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龙寺位于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龙山之麓、
赤水之滨。此地因国酒
茅台香飘中外,因长徵渡口而彪炳古今。青龙 山顶建有“醉醒”高楼,与朱砂堡由江泽民主席题词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塔”遥相呼应,蔚然壮观。骑龙寺地处
明山秀水之间,得天独厚,现加上浓厚的
佛教氛围,已经成为
仁怀寺游览朝拜的胜地。骑龙寺现任住持通海法师,62岁,贵州仁怀人,1987年出家,师从慧海法师。
历史沿革
相传北宋时期,因
赤水扬波,虺龙作浪,观音菩萨慈悲,恐其危害生灵、破坏
茅台美酒源泉生态,特从云南石寨取来镇山之宝——东汉铜彭鼓,置于青龙山下葫芦田中,以镇妖邪,由此地方太平,风调雨顺。善信感念菩萨恩德,遂修建寺宇供塑金身永承香火。后因岁月沧桑,寺宇代有兴废。1978年至1993年,当在居士、善信和该寺僧众捐款募资恢复和扩建大雄宝殿、弥勒殿、天王殿、韦驮殿,敬塑世尊、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天王、韦驮暨
十八罗汉等佛像。经四众弟子和众善信不懈的努力,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净土道场更加完善。以目前为止,主要殿堂面积为750平方米,附属房屋面积为1400平方米,园林面积为三亩余,1996年3月20日,
仁怀市人民政府批准骑龙寺为
宗教事务活动场所。1997年在慧海大师及各方捐助下,从缅甸请来观音一尊,高1.7米,重二千余斤,法相庄严,仪态万方,栩栩如生,为玉琢之珍品。后春江西铁佛寺妙乐大师来
仁怀请经,托弟子简妹等结缘从广东送来天龙双托紫铜钟一口。自此佛法弘扬,香火兴旺。通海法师住持该寺以后,广结善缘,善化四方,不遗余力积极筹资,兴建
盘山公路。1998年通海、佛印师从发愿自筹资金,扩建房舍九间,为游人香客提供食宿方便。
寺院简介
骑龙寺位于贵州省
仁怀市茅台镇龙山之麓、赤水之滨。此地因国酒茅台香飘中外,因长徵渡口而彪炳古今。青龙山顶建有“醉醒”高楼,与朱砂堡由江泽民主席题词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塔”遥相呼应,蔚然壮观。
寺内景观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是一处具有
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
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宝殿它是善化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
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金代重修。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有平基藻井2间,余为彻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内围列斗拱两层,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为
辽代遗构。殿内佛坛正中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座于
莲台,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艺术风格。硕大的莲座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与其上之五如来佛像同为
辽代遗物。周围还有弟子、
菩萨恭谦敬谨。两侧是二十四诸天,这些立像高达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可看出他们的年龄、性格、文臣或是武将。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其中塑造最为出色的是东侧六臂“日宫天子”和西侧“月宫天子”,日宫天子,眉目清秀,肌肤丰满圆润,身材修长,衣饰流畅,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雕塑家把他们塑为
女性,更见身姿婀娜,华贵不凡,那玉臂轻舒,富有动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宫天子与月宫天子塑像,犹如两位活着的贤惠、文静的
少妇站在那里,确是金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不愧为精品杰作。西、南两壁绘有佛传故事画。左右设有钟鼓二楼。
文殊阁和普贤阁
大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普贤阁结构精巧,形制古朴,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阁南有琉璃烧制的五龙壁一座,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旁侧一尊铁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壮,楚楚动人,原在御河西岩,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铸造伫立。后移于此处。普贤阁和
文殊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西两侧,又称东楼、西楼。东侧的
文殊阁在
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西侧的普贤阁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之物。坐西向东,面阔3间,进深3间,乃一座3间见方的两层楼阁,重檐九脊顶,下檐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两檐均以筒瓦覆盖,外观精巧,比例匀称,乃研究中国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
三圣殿
三圣殿,是善化寺的中殿,殿内中央三尊像为“华严三圣”。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天王塑像四尊,这四尊佛教护法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善化寺内,还有一座
五龙壁,五龙色彩艳丽,给寺内增添了活泼欢快的气氛。三圣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结构上探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殿内四根立柱与四根辅柱支撑梁架,庑殿顶式。左右次间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屋顶,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充分显示出古代建筑之民族古朴风貌。内塑立像三尊,中为
释迦牟尼佛,右为
普贤菩萨,左为
文殊菩萨,称“华严三圣”,取名三圣殿。三圣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萨侍立,佛坛后面有护法韦驮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无比。此殿还存有四通碑碣,为研究该寺之重要文献资料,论其建碑历史之最先,碑额雕刻之玲珑,碑文词藻之华丽,碑刻书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写之《金碑》誉为佼佼者。金羁朱氏于此寺达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经过而为之记,故不仅文采飞扬,且记载翔实可信。
三圣殿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为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建于金天会六年。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13.5米。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五脊顶,左右次间的斜拱形制多样,色彩斑斓。这种斜拱是辽金建筑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且具有装饰作用。梁思成曾评价这种“斗拱”说:“伟大??,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认为如此大而触目,“与屋顶争抢着视线”,非常与众不同,肃穆得让人觉得有点压抑。殿内只用4根主柱和4根辅柱支撑梁架,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间,便于做佛事活动,是减柱法的典型实例。
天王殿
山门亦为
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5间,27米;进深两间,10米。当心间辟门。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迄今,善化寺内收藏著不少文物,其中包括原
大同市东门外御河西岸的镇河铁牛等,以及南门外
兴国寺的明带琉璃
五龙壁照。这两件重要文物显然为善化寺增色不少。
寺庙布局
布局
骑龙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
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
大雄宝殿和
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
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建筑特点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
天王殿———
大雄宝殿———本寺主供
菩萨殿———法堂———
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
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宇宙观
骑龙寺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
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
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
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
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中国寺庙
佛教
骑龙寺--中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
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
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
白马寺、
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
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
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道教
在
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
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
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
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
唐朝,因
皇帝认
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
文殊院、
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
之为“庙”、“宫”、“坛”,如
孔庙、
文庙,
雍和宫,
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
清真寺等。
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
太庙、
中岳庙、
西岳庙、
南岳庙、
北岳庙、
岱庙等。如
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
武侯祠、
韩文公祠等.
历史意义
骑龙寺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
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
天文、
地理、
建筑、
绘画、
书法、
雕刻、
音乐、
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入寺须知
骑龙寺
入寺须知,
佛教最讲规矩,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讲究行住坐卧不离法度。那么居士与游人香客进入道场,又该遵循一些什么规矩呢?下面罗列几条以供参考:1、入寺:入寺之后,不宜中间行,进退俱当顺着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礼拜: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礼拜,宜在两旁拜垫上礼拜。凡有人在礼拜,不可从他的前头经过;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书,宜从容翻阅。须先净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阅读,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亵渎;4、见
僧人:凡见僧人,宜合掌称法师或师傅,向他礼拜时,他若说一拜,不必强行多拜。在殿堂见僧人,宜先礼佛,然后再说顶礼师傅,作礼时亦当面向
佛像顶礼;5、法器:寺中磬、
木鱼、钟鼓等法器为龙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戏敲打,
袈裟、
海青等物不可乱动;6、听经:殿堂若有法师讲经,宜随众礼拜入座,以恭敬心听闻。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闲谈嬉笑,影响他人。如有事不能听完,但向法师合掌问讯,肃静而退;7、用斋:如在寺院用斋,经客堂同意后,闻前椎随众徐徐进入斋堂,宜坐于僧众之下坐或后排,不得语笑喧哗,不得翘腿而坐;8、会客:若需会见在寺院中熟悉的师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师秉白,待知客通知后方可与熟人会见交谈,不可自作主张进入僧人寮房或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