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钧
山东快书演员
高元钧(1916年3月29日-1993年3月3日)是山东快书演员,原名高金山,出生于河南宁陵县张弓乡西四里和庄,幼年家贫,7岁即背井离乡,卖唱乞讨,度过了苦难的童年。11岁时,来到了南京。几经周折,从艺人戚永立处学会了一些“武老二”唱段。又在走码头卖艺过程中,得到同路的大师兄郭元顺的指导,艺术上逐步完善。通过郭元顺代师收徒,他才正式成为戚门弟子。几年后又正式拜师,得到了戚老先生的亲自传授。
个人履历
高元钧(1916—1993),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原名高金山,河南宁陵人。1993年3月3日,高元钧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高元钧童年流落街头乞讨卖唱。他在汲取民间曲艺精华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使这一艺术从民间走向舞台,成为山东快书“高派”艺术的创始人。他创作表演的有《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歌颂历代民间英雄人物的著名段子,还有《一车高粱米》《侦察兵》《长空激战》等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段子。
他与人合作编著的《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快板快书研究》等传世之作,填补了山东快书理论上的空白。
高元钧童年流落街头乞讨卖唱。演唱武坠子,后来在南京拜戚永立为师学演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早期俗称“武老二”、“说武老二的”或“说大个子的”。因为早期艺人主要说唱《水浒》里的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且武松作为古代的打虎英雄,不仅气力大,武艺高而且身材魁伟,体格高大,故名。约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上海电台演播并出版唱片,便依表演所采用的方言及当时主要的流行地而定名“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在流传中形成了两个主要艺术流派,一派的代表性传人为山东省济南杨立德,称“杨派”;另一派即为在北京的部队从事艺术工作的高元钧,称“高派”。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山东快书,绝大多数演员都宗法“高派”。
高元钧的山东快书表演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轻松风趣中透着隽永与灵气。由于山东快书的语言富于乡土气息,从而使其表演也含着质朴与亲切。他培育了200多名有一定成就的山东快书演员和作家,使50年代初才由他定名的山东快书迅速推向全国。高元钧还擅长相声、双簧等,曾与侯宝林刘宝瑞等同台献艺。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和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当演员和艺术指导,曾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特邀研究员。创作演出之外,高元钧还与人合作编著的《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快板快书研究》等传世之作,填补了山东快书理论上的空白。著有《山东快书漫谈》《我和山东快书》等。其编演的节目曲本,也以《高元钧山东快书选》的书名出版。
个人作品
高元钧早年即四处行艺,见多识广。除创作或整理改编传统题材的节目上演外,还编演过一些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新节目。代表性的节目有《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以及《一车高粱米》《侦察兵》《智斩栾平》等。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性节目,是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
《武松传》共十六回,即从武松出世一直说到被官府逼迫,与众英雄一同造反上梁山为止。全书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明的爱憎,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其中《武松打虎》即《景阳冈》一节通常单独演出,最受观众欢迎。全书的曲本1987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出版图书
活动年表
1951年3月12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初八日: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3月12日—5月底,以廖承志为总团长,陈沂、田汉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总团赴朝,北京文艺界有23人参加了由部分曲艺杂技演员组成的“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领队张辅臣,队长连阔如,副队长曹宝禄,演员有高元钧、侯宝林郭启儒常宝堃魏喜奎高凤山、孟宪友、孙砚琴、尹福来顾荣甫金业勤三兄妹等。中华杂技团部分演员也参加了这次赴朝慰问演出。北京市文联编辑沈彭年随队前往。
1952年9月28日,农历壬辰年八月初十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9月28日—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北京戏剧、曲艺界著名演员谭富英裘盛戎、小白玉霜、高元钧、曹宝禄、关学曾白凤鸣、尹福来、顾荣甫、王世臣等参加文艺工作团赴朝。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作为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临清市于1994年11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暨高元钧大师塑像揭幕仪式”。高元钧塑像现坐落于临清大众公园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4 15:38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