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花叶心腐病
植物病害
香蕉花叶心腐病又称花叶病、心腐腐病、侵染性褪绿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和番茄株系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香蕉上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幼苗,造成幼苗叶片、花叶、植株矮小,并产生花叶状茎心腐烂,成株期也可受侵染,表现花叶或心腐。
研究学史
中国广东省自1974年首次在广州及东莞个别地区首次发现该病。1992年在广西浦北、灵山曾较大面积发病,并迅速传播扩散。1999年广西各地发生、流行较严重,逐渐得到控制,但该病传播速度快,应引起高度重视。
病原特征
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Cueumbe mosaic virus-b,CMV-B)和番茄株系(Cueumbe mosaic virus-T37,CMV-T37),另有报道香蕉可感染烟草花叶病毒香蕉株系(TMV-B)。
为害症状
香蕉花叶心腐病主要为害幼苗,造成幼苗叶片、花叶、植株矮小,并产生花叶状茎心腐烂,成株期也可受侵染,表现花叶或心腐。发病时,整张或局部叶片上出现断断续续或长或短的褪绿黄色条纹或黄绿色梭形圆斑。条纹由叶缘开始,向主脉方向扩展,宽度1-15毫米,严重时整片叶有黄色条纹与绿色部分相间现象,呈现类似花叶的病状,这些条纹或圆斑分布在叶片两面,但以叶面较为明显。在幼嫩叶片上,条斑较短小,灰黄色或黄绿色,随叶片老熟渐变成黄褐色或紫黑色,最后可发展成坏死条纹或坏死圈斑。叶缘有时轻微卷曲,遇风吹干枯。顶部叶片扭曲,变窄并束生,类似束顶病症状。与健株相比较,感病成株生长较弱、较矮;感病幼株心叶难以展开并坏心腐烂,或呈显著的矮缩状。当病害进一步发展时,病株嫩叶呈现严重黄化或斑驳状心叶和假茎内部出现水渍状,随后坏死,变褐色腐烂。纵剖假茎可见病部成长条状坏死或许多坏死斑排列成长条状,横剖假茎呈块状坏死,有时在球茎内部或根茎内也产生腐烂。
分布范围
香蕉花叶心腐病在南美洲、菲律宾等地早有发生。在中国发生于广东省、广西等地。
侵染循环
初侵染源主要是病株和吸芽,带毒吸芽可远距离传播。该病在病株或带毒吸芽以及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的葫芦科、茄科等中间寄主中越冬。田间传播通过棉蚜、玉米蚜等多种蚜虫作媒介在病区辗转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吸芽或带病组培苗传播扩散。通过蚜虫刺吸带病汁液,迁移到健株上吸食传染。该病潜育期长短受温度、寄主生育期以及接种方式的影响,若在蕉芽幼嫩阶段,一般潜育期为7-10天;成株期感染,潜育期可长达几个月。土壤不传病,但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毒,潜育期12-18个月。
流行规律
香蕉花叶心腐病与香蕉束顶病相似,凡是能影响蚜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气候因素,都能影响香蕉花叶心腐病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蕉园及其附近间套种或大面积种植蔬菜,尤其是葫芦科、茄科、藜科蔬菜时,往往较易普遍发生香蕉花叶心腐病,因为蚜虫得以在这些中间寄主上辗转为害繁殖,在群体数量干旱条件下尤甚。
病源因素:蕉地间种或蕉园附近种植西瓜、黄瓜、南瓜、辣椒等作物,给香蕉花叶心腐病提供大量的病源,会引起病毒病发生。
气候因素:一般冬春暖而干早、雨日少、日光充足、霜雪少、春雨偏迟,有利于蚜虫繁殖,有翅蚜发生较多,传毒快,病害发生重。春末夏初台风雨频繁,蕉叶机械损伤,病健株相互磨擦传染机会多,病害重。
其他因素:春植蕉比夏植蕉、秋植蕉及老蕉园发病重。病害发生与植株苗龄有一定关系;幼嫩的试管苗、补种的幼苗对该病极敏感,较高龄植株感病;吸芽苗较耐病,且病害潜育期较长。此外,蕉农不及时清除病株,有的终年留在蕉园内,增加传染源,也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严格选择无病蕉苗,大力推广试管苗,是最重要的防治方法。必须要选择当地无病或极少病的蕉园取苗,挖苗前,要仔细对母株进行全面检查。但由于该病潜伏期长,有的母株及吸芽感病后还未表现症状,有可能挖取病苗。所以种植后,要经常检查,一旦发现病苗或可疑病苗,应立即喷酒灭蚜药剂,挖毁病株。
蕉园及附近不宜种植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株系的寄主作物,尤其不能间种葫芦科茄科等作物。在蕉园里,特别是在病情较轻的蕉园,冬季时,将全园或全地区所有病株按上述方法挖毁,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补植,其后如发现病株,随时挖毁。改善肥水管理,可使病情逐年减弱,虽有个别植株感病,但不会酿成大害。反之,任其自然生长,导致肥水不足,则可引起该病大量发生。
化学防治
尚无治疗病毒病的特效药,在田间发生时,主要通过及时挖除销毁病株及消灭蚜虫来控制病害的发展传播。药剂防治首先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发病后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300倍液喷施。同时,注意避免与瓜类作物和茄科作物间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35
目录
概述
研究学史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