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临海集笺注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骆临海集笺注》是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骆宾王、(清)陈熙晋笺注。
内容简介
关注和礼遇,出现了明代胡应麟的《补唐书骆侍御传》、吴之器的《骆丞列传》等,尤以清代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流布最广、影响最大,但是相较于其他唐代诗人的研究性著作的数量和种类,《骆临海集笺注》所受到的关注不多,相关研究很少。 论文试图从训沽学角度对《骆临海集笺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讨论,以归纳总结出陈熙晋注释上的特色和不足,全篇分绪论、止文和总结三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骆临海集笺注》一书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作者陈熙晋的生平概况以及《骆临海集笺注》一书的简要说明。 正文部分着重于从训诂学角度对《骆临海集笺注》一书的注释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摘要
骆宾王是历史上曾受贬抑和轻视的一个人物,其诗文在明清两代开始颇受
陈熙晋注释资料丰富,内容全面,主要包括文字校勘、词义解释(包括注音、用字情况说明)、诗句解说、语法修辞现象说明、诗歌艺术品评以及注释思想等方面:
一、文字校勘:《笺注》一书在校勘方面辑录完备、修补疏漏、校订讹误、大量存录异文,使明清以来流传的各本骆宾王集有了一个完善的定本,最大程度上呈现了骆诗的原貌。
二、词义解释:充分借鉴前人的注释成果及工具书,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解释词义。此外,利用直音法及声调定音法给一些词语注音,尤其注重给多音多义词、地名等注音。
三、诗句解说:主要采用提供背景、结合生平来解句的方法,兼有翻译法;往往引用与诗句意境相符、意思相近的诗文来解说诗句,往往达到神似的效果。
四、语法修辞现象说明:分析说明骆诗中各类语法类修辞现象,以便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五、艺术品评:指点读者骆宾王诗句的写法,引导读者欣赏诗句,同时侧重于对骆宾王历史评价的翻案,对其人格大加颂扬。
六、注释思想:注释中贯串着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思想,站在时代生平和作者心理两个角度,解释多恰切中肯。
总结部分从整体上归纳总结了陈熙晋在注释上所取的成就,同时,站在今人的角度,客观地指出了他注释上存在的问题。
最后,论文指出《笺注》对今人注释并研究骆宾王诗歌及其它诗文的巨大参考价值。
本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清)陈熙晋笺注,1985年新1版第1次印刷。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8
第1章绪论8-12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状况8-9
1.1.1 选题意义8-9
1.1.2 研究现状9
1.2 陈熙晋及其《笺注》9-12
第2章《笺注》注释内容(上)12-48
2.1 校勘12-22
2.1.1 校勘内容12-19
2.1.2 《笺注》校勘的成就19-21
2.1.3 《笺注》校勘的不足21-22
2.2 注音22-26
2.2.1 注音类型22-26
2.3 说明用字情况26-29
2.3.1 分析原诗中的用字26-27
2.3.2 说明出处中用字与原诗用字的关系27-29
2.4 释词29-44
2.4.1 释词方式30-38
2.4.2 释词内容38-42
2.4.3 释词特色42-44
2.5 解句44-48
2.5.1 解句的方式44-46
2.5.2 解句的内容46-48第3章《笺注》注释内容(下)48-64
3.1 解释语法现象48-49
3.1.1 说明词类活用48
3.1.2 说明构词法和句法48-49
3.2 说明修辞手法49-563.2.1 指出用典49-53
3.2.2 指出代语53-54
3.2.4 指明借代54
3.2.5 指出双关54-55
3.2.6 指出比喻55-56
3.3 艺术赏析56-59
3.3.1 指明谋篇布局的章法56-57
3.3.2 指出写作手法57-58
3.3.3 指导读者欣赏58
3.3.4 对诗人人格的品评58-59
3.4 注释思想59-64
3.4.1 知人论世60-61
3.4.2 以意逆志61-64
第4章《笺注》注释上的成就与不足64-76
4.1 《笺注》注释上的成就64-68
4.1.1 搜罗各家之注,兼容并包64
4.1.2 索引意识64-65
4.1.3 精简意识——对所征引原文适度缩写和省略65-66
4.1.4 排比归纳意识66
4.1.5 订疑纠谬66-68
4.2 《笺注》注释上存在的不足68-76
4.2.1 引文方面68-69
4.2.2 失注69-70
4.2.3 只引出处,不加注解70
4.2.4 仅指出所出篇章名称而已70
4.2.5 只注基本义,未揭示出使用义和特殊义70-71
4.2.6 注释失误或不当71-72
4.2.7 考据过多,节外生枝72-74
4.2.8 体例不统一74
4.2.9 征引繁琐74-75
4.2.10 过于推崇《文选》李善注,而轻视五臣注75-76
结语76-78
参考文献78-82
致谢82-8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4-85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4 22:2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