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学术史研究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是由陈寿朋先生提出选题、研究计划和核心方案。
书籍简介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区分接受史与学术史的维度,突出以思想史为关注视角的学术史研究路径。它以学者个案研究为基础,以学术史厘清为目的,以时间为序、问题为线,理解高尔基研究的意义。它摈弃了先前学术界将高尔基学研究重点放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定论,确立了高尔基学形成的时间应该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是学术界近年来对界定高尔基学形成时间的更正。著作还强调了高尔基研究的“中国观点”,突显了中国学者将高尔基研究与中国的时代问题(思想理论问题、文学问题甚至社会问题)密切联系的特点,强调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和跨学科意识。
主编简介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1989年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语文学、文艺学。著有《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作品”)、《拉美当代小说流派》(青年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堂吉诃德的长矛》、《游心集》、《亲爱的母语》等十余部作品,并参与了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20世纪外国文学史》。
作者简介
陈寿朋
著名高尔基学专家,历任《人民中国》俄文版编辑,内蒙古大学教授,内蒙古教育学院系主任、院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八、九届人大代表。有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他》,译著《论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列宁与知识分子》,以及散文集《莫斯科散曲》等作品。
邱运华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和负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项。著有《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19—20世纪之交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史论》、《俄苏文论十八题》《蒲宁》,以及《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等。
目录
绪言
第一编 高尔基学术史
第一章 高尔基学的形成(1900—1930)及其问题域
第一节 作为学术史研究对象的高尔基学
第二节 高尔基学的特殊性
第三节 1900年代的高尔基研究:语境和重要代表
第四节 高尔基在他者文化中的接受和阐释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高尔基学的黄金时期
第一节 高尔基学总格局的建立及其话语模式
第二节 高尔基学物质文化体现:博物馆、档案馆
第三节 高尔基学的众多辅助学科诞生了
第四节 高尔基传记研究
第五节 高尔基学多元课题的展开
第六节 重点代表作研究
第七节 个案研究和标志性成果
第八节 高尔基的各种身份研究
第九节 高尔基在异域文化中
第三章 20世纪50年代:高尔基学的重新整合
第一节 时代氛围和基本问题
第二节 对概念化、公式化研究模式的挑战
第三节 切入敏感时期的研究
第四节 档案文献研究和新领域的拓展
第五节 新中国高尔基学的热潮
第四章 20世纪60年代:高尔基学的新起点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文学思潮与高尔基学的重点
第二节 重头基础性著作的出版
第三节 高尔基戏剧艺术及戏剧理论研究
第四节 高尔基的文学组织和交往活动研究
第五节 对文学批评家和编辑高尔基的研究
第六节 理论家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首创者高尔基
第七节 美国高尔基学的新进展
第五章 20世纪70年代:高尔基研究的新境界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思想氛围
第二节 基本文献的整理和出版
第三节 高尔基学的综合研究态势
第四节 百年纪念研究的高潮和理论发掘层次提升
第五节 欧美高尔基学简述
第六章 面向新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尔基学
第一节 转机和新变:俄国高尔基学
第二节 建设中国高尔基学的新路
第三节 欧美国家的高尔基学
第七章 20世纪末期的高尔基学
第二编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
第八章 十月革命期间“不合时宜”的高尔基
第九章 关于作家晚节的思考:瓦西里耶夫的发难
第十章 高尔基之死:一个解不开的历史之谜
附录一 重要文献(1980年以来)
附录二 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 书、报、刊、篇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四 专有名词和表达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绪 言
《高尔基学术史研究》最初是《高尔基研究史》,是由陈寿朋先生提出选题、研究计划和核心方案,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并很荣幸地被纳入到该基金重点项目内资助出版。参与本项目的研究人员有王芳教授、马晓华教授、马晓辉博士、史亚娟博士,最后由陈寿朋先生和邱运华统稿。
关于本项目,有几点需要向专家学者交代:
一、研究重点。本项目把高尔基研究重点放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和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具体时间点在1898—1920年、1988—2000年之际,而并非是学术界一般认可的高尔基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思想是认为:关于高尔基的研究,精华所在就是两个世纪之交(1898—1920年、1988—2000年)的思想大交响,不是30年代至70年 代歌功颂德似的高度认同;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思想对话,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供奉起来,作为思想统一的偶像。关于前一个世纪之交,本学术史研究重点梳理 了重要理论家、思想家的阐述立场、观点和理论贡献;关于后一个世纪之交,重点是梳理观点转向的脉络。本研究基本思想是:高尔基学形成的时间应该确定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而不是20世纪30年代。
二、中国观点。高尔基学的中国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与俄国学者侧重于创作过程研究、追求材料确凿、文献考据细致和大量的纪念文献不同,中国学者的高尔基研 究与自己国家的时代问题(政治问题、思想理论问题、文学问题甚至社会问题)联系密切,有浓厚的“为我所用”的色彩。其次,高尔基学在中国1950年之前和之后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950年之前的高尔基学不仅作为进步文学的代表,还作为进步思想的代表。它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桥梁,是普罗米修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1950年 之后高尔基学则主要发挥着指导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建设的功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共识,几乎历次重大文学事件,都能够看到高尔基理论和思想的 影子。应该说,若没有高尔基,阐释新中国文学运动就有缺憾;高尔基在新中国文学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任何作家都不能比 拟的。但是,坦诚来说,中国学者在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的同时,仍较多在材料、观点上借鉴或引用俄国学者的论述,“跟”得多且紧。当然,这和两国意识形态相 近有直接关系。
三、文献资料。高尔基学的文献汗牛充栋,长期以来,学者细致收集、整理,形成了一套专门的学问。本项目工作人员也分别做了文献整理,但是将其在本研究项目成果的文献索引里完整体现出来,却是一件几乎无法完成的工作。我们采取重点列举的方法:仅有选择地罗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俄国研究成果,而不再列举中国和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后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已在正文里做了比较翔实的列举。
高尔基学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地位、优良的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者。虽然本项目历经数年,但项目组成员仍觉匆忙,自身也觉得难以满意,权当引玉之砖,恳请专家学者们指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5 19:19
目录
概述
书籍简介
主编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