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叶长柄山蚂蟥
豆科长柄山蚂蟥属植物
尖叶长柄山蚂蟥(学名:Hylodesmum podocarpum subsp. oxyphyllum (Candolle) H. Ohashi & R. R. Mill)是豆科、长柄山蚂蟥属植物长柄山蚂蟥的一个亚种。与长柄山蚂蟥不同之处在于顶生小叶菱形,长4-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
植物学史
品种考证
山马蝗,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山草类,谓:“山马产长沙山卓。独根,有短须,褐茎多又,每枝三叶,叶微似竹,面青背白,碗纹无齿。叶间发小茎,开紫自小花如粟。俚医以治哮。此草与小槐花枝叶相类,唯附茎团团结角,似峨阳豆而小。有双角连生者,亦粘人衣。叶老则渐圆,与豆叶无异,纹亦湿乱。”根据其所记述的特征考证,山马蝗即豆科尖叶长柄山蚂蝗。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稍木质;茎深绿色或微呈紫红色,具条纹,极稀疏的伸展短柔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托叶钻形,长约5-7毫米,基部宽0.5-1毫米,外面及边缘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5-8厘米,茎上部叶的叶柄较短,下部叶的叶柄则较长,叶轴长1-2厘米,均疏被伸展短柔毛;小叶纸质,顶生小叶椭圆状菱形或披针状菱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两面无毛或近无毛,或背面叶脉具短柔毛,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或圆形,侧脉每边约4条,直达叶缘,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偏斜,小托叶丝状,长1-4毫米;小叶柄长1-2厘米,被伸展短柔毛。
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顶生和腋生,长20-30厘米,在果期延长至40厘米;总花梗被柔毛和钩状毛;通常每节生花2朵,花梗长2-4毫米,果期增长至5-6毫米;苞片窄卵形,早落,长3-5毫米,宽约1毫米,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毫米,裂片短于萼筒,被小钩状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毫米,旗瓣宽倒卵形,翼瓣窄椭圆形,龙骨瓣与翼瓣相似,均无瓣柄;雄蕊单体;雌蕊长约3毫米,子房具子房柄。荚果长约1.6厘米,通常具2荚节,背缝线弯曲,节间深凹入达腹缝线;荚节略呈宽半倒卵形,长5-10毫米,宽3-4毫米,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被钩状毛和小直毛,稍有网纹;果梗长约6毫米;果颈长3-5毫米。花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尖叶长柄山蚂蟥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区。印度、尼泊尔、缅甸、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尖叶长柄山蚂蟥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生长在海拔400-2190米的山坡路旁、沟旁、林缘或阔叶林中。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低山和平坝均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黏壤土为好。
育植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月播种,先整地开1.3米宽的高畦,按行距30厘米开横沟播种,每公顷用种子37.5-45千克,苗高5厘米时匀苗、除草、追施畜粪水1次。5、7、10月各再中除、追肥1次。培育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按行株距各约65厘米开窝,每窝栽苗1株。以后每年在春、夏、秋季,各除草、追施人畜粪水1次。
分株繁殖
春天雨季,在蔸边拔取带根小苗栽种,栽后管理与育苗移栽相同。
采收加工
栽种2-3年,在秋季挖起全株,抖去泥土,鲜用或切段晒干。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全株供药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中国民间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崩中、带下、咽喉炎、乳痈、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症。此外,据《植物名实图考》和《福建药物志》记载,尖叶长柄山蚂蝗还具有治疗哮喘和肝炎的功效。
化学成分
有学者采用冷浸法以75%乙醇对尖叶长柄山蚂蟥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得到β-谷甾醇、正三十烷醇、木栓酮、齐墩果酸、脱镁叶绿素甲酯、邻羟基苯甲酸、β-胡萝卜苷、白桦酯醇、2-羟基十六烷酸等化合物。亦有研究表明,尖叶长柄山蚂蟥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
饲用价值
尖叶长柄山蚂蟥是豆科优良牧草,其嫩叶可作饲料。
生态价值
尖叶长柄山蚂蟥属豆科植物,根系可吸附土壤中的根瘤菌,且其固氮酶活性较高,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其嫩叶可作绿肥。此外,尖叶长柄山蚂蟥可用于寒冷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生态恢复。
参考资料
Hylodesmum podocarpum subsp. oxyphyllum.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Hylodesmum podocarpum subsp. oxyphyllum (DC.) H.Ohashi & R.R.Mill.|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6 15:3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