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克/每
立方厘米表示,是一个
绝对值。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由于不同的
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
正常数值
中国北方汉族健康人的骨密度值,确定
峰值骨密度年龄、大小及各年龄段的正常值。应用DXA测定腰椎L2—L4及
髋部骨密度。结果表明,男性峰值骨密度年龄各部位均在20—24岁,L2—L4密度值为1.228(g/cm3);女性峰值年龄腰椎在30—34岁,值为1.197(g/cm3)。髋部骨密度峰值年龄在25—29岁。
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FO)2004年世界骨质疏松大会上,英国
谢菲尔德大学WHO代谢性骨病研究中心Johnell等对12个
临床研究进行
荟萃分析后认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密度(BMD)均是十分重要的
骨折危险因素。该研究纳入12个人群研究中的3万9千人,共观察了约17万人年。采用Poisson模型分别对每个研究人群中BMD对骨折发生危险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
加权系数对每个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和女性,BMD均是很好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预测指标。
在65岁年龄组中,BMD值每降低1个
标准差(
SD),男性髋部
骨折的危险增加2.94倍(2.02—4.27),女性增加2.88倍(2.31—3.59)。但是,这种作用呈年龄
依赖性,50岁的危险梯度显著高于80岁。各种类型的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梯度均低于髋部骨折,BMD
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65岁年龄组中,BMD每降低1个SD,
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增加1.41倍(1.33—1.51),女性增加1.38倍(1.28—1.41)。对于
髋部骨折,骨折与测量BMD间隔时间延长,BMD的预测价值减小,但没有
显著性。BMD值越低,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各种类型骨折)的作用越大,T值降低4个SD时的危险比是2.10(1.63—2.71),T值降低1个SD时危险比是1.73(1.59—1.89)。对于髋部骨折,BMD的
预测作用也相似。Johnell等认为,由于所选的临床研究是国际性的,因此,该
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该分析结果表明,BMD可以用于易感病例的筛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年龄对BMD
骨折预测价值的影响。
测定方法
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
利用
骨组织对
放射物质的吸收与骨矿含量成正比的原理,以
放射性同位素为光源,测定人体
四肢骨的骨矿含量。一般选用部位为
桡骨和
尺骨中远1/3交界处(前臂中下1/3)作为测量点。一般右手为主的人测量左前臂,“
左撇子”测量右前臂。该方法在我国应用较多,且设备简单,价格低廉,适合于
流行病学普查。该法不能测定
髋骨及
中轴骨(脊椎骨)的骨密度。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
通过
X射线管球经过一定的装置所获得两种能量、即
低能和
高能光子峰。此种光子峰穿透身体后,扫描系统将所接受的信号送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
骨矿物质含量。该仪器可测量全身任何部位的
骨量,
精确度高,对人体危害较小,检测一个部位的放射剂量相等于一张
胸片1/30,QCT的1%。不存在
放射源衰变的问题,已在我国各大城市逐渐开展,前景看好。
定量CT(QCT)
近20余年来,计算机机层(
CT)已在临床
放射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QCT能精确地选择特定部位的骨测量骨矿密度,能分别评估皮质骨的
海绵骨的骨矿密度。临床上骨质疏松引发的
骨折常位于脊柱、
股骨颈和桡骨远端等富含海绵骨的部位,运用QCT能观测这些部位的骨矿变化,因
受试者接受X线量较大,仅用于研究工作中。
超声波测定法
由于其无辐射和诊断骨折较敏感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声波
传导速度和
振幅衰减能反映骨矿含量多少和骨结构及骨强度的情况,与DEXA
相关性良好。该法操作简便、安全无害,价格便宜,所用的仪器为
超声骨密度仪。
测试结果
骨密度测试结果包括
平均值和
标准值。平均值为实际测试结果。标准值为预先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它包括两部分:标准值±标准差。标准值按性别和年龄的组合不同而有不同的值,即按男女性别分为两大系列组,并同时按年龄分为:20岁以前每两岁一个年龄组,20岁以后每十岁一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一个值。
以平均值和标准值求差,如果差为正值或零,则被测人骨密度良好。如果差为
负值则被测人为骨密度降低,降低程度将由负差值与标准值中的标准差进行比较后决定:如果负差值的
绝对值小于1个标准差为骨密度轻度降低,其绝对值大于1个标准差小于2个标准差为骨密度中度降低,其绝对值大于2个标准差的为骨密度重度降低。
提高手段
提高骨密度的药物和饮食方法:
根据骨密度缺少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在进行保健食品
配方设计时可选择不同原料。经常使用的原料如下:
1.
钙剂:如钙吸收正常,每日给1.00克—1.50克即可。各种钙剂中,
碳酸钙使用得比较普遍。对65岁以上老人每日0.75克—2.5克。对使用
雌激素副作用多且有诱发
子宫内膜癌的可能者,给予大剂量的钙,可起到与使用雌激素相同的作用,
肾结石病人不能摄入大量的钙。
2.
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过去认为老年性
骨质疏松病人常伴有维生素D不足,因此主张多给维生素D,实际上除了合并有骨软化(一般来讲,仅有儿童易患骨软化,如
佝偻病),肠钙吸收障碍及维生素D
代谢产物生成减少者,一般无需补充大量维生素D,确有上述三种情况者,可同时给予维生素D。
3.
降钙素:降钙素可减少骨质吸收,降低
血循环中的钙,增加骨质中的钙含量,降钙素由于可降低
血钙,所以在用降钙素时应补足钙量,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
4.
磷酸盐类:磷酸盐类治疗骨质疏松近年来得到发展,磷酸盐可促进
骨形成,抑制
骨细胞的破坏,可以长期应用。
5.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α-亚麻酸):n-3脂肪酸影响人类的骨代谢,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
成骨细胞和
破骨细胞起调节作用,强化n-3脂肪酸有利于提高骨密度。
其他:市场上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以
化学原料和
中药提取物为主,服用剂型主要为胶囊、片剂等。保健食品的新法规出台以后,将会提高保健食品的研发
技术要求。根据申报的保健功能,在原料上面放宽界限,可以用一些新的原料,在剂型上面可以研制一些新的剂型,这样会更好地提高保健食品的作用效果。
测试意义
人体
骨矿物质含量与骨骼强度和
内环境稳定密切相关,因而是评价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生理状态下,
人体骨骼中
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不同而异,在
病理状态下,某些药物可导致骨矿含量改变。因此人体骨矿含量的定量测定已成为
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骨矿的常规检测主要是通过对人体骨矿
含量测定,直接获得骨矿物质(主要是钙)的准确含量,它对判断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诊断全身各种疾病均有重要作用。正常人骨矿含量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有差异,女性低于男性。同一性别随年龄增长发生相应的变化,35—40岁以后骨矿含量出现逐渐下降趋势,女性尤为显著。这些生理性变化数据也为疾病的诊断及不同原因所致的骨矿含量改变提供了重要
诊断依据。
年龄与性别是影响人骨矿含量的因素之一。婴儿至青春期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无明显
性别差异。青春期之后,骨矿含量的增加男性较女性显著,30—40岁达到最高峰值。以后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较男性大。有资料记载对50—65岁妇女
桡骨远端进行测量,每年骨矿物质含量下降率为0.0118g/cm/year;一个老年人其桡骨远端的骨矿
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体重、身高和骨横径也是影响人骨矿含量的因素之一。男性和
绝经期前的妇女骨矿含量与身高呈正相关,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妇女骨矿物质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由于骨横径的
个体差异,使同龄人群的骨矿含量变化较大。若以骨矿含量/骨横径(BMC/BW.g/cm2)对骨矿含量(BMC)进行修正,使同龄人正常曲线
变异系数由12%降为9%,用多元回归法处理,将身高、体重、骨横径考虑在内,则变异系数降至6%,老年人的变异系数由20%降至10%,儿童降至8%。
运动和饮食对人体骨矿含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实际观测证明运动员桡骨及脊柱的骨矿含量明显高于
对照组。摄入钙相同的情况下,从事
体力劳动的人比不活动的人可保持较高的骨骼
健康状态。骨专家的研究表明高钙饮食的妇女其平均桡骨骨矿含量高于低钙饮食的妇女,活动量大而低钙饮食的妇女可保持较好的骨骼指数。所以注意
饮食调整,多吃含钙量多的食物,适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可以减少
骨量丢失和
骨折的危险性。
对正常人不同年龄段骨矿含量检测,以了解人体骨骼发育、成长和衰老过程中的骨矿含量变化规律。如果年轻人骨矿含量尚未达到高峰值,应采取饮食、药物同时补钙,加强锻炼,使骨矿含量达到高峰值水平。老年人除药物饮食补钙外,适当活动和晒太阳,能使骨矿物质含量提高或不继续降低。单光子骨矿测定议的
检测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简单而非创伤性骨骼测量,由于它具有较高的
准确性及
精确性,用于观察人一生中正常骨矿含量的变化及各种疾病对骨的影响和
药物疗效,为临床研究
骨代谢病提供了有利的测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