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肺炎
马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马鼻肺炎(equine rhinopneumonitis,ER),又名马病毒性流产,是马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病原为马疱疹病毒Ⅰ型。临诊表现为头部和上呼吸道粘膜的卡他性炎症以及白细胞减少。妊娠母马感染本病时,易发生流产
分布危害
马鼻肺炎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之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均有报道,马鼻肺炎已发现于30多个国家或地区。从对马群的特异性血清抗体调查看,阳性率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有达90%,本病所引起的危害主要是妊娠母马流产,经济损失严重。
疾病病原
马鼻肺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位于细胞核内的无囊膜核衣壳呈圆形,直径约100nm,位于胞浆或游离于细胞外带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不规整的圆形,直径为150-200nm。病毒核芯直径25-30nm,内衣壳厚8-10nm,中层衣壳厚15nm,外层衣壳厚12.5nm,内层囊膜厚20nm。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716g/ml。
马鼻肺炎病毒不能在宿主体外长时间存活。对乙醚、氯仿、乙醇、胰蛋白酶和肝素等都有敏感。能被许多表面活性剂如肥皂等灭活,0.35%甲醛液可迅速灭活病毒,pH4以下和pH10以上迅速灭活。pH6.0-6.7最适于病毒保存。冷冻保存时以-70℃以下为佳。在56℃下约经10min灭活,对紫外线照射和反复冻融都很敏感。蒸馏水中的病毒,在22℃静置1h,感染滴度下降10倍。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留在玻璃、铁器和草叶表面的病毒可存活数天。粘附在马毛上的病毒能保持感染性35-42天。
马鼻肺炎病毒(EHV1)可分为2个亚型,即亚型1又叫胎儿亚型,主要导致流产;亚型2又叫呼吸系统型,主要导致呼吸道症状。来自流产胎儿的毒株在细胞培养物内增殖快速,细胞致病性强,感染细胞种类多,马体接种试验表明,来自流产胎儿的毒株较来自鼻肺炎病畜的毒株有更强的致病性,前者者能在鼻咽部广泛增殖。
EHV1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以及马、牛、羊、猪、犬、猫、仓鼠、兔和猴等多种动物的原代细胞上增殖,此外不能在牛胎肾、绵羊胎肾和兔胎肾等多种传代细胞内增殖。马肾细胞最适于EHV1的分离培养,其次为猪胎肾。中国分离的毒株对乳仓鼠肾细胞的感受性很高。猪肾细胞与乳仓鼠细胞相同。由于来自不同马场的毒株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作初代分离培养时,必须选择普遍易感的细胞种类。
初代分离毒株,随着在细胞培养物上传递代数的增加,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明显缩短。当接毒量为10%时,到第三代在2-3天开始出现细胞病变,3-5天可收获。细胞层呈疏松的纱布状,继之网眼不断扩大,直至细胞层全部脱落,显微镜下观察,首先见细胞呈灶状圆缩,折光性增强,病变中心部的细胞首先脱落,随后逐渐形成葡萄状和带状的细胞集聚,细胞脱光的空隙逐渐扩大直至全部脱光。经H.E.染色的细胞培养物,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少量多核巨细胞。
流行病学
马鼻肺炎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马属动物。病马和康复后的带毒马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传染,消化道及交配也可传染,可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先在育成马群中爆发,传播很快,1周左右可使同群幼驹全部感染,随后怀孕母马发生流产,流产率达65%-70%,高的达到90%。在老疫区,一般只见于1-2岁的幼马发病,3岁以上的马匹因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不再感染,即使感染也多取隐性经过,再次怀孕的母马也较少发生流产。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10天,幼驹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临诊表现为,幼驹呈流感样症状,怀孕母马发生流产。
幼驹发病初期高热,体温高达39.5-41℃,可持续2-7天。同时可见鼻粘膜充血并流出浆液性鼻液,颌下淋巴结肿大,食欲稍减,体温下降后可恢复正常。发热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而且主要是嗜中性白细胞减少,体温下降后可恢复正常。若无细菌继发感染,多呈良性经过,1-2周可完全恢复正常。若发病后调教或劳役过度,易引起细菌继发感染,发生肺炎和肠炎等,造成死亡
成年马和空怀母马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怀孕母马感染后潜伏期很长,要经过1-4个月后才发病。母马的流产多数发生在怀孕后的8-11个月,流产前不出现任何症状,偶有类似流感的表现。胎儿一般顺产,未见胎盘滞留,生殖道能正常恢复,无恶露排出,也不影响以后配种和怀孕。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一般比较新鲜,无自溶和腐败现象。接近足月产出的马驹可能是活的,但衰竭,不能站立,呼吸困难,粘膜黄染,常于数小时或2-3天死亡。
个别怀孕母马可并发麻痹症状,后肢共济失调,继而瘫痪,流产后减轻,可逐渐恢复。
机理病理
幼驹和成年马感染此病后一般只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上呼吸道充血或有糜料,粘液增多。流产胎儿呈急性病毒性败血症的变化,胎盘、胎膜有充血、出血和坏死斑,流产胎儿大多出现黄疸,粘膜有出血斑。胎儿皮下,特别是颌下、腹下、四肢浮肿和充血,脐带常因水肿而变粗。胸水黄色或血样,腹水增多。骨骼肌黄染。
肝脏充血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多量白色或黄色粟粒大的坏死灶。
脾肿大,脾滤泡突起,小梁不明显。肾脏瘀血,呈暗红色,被膜下可见小出血点。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心脏的心冠沟及纵沟部外膜上有瘀血,两心室内膜下,尤其在左心乳头肌部可见瘀血或瘀斑。心肌暗淡,无光泽。肺脏有水肿和点状出血。胃肠粘膜常见有瘀血和散在的小出血点。
幼驹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见急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支气管周围及血管周围的圆形细胞浸润,局部肺胞有浆液性纤维素渗出物潴留。支气管淋巴结的生发中心见坏死及核内包涵体。
成年马可见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圆形细胞浸润及核内包涵体。
流产胎儿肝高度瘀血,并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和水泡变性,严重时出现坏死。在肝实质内有不同大小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中的肝细胞核已溶解,并见有少数变性而肿大的网状细胞核。另外在坏死灶中还可见大量蓝色的颗粒状或和条状核碎片。坏死组织可被增生的网状细胞所取代,形成网状结构。在坏死灶周围的肝细胞呈严重的浊肿和脂变。在这些严重变性的肝细胞核内以及坏死灶边缘残存的裸核中经常可见特征性的核内包涵体。这种包涵体也见于肝内的胆管上皮,血管内膜和肺的细支气管上皮,肺胞壁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1:05
目录
概述
分布危害
疾病病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