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
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县
凤阳县,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长三角城市群。东与明光市、南与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凤阳县户籍人口为792692人。
历史沿革
凤阳建置,上溯秦汉,设有钟离县,但以山(凤凰山)名县,却始于明初。历史上凤阳县建置有两次重大变动。一次在元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奔回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帝乡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赐府名“凤阳”,沿用至今。又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汉、西晋因之。
东晋时改称燕县,北齐时复称钟离县,直至元朝没有变更。
自唐至元,钟离为濠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临濠县,三年(1370年)改临濠县为临淮县。
洪武六年(1373年)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又析临淮县4乡地置凤阳县,府县同治。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属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分设江苏安徽两省,凤阳府属安徽省。
康熙九年(1670年)设庐凤道,驻凤阳,凤阳府、县均属庐凤道。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区),凤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凤阳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政府,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抗日战争时期,在县域和周边邻县交界地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定凤怀县、定凤嘉县、盱凤嘉县、泗五灵凤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战胜利后先后撤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埠设市,蚌埠遂从凤阳县分离出去。
1949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县政府驻节府城镇;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
1956年1月,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成立滁县专员公署,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3年1月,撤销滁县地区,设立省辖滁州市,凤阳县属滁州市。
行政区划
政区沿革
2021年12月,安徽省调整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管辖范围,设立中都、 玄武2个街道,府城镇政府驻地由府北社区迁移至东华社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2月,凤阳县下辖2个街道14个镇1个乡:中都街道 玄武街道府城镇临淮关镇刘府镇大庙镇板桥镇总铺镇小溪河镇红心镇官塘镇枣巷镇武店镇西泉镇殷涧镇大溪河镇黄湾乡。全县共有190个行政村,25个农村社区,20个城市社区。凤阳县人民政府驻凤阳县政务中心综合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东与明光市、南与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距省会合肥公路里程147千米。
地形地貌
凤阳县是安徽境内最原始的陆壳地区之一,“南是山,北是湾,中间丘陵夹平川。”岗丘与浅山占全县总面积的85.7%,属江淮丘陵地带。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地面高程由南向北逐级下降,总比降1/600左右。全县土地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湖泊水面40.35平方千米,河流水面43.199平方千米,合计83.549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水文
凤阳县境内有淮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天河、窑河、鲍家沟、池河8条主要河流,共长325.3千米,其中淮河流经县境内长52.5千米,年平均过境水量262亿立方米,境内其他7条河流总径流量2.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总计1749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凤阳县在安徽省植被分区中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植被片。地带性植物以落叶树种为主。南部浅山区主要有小叶栎、麻栎、栓皮栎、茅栗、槲树、榉树、朴树、黄连木、盐肤木、化香、黄檩、三角枫等;其次为山槐、黄檀、君迁子、棠梨等,各种野生长绿灌木如小女贞、胡颓子、竹叶椒亦较常见。林下则有胡枝子、卫矛、六月雪以及葛藤、络石藤、金银花、薜荔等落叶和常青藤植物。在荒山丘岗,还散生有山枣、野山楂、狭叶胡椒等灌丛,灌丛下和山坡田埂则生有黄背草白茅、金草、狗尾草、巴根草、野蓟、鹅观草等草丛。
动物资源
凤阳县境内兽类有:野兔、狼、獾、黄鼬、刺猥、狐狸、果子狸、豺、水獭、野猪、黄鼠狼等。爬行类:赤链蛇、蝮蛇、菜花蛇、龟、壁虎、水蛇、乌梢蛇银环蛇。两栖类:青蛙、蟾蜍等。鸟类:斑鸠、杜鹃、鸲鹆、画眉、白头翁、翠鸟、黄鹂、啄木鸟、乌鸦、喜鹊、鸢、大雁、雉、百灵、蜡嘴、山树莺、猫头鹰、池鹭、董鸡、壮翡翠、三宝鸟、灰喜鹊、黑卷尾、小云雀、家燕、麻雀、野鸽、相思鸟、锦鸡、布谷鸟、白颈鸦、灰卷尾、鹦鹉、苦恶等。昆虫类:该县昆虫种类繁多,但除蜜蜂、家蚕外,有资源价值的昆虫较少。此外有:蜈蚣、蚯蚓、土鳖虫、山蜘蛛、山蜗牛等。
矿藏资源
凤阳县境内矿藏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种37种,其中石英岩储量在100亿吨以上。金属矿藏中铁矿有一定储量,岩金及红金石——钼矿有较高开采价值。凤阳的铁矿分2个类型,即沉积型铁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前者分布在凤阳山区南部,后者分布于芦山。共有储量2147万吨,但矿床品位偏低,都未开采利用。
人口
2022年末,凤阳县总户数212712户,户籍总人口792692人,其中男性421308人,女性371384人。常住人口63.9万人。
建国前,凤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只有回族。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相继有满、高山等族人民来凤阳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壮、满等7个少数民族,共4772人,占全县总人口54.36万人的0.8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苗、土家、彝等21个,共5350人,占全县总人口62.98万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凤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4.4亿元,同比增长8.4%,总量居全市第2位,增速居全市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4%,居全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居全市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1亿元,增长8.5%,总量居全市第1位,增速居全市第4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11.1%,总量居全市第2位,增速居全市第1位。
第一产业
凤阳县产水稻、小麦、鱼虾、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2022年,凤阳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6920万元。全年粮食产量833919吨,同比下降0.89%。油料产量32916吨,同比增长3.6%;蔬菜产量122278吨,同比增长3.6%;瓜果产量19912吨,同比增长3.2%;园林水果产量34794吨,同比增长3.3%。
第二产业
2019年,凤阳县共有82家硅基材料产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1家。
第三产业
2022年,凤阳县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9856.8万元,同比增长4.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75479.1万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14377.7万元,同比增长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146367.2万元,同比增长5.4%;餐饮收入343489.6万元,同比减少1.7%。按企业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93754.7万元,同比增长37.9%,限额以上大个体户(产活)零售额189858.7万元,同比增长23.8%。
交通运输
2022年,凤阳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2395万元,同比下降0.4%。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7.4万辆,同比增长4.4%,其中私人汽车6.9万辆,增长3.8%;其中私人轿车4.4万辆,增长4.2%。2022年邮电业务总量71118万元,同比增长8.6%。电信业务总量39308万元,同比增长6.5%;邮政业务量31810万元,同比增长11.3%。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2年,凤阳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87人,同比增长0.62%。科研机构107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21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2678人。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2家。全年专利授权量1255件,同比增长3.0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2件,同比下降26.5%;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879件,同比增长4.3%;外观设计专利制授权量254件,同比增长21.5%。
文化事业
2022年,凤阳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7万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
教育事业
2022年末,凤阳县拥有普通中学41所,其中初级中学30所,普通高中11所,初级中学在校生数22275人,毕业生7785人,专任教师1916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942人,毕业生3371人,专任教师876人。全县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4335人,毕业生1234人,专任教师133人。全县小学47所,在校学生44098人,毕业生7077人,专任教师2448人;幼儿园113所,在园幼儿21413人,教职工2726人。
医疗卫生
2022年,凤阳县有公立综合医院1家、公立中医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5家,村卫生室218家。全县卫生技术人员4822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1977人,注册护士2342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4757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58.65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22年,凤阳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为4.97万人,增长3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万人,增长16.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96万人,增长51.6%;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45万人,增长23%;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4.5万人,下降0.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1.1万人,下降4.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334人,增长47.6%;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578人,增长29.5%。2022年共有2909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448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4550人。全年民政部门直接救助1802人,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4907人。
体育事业
2018年,凤阳县承办市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3项,举办2018凤阳国际马拉松赛。
历史文化
民间文艺
凤阳县内流行民歌多以小调、秧歌、号子为主,其中《说凤阳》流传最广。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搜集和编选民歌”的通知后,全县掀起一个搜集和创作新民歌的高潮,全年写出民歌200万首,县文教局曾编印《凤阳民歌》3辑。1959年又写出民歌300万首,县建国十周年献礼办公室编印了《凤阳民歌选集》等。20世纪60年代后,民歌小调唱者较少。20世纪70年代起,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多次搜集整理大量民歌。1979年12月,县文化馆油印了《凤阳民歌》第一辑,共收录“凤阳花鼓”、山歌、号子等35首。1982年,整理加工的6首民歌被中国民歌出版社录制唱片销往国外。1984年,县文化局编辑出版了《凤阳新歌选》。
方言
凤阳方言属官话方言区。从凤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类来看,全县方言又可划分为“武(店)考(城)”和“凤(城)红(心)”两个方言片。“武考片”主要包括县西部的武店、考城一带的话。这个片的方言有5个声调,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还保存着独立的入声,其调值为低降短促调。
戏剧
卫调花鼓戏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使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奏和过门上)。以后又在后场小戏里,为适应任务及剧情的发展需要,使灯歌又突破了原有的曲式结构而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流水板]、[慢板]、[紧板]、[大调子]、[五字紧]、[娃子]、[羊子]、[母羊子]等属于板腔体的各种板式。卫调花鼓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切分、善叙述。伴奏只用锣鼓、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乐器有大锣、花鼓、大钹。其他尚有小钹、手锣、小镗演奏人员四至六人不等。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凤阳,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泗州戏传入初期,演戏的多系夫妻或父女,1人抱着柳叶琴(土琵琶),1人敲打云板或木梆,不着行头,在农村里以“唱门子”代替乞讨。其内容多半取自民间故事。唱腔也多是民间小调、号子及妇女哭腔等。其后,逐渐发展为半职业兼有专业艺人“跑坡”的班社,常利用农村堤坡居高临下演出。生角身穿大褂,头戴礼帽,佩带麻制的髯口,以示角色的年龄。旦角多在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裙,自我表白角色。除保留说唱形式外,也间或演出“独角戏”、“两小戏”(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等。建国后,“拉魂腔”艺人登上县舞台。1951年,县成立了大众剧团,城乡业余泗州戏剧团也相继成立。许多老艺人和戏剧工作者紧密配合,改编、创作剧目,革新、创造唱腔和表演艺术。对一些剧目,特别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采用定腔定谱,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优美唱腔,而且发展和创制了新的唱腔。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发展成多种舞蹈身段和步法;音乐为板腔本,保留了说唱音乐的特色;剧目丰富,道白唱词朴实风趣,形象生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为泗州戏的盛行时期。此间,专业和业余泗州戏剧团先后培育造就了一些知名演员和青年演员,经常活跃于省内外的城乡舞台,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历届省、地戏曲会演中,都曾获得较好的荣誉。县泗州戏剧团演员左运前主演的《拾棉花》,还被选入《安徽戏曲集锦》,拍成电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泗州戏遭厄运,服装道具俱毁,继而大唱“语录歌”,推广“样板戏”,县泗州戏剧团被改为文工团。1976年,文工团又复名为“泗州戏剧团”,从1977年开始,排演了《白蛇传》、《济公传》等几出大型传统剧目,上座率较高。1980年演出255场,1981年演出353场。但自1982起,由于城乡电视、电影的普及,戏剧的上座率明显下降,县泗州戏剧团已难以在城市立足。
京剧,县人称“大戏”,在境内一直流行。民国二年(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在临淮关,京剧已成为该地群众文化生活组成部分。此后,临淮关、府城两地街头巷尾、饭馆、旅社,人们常闻京剧之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民众教育馆”与“安徽省东亚青年协会”联合组成的艺术研究会,下设有京剧组,经常组织清唱。建国前夕,临淮关大戏院、露天戏园常接待外地京剧戏班进行演出。1949年,府城解放,刘士栋等人创办县业余京剧团,经常在鼓楼洞、升堂庙、天后宫等处搭台演出,吸引了众多的京剧爱好者,相继出现“票友”。1950年,成立了县京剧团,多次在县人民大会场登台演唱;同时,临淮关成立了新生京剧团,演职员共41人。1953年,县京剧团交给定远县,临淮关新生京剧团调至嘉山县。此后,县业余京剧团常组织“票友”清唱。“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他剧种陷入困境,唯京剧“样板戏”在凤阳城乡风靡一时,县曾举办“百人样板戏学习班”,部分机关、学校、厂矿,甚至农村社队,都组织过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唱京剧“样板戏”。“文化大革命”以后,京剧爱好者组成业余京剧小组,时常演出京剧片段。凤阳影剧院也多次接待外地京剧团登台献艺。1985年,县文化馆还开办京剧清唱茶座等。
倒七戏,凤阳县内人称“小戏”,又称仿庐剧,主要流行于境内南部和西南部。建国前,这一带农民自行组织戏班,多数农忙务农,农闲唱戏。建国初,武店区成立了倒七戏剧团。1952年,有演员13人,职员5人,活动于境内乡村集镇。后因其它地方戏兴起,倒七戏剧团解散,从此,县内倒七戏一蹶不振。
宗教
佛教传入凤阳县始于隋唐,宋元两代有所发展,盛于明代。县内最早的佛教寺庙是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开元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龙兴寺。占地1280亩,僧人400余名。朱元璋下令高僧文彬与翰林院学士整理佛经,编成科仪,定为成规,命天下诸山寺院永为遵守,并定期考核。周围数百里僧人常云集龙兴寺受戒,寺庙建设也随之兴起。到明万历年间,寺庙遍及城乡。全县大小寺庙132座(处),其中僧寺91处,尼庵47处,男僧700余人,女尼210人。
地方特产
凤阳县特产有凤阳花生、梅市盐水鹅、凤阳藤茶、凤阳黑豆、花园湖大闸蟹、黄泥铺葡萄、总铺蓝莓等。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城市荣誉
2014年05月,凤阳县获得中国树莓之都荣誉。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
2019年12月28日,入选“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19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100位。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2年1月,被公式为2021年度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2年,《凤阳县深化“1+9+N”宅基地改革制度体系驱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
2022年5月,入选2022年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备选县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
自然地理.凤阳县人民政府.
凤阳旅游概况.凤阳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2: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