绿色条纹,亦称青筋。
花器:成株感染后不能孕穗现蕾;若孕穗后期感病,则停止抽穗若在初穗期患病,则蕉穗生长停滞,穗轴不能下弯;后期感病虽能抽出花序,但雄花花瓣外卷,易脱落,花瓣边缘灰白色,内缘浓绿色。
果实:若现蕾时发病,可结蕉,但果实少而小,紧缩不开展,肉脆而无味。
香蕉束顶病由香蕉束顶病毒侵染引起,通过种源、香蕉交脉蚜虫传播,机械摩擦和土壤线虫不能传播。此病初次侵染源,在病区主要是病株及其吸芽;在新区和无病区则是带病吸芽,以后可由香蕉交脉蚜虫传毒。香蕉交脉蚜虫在病株上取食两小时即可获得传毒能力,而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两小时就可传染束顶病,是蕉株初次发病的主要病源。机械损伤、汁液摩擦和土壤不能传病。而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带毒的繁殖材料。
香蕉束顶病在香蕉一年中的各生长期均可发病,带毒蚜虫吸食蕉苗汁液后,蕉苗1-3个月内就可发病。发病高峰一般在4-5月,其次在9-10月。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香蕉交脉蚜虫的发生及虫口密度关系密切,在降雨少、天气干旱的年份香蕉蚜虫繁殖较多,有翅蚜亦较多,该病发生也就严重;在雨水多、天气潮湿的年份蚜虫死亡较多,病害发生较少。香蕉不同类型品种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香蕉发病多,大蕉、粉蕉、龙牙蕉发病较少;通常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在吸芽种类上,褛衣芽较红笋芽发病重。蕉园基肥施用的多少及蕉园管理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发病轻重:基肥施用充足,且管理精细的蕉园,发病较轻;蕉园基肥不足,管理粗放的则发病较重。路边、园边的植株比园内的植株发病多。施用未腐熟的鸡粪、城市垃圾等有机肥易诱发该病。
每年开春后,在清园时如发现有蚜虫为害,要及时喷药杀死蚜虫,并铲除蕉园附近蚜虫的寄主作物;在蕉园平常的农事管理中,要时常注意检查,一旦发现有蚜虫为害,应及时喷药杀灭。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之一:①40%
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②3%
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③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④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⑤70%艾美乐10000-15000倍液;⑥2.5%
鱼藤酮乳油1000倍液。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均要喷到,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