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湖,
安徽省淮南市东部淮河南岸湖泊。当地人也称窑河,实为原淮河支流
窑河河道,自黄河南徙夺淮后,由于泥沙封淤河口,积水成湖窑河下游河道形成的积水湖泊。湖区跨
凤阳县、
长丰县、
定远县和淮南市
大通区3县1区,南纳青络河,沛河、洛涧河等来水,北经窑河下游河道泄入淮河。
形成原因
《长丰县志》载,《漫叟诗话》云:“濠州西有高塘馆(属凤阳县地),俗以为楚之高塘也。”因以得名。是窑河下游河段,两岸低陷积水而成。由于窑河在上窑附近受地形限制缩窄,以及河口段受黄泛浸入淤高,中游低洼河段遂扩展成湖,河湖一体。依前文,似宋代已成湖。但《淮南市志》载:高塘湖,是由于民国27年(1938年)黄水夺淮,大量泥沙沉积窑河,抬高了窑河水位,形成了现高塘湖。
位置境域
窑河,是淮河支流,源于定远县西部丘陵,上游的洛河、沛河、青洛河等在定远县炉桥汇合后注入高塘湖,再向北24公里至窑河闸,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
洛河(青洛河),该河有东西二源,东源出青山乡户山湾和毛山之豁,于方家花园汇合南流,绕过将军山脚进入黄家坝,沿途收楚泉、珍珠泉之水,入芝麻水库,出溢洪道1.5公里,跌入响水坝,经永康镇,集西源之水。西源发于定远、凤阳交界处老鸹山,收少十步泉和汉泉水入古城坝,于河北赵汇于东源,向西流入青洛集,穿过青洛大桥进洛河坝,西出洛河浮体闸,穿淮南铁路74号桥折向西北,在炉桥镇西入高塘湖,全长41公里。洛河源头高程140米,河道比降大,冲刷严重,尤其是芝麻至永康和靠山至永康段,岸坡甚陡。
严涧河,源于定远、凤阳交界处大珠山西脚,流经丁王寺,自单庄转向西,绕过严涧集,西穿淮南铁路22号桥,在房家岗入高塘湖,全长23公里。
沛河,在县境东北部,古称洛河。清光绪《凤阳府志》载:“洛河有二源,一自庐州府合肥县流入,一出定远县西境之莫邪山。”《大清一统志》载:“洛水自庐州府合肥县界北流,经定远县西八十里与寿州接界,谓之阎涧水,又北流至怀远县西七十里入淮,谓之洛涧。”今查洛河在定远县境有东西二源,俱出该县西北山区,东源沛河,出大金山、小金山、东架山之间,南流经金山、青山坝两小型水库,再汇入齐顾郑中型水库,转向西南流,过九梓西1.5公里处入长丰县境,到荒沛桥转向西北流,在陆桥附近与朱巷水汇合,再转向北流,至炉桥寿州街附近与西源清洛河汇合,注入高塘湖入淮(下游河段称窑河)。此河在本县境内段长58公里。
蔡城塘,在长丰县境内,建于明代以前,为古代蓄水工程,余水入高塘湖。至1949年时,放水口全部冲坏,塘底淤高,蓄水能力很低。据1952年调查:原有灌区旧砂礓石坝被水冲毁,主要水源中断,塘水枯落。淮南铁路穿渠而过,部分水源又遭割裂,灌区有名无实。1968年至1974年治理后,控制来水面积86.3平方公里,干旱年份从高塘湖提水补充。
自然资源
高塘湖浮游动物植物种类繁多,湖内水草丛生,属于富营养型湖泊。浮游生物中植物含量平均110万个/升;浮游动物含量平均6456个/升,生物量12.046毫克/升;底栖动物含量56.9个/平方米,生物量平均每亩70.9斤,总蕴藏量531万斤,尤以腹足类占绝对优势,对青鱼鲤鱼的养殖非常有利;水生高等植物生物量平均每亩产4000斤,总蕴藏量1.96亿斤。
干流概况
高塘湖又名窑河,分布于淮河南岸,跨凤阳、长丰、定远和淮南市大通区3县1区,是长丰县与定远县、淮南市的部分天然界线。湖盆形状为南北向长带形,南北长20公里(此为《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定远县志》数据,《长丰县志》记为16公里),东西宽2.5公里(《长丰县志》记为3公里),湖岸长85公里。湖底平坦,底质大部分为淤泥质。1965年上窑河节制闸建成,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蓄水量0.8亿立方米,洪水期最高水位21.7米,湖面160平方公里,蓄水量6.0亿立方米。湖水深度较浅,5月份汛期之前,全湖平均水深1.76米;8月份汛期在全湖平均水深5.14米。
属长丰县面积10.1平方公里,属定远县水面11.6平方公里,余为大通区、凤阳县所辖。
高塘湖湖面,其中大通区境内4.3万亩,涉及孔店乡、九龙岗镇、上窑镇3个乡镇15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高塘湖流域,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2℃,1月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17.8℃(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40.0℃(1967年8月11日)。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262.6小时,无霜期230天,降水量874.2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183毫米(1972年),最小年降水量428.9毫米(1966年),年内6~8月降水量454.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2%;蒸发量1211毫米。
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及湖面降水补给,入湖河道主要有窑河、洛河和青洛河,出流经窑河口由窑河节制闸排入淮河。集水面积400.0平方公里(《长丰县志》记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深133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98亿立方米,最多年为4.30亿立方米,最少年为0.77亿立方米,正常年份入湖年径流总量3.89亿立方米,最大入湖年径流总量可达8.64亿立方米。补给系数8.16。其经窑河与淮河相通。1965年建成窑河节制闸,以控制、调节水位及蓄水量。
湖水位一般每年5月开始上升,至夏季各月达最高值,以后缓落,冬季至翌年春季达最低值。年水位变幅1.0~1.5米,反映了该湖受人工控制的水情特点。
高塘湖湖底平坦,底质大部分为淤泥底。水质偏碱性,湖水营养盐类丰富,高塘湖属于富营养湖泊。湖水透明度0.3~2.0米,平均0.6米左右,pH值9.4,总硬度3.9德国度,矿化度137.91毫克/升。离子组成中以Ca2+和HCO3-为主,其含量分别为16.84毫克/升和72.97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水。DO8.2毫克/升,NH4+-N0.03毫克/升,NO3--N0.12毫克/升,TFe0.1毫克/升,SiO23.0毫克/升,TP0.2毫克/升。
治理开发
湖区治理
民国27年至36年黄河南泛入淮期间,窑河河床从高塘湖口至河口淤浅10公里,平均淤高1.5米。汛期洪水长期停潴,低洼地长期浸泡水中,农田无法耕种。1951年3月至1951年5月,凤阳县作为治淮项目要求国家补助,组织民工对窑河上窑镇至新城口段进行疏浚。疏浚河段长7.8公里,设计河底高程13.0米,底宽22.0米,国家拨大米310万斤,完成土方90.14万立方米,改善了部分低洼地区的耕种条件。
1959年在高塘湖东南洛河右岸、定远县炉桥镇附近建炉桥电灌站,提高塘湖水灌溉定远县西部农田。现已建成六级7个站,总扬程79.5米,装机56台(设计安装68台套),总容量14975千瓦。灌区涉及定远3个区15个乡、4个国营农场和长丰县1个乡。设计灌溉面积最终为57.46万亩,近期为46万亩,今已达到41.6万亩。
1965年在高塘湖东南沿岸定远县炉桥一带筑炉桥圩,当年受益,保护堤内1.62万亩耕地。圩堤北起淮南铁路以西的严涧河左岸,南至青洛河右岸,全长10.8公里。堤顶高程23.5~25.0米,圩堤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圩堤中部建有北湖闸1座,为定远县炉桥电灌站一级站渠首进水闸。
为解决淮河水倒灌问题,1965年冬,经定远、凤阳、长丰、淮南市商定,建窑河封闭堤和窑河节制闸。窑河封闭堤长11.75公里,西与淮南市田家庵圈堤在杨郢孜相接,东至上窑镇。1966年冬完工,堤顶高程24.0米,后又陆续建块石护坡长5.05公里。国家投资250万元,完成土方117.18万立方米,石方6.8万立方米。窑河节制闸位于淮南市东北上窑镇西,集水面积1500平方公里。节制闸防洪标准与淮北大堤相同,既能防止淮水倒灌,保证沿湖城镇工业用水和淮南铁路免受洪水威胁;又可控制高塘湖水位,提供炉桥、官塘等沿湖电灌站水源,联接蚌埠、淮南间的公路交通。节制闸工程于1965年2月开工,5月竣工。节制闸为钢筋混凝土盖板式结构,5孔,每孔净宽5米,中孔可通航,闸底高程14.0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最高防洪水位闸上为21.0米,闸下为24.5米;设计最大泄量610立方米每秒,校核为700立方米每秒,防洪面积20万亩。沿湖建站12处,总灌溉面积3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7万亩,共计完成土石方12.95万立方米,总投资73.6万元。
1969年11月在高塘湖东岸凤阳县西部官塘乡建官塘电灌站。初建时为机械灌溉站,1970年改为电灌站,分三级提水,总净扬程43.6米,总装机19台共4438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3.38万亩,至1976年各站竣工。
水利涵闸
窑河闸,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西,窑河封闭堤东端。闸址处古称灰里沟,是窑河重要渡口。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据上窑,在灰里沟以土石填壑,垒石为基,上设木板为桥,民国31年桥成,日本侵略军强行征集的建桥民工被折磨致死、致伤、致残者上千人。民国33年日本侵略军把桥烧毁,灰里沟又成渡口。1965年建窑河封闭堤的同时,于2月8日在灰里沟始建窑河闸,5月22日竣工,7月通过验收,上设公路桥。
窑河闸不仅保护了淮南铁路水张线的安全,防止淮水通过窑河倒灌高塘湖,保护沿湖1.3万公顷耕地,调剂湖水位,发展渔业和蓄水灌溉,又沟通了怀远、蚌埠、淮南、凤阳的交通。
高塘湖排涝站,工程是安徽省淮河流域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工程子项目,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位于大通区窑河高塘湖窑河闸东侧,设计排涝流量150立方米/秒,泵站为大(2)型,工程等别Ⅱ等,装机5台,单机2200千瓦,总装机11000千瓦,工程总投资约1.6亿元。工程建成后,将提高高塘湖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彻底解决高塘湖洼地“关门淹”问题。该工程2015年9月21日开标,11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3月水下工程验收。
航道航运
窑河枯水期最浅处水深1米、宽20米。窑河闸向北至新城口入淮段(长8公里),又称灰沟子,1984年经人工疏浚后水深2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河底高程13米、河底宽30米,两岸回堤为21.5~22米,此段河床原来面窄水深,100吨级对联划子可到炉桥(定远县境内),由于民国27年(1938年)黄水夺淮,大量泥沙沉积窑河,抬高了窑河水位,形成了高塘湖,并出现了十八嘴浅滩,高塘湖内最低高程为14米,再加上现上窑节制闸影响,仅上窑以北7.5公里河道可常年通航,年货运量平均为5万吨。装卸货的地点主要在窑河闸下,上窑所产缸、石灰、石料等在此上船出港。进港主要有煤炭和粮食。由于上窑闸拦腰切断窑河,水运中断,1980年窑河闸以上水面开始网箱养鱼(虾)。
上窑港口,位于窑河东岸,辖有上窑、外窑、新城口3个码头,分别位于窑河航道的上、中、下游。其中上窑位于高塘湖湖口位置。上窑镇盛产的粘土、石料是陶瓷、建材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于世,港口随之形成。港区内距堤坝50米处有露天货物堆场2500平方米,上窑港口每年外运货物主要是粘土、石料、缸、饲料等。到1980年代中期,上窑居民用煤和部分工业用煤都由船舶运进。1984年码头前沿经疏浚后,水深平均达2米以上,100吨级船舶可常年进入港口装卸。1986年港口吞吐量达11.3万吨。上窑的装卸码头依仗天然岸坡,货物可就近上船,靠近山坡有装卸架,架车把石料运抵码头后,倒入船仓,每天装船300吨左右。
水产渔业
高塘湖历史上曾有“鱼米之乡”之称,湖岸良田万顷,湖内鱼鸭成群,芡实,菱角遍及全湖,最高鲤鱼产量曾达500万斤,一般都在200万斤左右,菱角产量在400万斤,芡实在200万斤。鱼类以天然定居增值为主,其中鲤、鲫、鲌、鳊、鳜等鱼占优,人工投放精养的潜力远远未能发挥,据高塘湖内饵料,每年可投入青、鲫、鲢等150万尾,产量即可保持在500万斤,真正成为淮南市重要的水产基地。
原来湖周渔民以捕捞为主。捕捞鱼类有鲤、鲫、翘咀鱼参、蒙古红鱼参、黄尾密鲴、乌鱼(黑鱼)、鳜鱼、鲶鱼、鳊黄颡、花骨鱼、鱼参鲦鱼、虾等。可育珍珠的贝类,主要是褶纹冠蚌、三角帆蚌,湖中也产。1960年代,由于水面开放,酷捕滥捞,1966年高塘湖又建了窑河闸,截断淮河鱼类入湖的通道,产卵亲鱼减少,捕捞产量下降。
1960年代开始推广人工养殖。1957年,凤阳县与淮南市、长丰县、定远县在高塘湖联合成立窑河养殖场(“安徽省窑河联合水产养殖场”),1980年又建立联养开发公司。是淮南市最早的国营养殖单位,后几经变迁为农渔结合的农场,1971年封闭高塘湖7050亩(470公顷)水面后,改建为市窑河渔场,养殖面积7200亩(480公顷),是淮南市最大的一家养、捕结合的国营渔场。在正常年份,年产成鱼10万公斤,人工繁殖鱼苗6000万尾。1985年农民在高塘湖拦网养鱼2216亩(148公顷),亩均产55公斤。
引水灌溉
高塘湖湖滨地形较为平缓,土地肥沃,每遇干旱,四周农民尽收灌溉之利,特别是定远县西部地区主要抗旱水源。除自流引用湖区支流灌溉外,周边各县区设有众多电力排灌站。主要有:
屯头排灌区,灌区范围为大通区大涧沟以东、水家湖至田家庵铁路东北,北与洛河湾一堤之隔,南至龙王山,东临高塘湖。灌区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总面积12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33公顷。其中淮南市耕地面积4200公顷,长丰县4133公顷。1976年,长丰县以高塘湖为水源,建成孔店一级提水站,灌区内的长丰县部分不再用水。洛河、窑河、宫集、淮丰等乡,为用水方便,先后兴建徐庄、余巷、方楼、淮建、云南岗、红光、魏嘴孜、林巷、草湖等18处小型电力灌溉站,装机计33台套,1546千瓦。其中以屯头站为水源者有3处,计97千瓦。余用高塘湖水。淮南农场为了在干旱年蓄水灌溉,在截洪沟上建滚水坝1座。九龙岗、大通部分山洪截入屯头干渠,由节制闸控制,通过二支渠和淮南农场东西大沟排入高塘湖。截洪沟汇水面积7.21平方公里。
炉桥电灌站灌区,位于定远县西部的丘陵地区。灌区西连长丰县,北临凤阳山麓,东与解放、城北、黄山水库灌区毗邻,东南抵双河、湾孙、大余庄水库上游,西南以洛河为界。灌区控制面积682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7.4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1.6万亩。灌区水源主要来自炉桥电灌站。炉桥电灌站从淮河支流窑河水系的高塘湖取水,经过六级提水,为定远县的炉桥、吴圩、定城区和长丰县沛河区共18个乡(镇)以及4个国营农场和4个工厂企业提供工农业用水。
官塘电力灌溉站。位于凤阳县官塘乡境内,1969年冬动工兴建,1972年底建成,分两级提窑河水灌溉,总装机17台套,总功率4370千瓦,扬程32.49米。灌溉效益12.5万亩。一级站设于官塘乡小新庄与徐陈坝之间,引高塘湖水,灌溉引水位为闸前16.6米,闸后16.5米,机房内19.2米,外地平19.1米,为保站房安全设防洪闸,置于站前100米处,为圬工拱涵结构,采用2孔面积为12.5平方米的砌石拱涵,洞长29.4米,涵底高程14.41米,涵身回填顶部高程24.5米,顶宽为4米,内外坡坡度1∶2。
流域文化
高塘湖两岸,为古窑址。
寿州窑,中国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窑之一。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外窑村、马家岗、泉山、三座窑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约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于唐末,延续约350年。
寿州窑遗址就位于湖口上窑镇。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是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现任湖长
湖 长:孙 勇 省政府副省长
协 助: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