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主要在
跗骨,尤以距骨的变化最为明显,从而导致畸形。久之则使
软组织发生挛缩,使畸形较为固定。在继续发育过程中,骨在受压力小的部位发育旺盛,而在受压力大处则发育受阻,逐渐形成
骨性畸形。
①正常足的
距骨体与其头颈部的纵轴互成150°~155°角,畸形时则成115°~120°角,从而使距骨头部的距舟
关节面从朝向前方变为朝向内跖面。从侧位观,距骨纵轴从外上方转向下方,致使跟骨也有同样的转向及内侧旋转。距骨对胫骨则呈跖屈位。
②跟骨外形不变,但因随距骨的变位而呈下垂内旋位,使跟骨成凹面向内侧的弓形。跟骨后外侧与
外踝后侧,
截距突与
内踝尖端相接触。
软组织的变化均是继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肌肉、韧带、
关节囊、血管、神经等组织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足内侧软组织即
三角韧带、距舟韧带、
跟舟韧带、胫后肌、屈趾
长肌及屈拇长肌有挛缩或短缩;足背部及外侧的肌肉、韧带松弛;踝关节及
距跟关节后侧关节囊、
跟腓韧带、后距腓韧带及
小腿三头肌发生短缩或挛缩;足底部距跟间韧带、跖
腱膜、外展拇肌、屈趾短肌及小趾外
展肌短缩。
①瘦长型(松弛型)足外形瘦小,畸形较轻,易于用手法将足置于
中立位,小腿周径与健侧相似。非手术治疗效果佳。
②短肥型(僵硬型)足肥而短,足跟小,畸形严重,小腿周径较健侧为细,畸形不易用手法扳正,常需辅以
手术治疗。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跖屈内翻,
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圣,足弓高,足外缘凸起;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5、
X线摄片显示距骨与
第一跖骨纵轴和跟骨与第4、5跖骨纵轴不平行而形成夹角;距骨与跟骨纵轴夹角小于30°(正常为30°~35°)。
1、对于先天足内翻者,早期可以施行手法整复手法和悬吊法,以利足
功能恢复。
1 临床表现: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
支撑相足内侧触地,足跖屈畸形。可以导致足内侧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受限,影响胫骨前骨前后移动,增加外翻。距小腿
关节疼痛、稳定性差。早期支撑相可有
膝关节过伸,足蹬离缺乏力量,摆动相肢体廓清障碍。
(2)
主动运动:可以让患儿在
横截面为
三角形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缘持重,若患儿的
距小腿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范围的活动,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
足弓下方放置一块小布团或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
马蹄足内翻并不可怕,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婴儿出生后父母仔细观察即可以现,可分为柔软型和僵硬型二种类型,前者大部分可通过手法整复矫正治疗,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就可进行推拿治疗,后者则常需手术治疗。无论是
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不但可恢复足的正常形态,而且能恢复足踝功能,减少
后遗症,能正常负重和健康行走。“很多患儿经治疗后都能像正常人一样自如地奔走,不会造成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