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新民,男,1957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著名学者慈善家、心灵哲学家、哲学史专家、中国心灵哲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慈善总会逸华教育基金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其主要研究领域:西方哲学史心灵哲学形而上学人工智能哲学比较哲学宗教学人生哲学等。已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和摘录。
人物履历
1977年-1981年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
1982年-1984年就读武汉大学哲学系;
1984年-,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奖励荣誉
1.专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获“金岳霖学术奖”及“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2.专著《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3.1996年武汉市委和市政府授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1999年入选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5.2006年被教育部授予“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6.2005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7.2015年荣获华中师范大学“感动校园”年度人物;
8.论文《心性多样论: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意识论,1993年;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1997年;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心灵哲学,2001年;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与唯物主义发展,2001年;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2004年;
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在西方心灵哲学中的最新发展研究, 2008年;
7.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迈农主义及其本体论意义研究,2010年;
8.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存在研究,2010年;
9.珠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攻关项目:韦卓民全集整理,2011年;
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2012年;
1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意向性与人工智能建模基础问题研究,2020年;
主要著作
1.《人自身的宇宙之谜:西方心身学说发展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89年版;
2.《贝克莱哲学及其重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智者的人生哲学》,台湾牧村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4.《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5.《心灵的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人心与人生:广义心灵哲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理解与解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意向性与人工智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心灵与身体: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探微》,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1.《有无之辩与人生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13年版;
12.《非存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3.《迈农主义与本体论的发展》,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5.《中国心灵哲学论稿》,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16.《印度心灵哲学论稿》,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主要译作
1.《超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西利斯》,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心灵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主要论文
1. 《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
2. 《心性多样论: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01期;
3.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载《学术月刊》2021年第03期;
4. 《“同一性危机”与叙事自我论》,载《学术月刊》2019年第04期;
5. 《佛教心灵哲学重构之我见》,载《学术月刊》2018年第05期;
6.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02期;
7. 《“对象理论”: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载《学术月刊》2014年第05期;
8. 《心灵哲学中二元论和自然主义发展的新趋势——以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为线索》,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09期;
9. 《“塞尔问题”与解释语义学》,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06期;
10. 《意向性研究的心灵哲学进路》,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11. 《构建有中国气派人格同一性哲学论纲》,载《学术研究》2021年第04期;
12. 《老树新芽:西方本体论最新发展探要》,载《学术研究》2019年第08期;
13.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转向:斯特劳森的“珍珠串理论”》,载《学术研究》2017年第04期;
14. 《自我的本体论窘境与最低限度自我论的多元发展》,载《江海学刊》2021年第04期;
15. 《“幸福”的学术身份转型:从伦理学到认知科学》,载《江海学刊》2018年第03期;
16. 《虚构、科学与真理——虚构主义关于虚构话语的“新思维”》,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02期;
17. 《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的本质》,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04期;
18. 《心灵的解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02期;
19. 《迈农主义的有无之辩及其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20. 《新目的论与心智的终极解释》,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阐释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22.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3. 《意向性·意义·内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围绕心理内容的争论及其思考》,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02期;
24. 《他心知问题:一个不应被冷落的认识论领域》,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11期;
25. 《物理主义两大疑难探原》,载《哲学动态》2020年第01期;
26. 《心灵观:西方心灵哲学的新论域》,载《哲学动态》2018年第10期;
27. 《感受性质发微》,载《哲学动态》2017年第06期;
28. 《理解与解脱——佛教解释学之我见》,载《哲学动态》2013年第11期;
29. 《笛卡尔式二元论的重新解读与最新发展——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视域看》,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30. 《“存在”意义的语言哲学祛魅与探析》,载《哲学动态》2020年第11期;
31. 《穿越“迈农迷津”——深化本体论研究的一条路径》,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08期;
32. 《意向性难题的中国式解析》,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04期;
33. 《“生物学转向”与新目的论》,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05期;
34. 《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08期;
35. 《民众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的新问题》,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12期;
36. 《自我研究的“索引词方案”及其创发性思考》,载《世界哲学》2017年第06期;
37. 《卡斯塔涅达的多元主义“大通哲学”》,载《世界哲学》2016年第01期;
38. 《整体论及其在哲学中的发展》,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03期;
39. 《从分流到合流:意义-意向性研究的一种走向》,载《世界哲学》2013年第05期;
40. 《自然主义二元论:“意识困难问题”的非经典解答》,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04期;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无之辨”》,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01期;
42. 《联结主义的意向性缺失难题及其化解》,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08期;
43. 《心灵哲学的“危机”与“激进的概念革命”——麦金基于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诊断”》,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06期;
44. 《新二元论的突现论路径》,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03期;
45. 《句法机怎样才能成为语义机?——本体论语义学及其启示》,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04期;
46. 《心理世界的“新大陆”─—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围绕感受性质的争论及其思考》,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05期;
47. 《自主体人工智能建模及其哲学思考》,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11期;
48. 《当代转型天赋论的理论创新与特点》,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10期;
49. 《内容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及其信息语义学解答》,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第07期;
50. 《反个体主义及其宽心灵观》,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02期;
51. 《自然主义的意向性难题与信息语义学》,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2期;
52. 《民间心理学与常识心理概念图式的批判性反思》,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04期;
53. 《唯物论的难题与取消式唯物主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02期;
54.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两种倾向及其意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07期;
55. 《自我的探赜索隐:粒子和亚原子粒子层次的“记忆政治学”》,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年第04期;
56. 《工程学本体论:本体论的形而下走向及其意义》,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0年第03期;
57. 《天赋心灵研究的自然主义之维》,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05期;
58. 《“语义机”:计算主义的“新方向”》,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年第02期;
59. 《意义研究中的整体论与反整体论之争》,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年第02期;
60. 《新二元论的“争鸣”》,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03期;
61. 《虚构现象的哲学探究》,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01期;
62. 《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意向性的“建筑术”》,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第06期;
63. 《意向性观念的祛魅与重构》,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第01期;
64. 《现当代意向性研究的走向及特点》,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8年第04期;
65. 《钱穆“安心之学”——价值性心灵哲学的视角》,载《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02期;
66. 《应然即实然:迈农价值论的申述》,载《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02期;
67. 《意义理解与人生解脱——佛教意义理论探微》,载《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04期;
68. 《佛教心灵哲学的“发现”与探索:基于<楞严经>的解读》,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
69. 《佛教语言哲学略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
70. 《本体论理解的“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06期;
71. 《宗教本质新解》,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01期;
72. 《东西方心灵观比较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09期;
73. 《副现象论:心身研究园地的奇葩》载《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08期;
74. 《“最低限度自我论”:自我真相的一种破解》,载《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09期;
75. 《思维与“感受性质”——认知现象学的“发现”与探索》,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1期;
76. 《思维语言假说:论证、批评与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06期;
77. 《比较研究视野下心身二分图式的解构与超越》,载《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02期;
78. 《心灵研究的“归属论”走向:解释主义及其最新发展》,载《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05期;
79. 《自我:心灵哲学新的聚焦点》,载《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04期;
80. 《是什么把心与非心区别开来——西方心灵哲学的心理标准探索》,载《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02期;
81. 《“图灵测试”与人工智能元问题探微》,载《江汉论坛》2021年第01期;
82. 《竹简文献中的心理语言运用及其心灵哲学意义》,载《江汉论坛》2019年第11期;
83. 《中国的“天赋心灵”研究及其心灵—认知哲学意义》,载《江汉论坛》2018年第10期;
84. 《从比较角度看有无之辩中的“李约瑟难题”》,载《江汉论坛》2017年第03期;
85. 《<老子>有无之辩理解的条件与方法问题》,载《江汉论坛》2014年第01期;
86. 《二元论的东山再起》,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04期;
87. 《谓词逻辑视野下的“being”意义问题》,载《江汉论坛》2010年第08期;
88. 《实践关切、生活观与人格同一性——从沙克曼的工作看人格同一性研究的实践进路》,载《人文杂志》2021年第07期;
89. 《现象学的“抄袭公案”与迈农的现象学创始人地位》,载《学术界》2020年第11期;
90. 《中国心灵哲学的“自然化”建构及其世界意义》,载《河北学刊》2020年第04期;
91. 《目的理解的进化论转向及其意义——以博格丹的温和选择主义为例》,载《中州学刊》2019年第09期;
92. 《解释与解构——丹尼特的心灵哲学及其意义》,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03期;
93. 《人心与人生——生存哲学的心灵哲学维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01期;
94. 《关于心灵观建构与发展的若干思考》,载《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1期;
95. 《心理现象是真实属性还是人为归属?——解释主义对物理主义的发展》,载《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08期;
96.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问题及其最新破解》,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
97. 《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中国声音”》,载《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03期;
98. 《中国哲学也有自己求真性心灵哲学》,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05期;
99. 《师法自然与基于“进化论转向”的智能解剖》,载《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04期;
100.《心灵哲学中的思想实验》,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8期;
选编整理
1.《韦卓民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华中师范出版社2009年版;
3.《韦卓民全集》(全十一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社会评价
筹集善款近700万元,建三所希望小学
除了认真教书育人,踏实做学问外,高新民教授还积极扶困济困,乐善好施,近三十年来他筹款约700多万元,兴建、援建了三所希望小学。2006年他创办逸华教育基金,在全国各地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帮助了3000多名的大、中、小学生。
2019年初,由高新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成绩突出,学校奖励其20万。收到这笔奖金后,他立刻全部捐献给校基金会,以用于推动华师哲学学术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心灵哲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高新民教授多年来低调行善,多次婉拒媒体采访,认真教书育人,堪称为学与做人的完美结合的典范。多年坚持行善,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做这事让我快乐,有幸福感和价值感。
媒体报道
他是华中师大的博导,中国心灵哲学奠基人,30年来,潜心研究如何让人获得幸福。
他18年坚持行善,自掏腰包50多万元做慈善,兴建、援建3所希望小学,并成立慈善基金,传播幸福理念,筹集276万元,资助学生1157人次。
他说:“这是我心灵哲学的‘幸福实验’,慈善让我获得了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昨日,华中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高新民来到英山县方咀乡大畈河希望小学,了解志愿者援助的“告别咸菜工程”的进展情况,并给英山一中4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送去3万元助学金。
迄今为止,高新民做慈善已有18个年头。
在这位55岁的中国心灵哲学奠基人看来,行善是他获取幸福的一种方式,是他验证“自利利他”幸福哲学的途径。
幸福尝试:让老家人用上自来水
1995年,高新民和妻子刘雅琴回老家武汉市新洲区高旗杆湾探亲,看到老家人还从池塘里挑水吃,便拿出5000元,给每家装了自来水管。刘雅琴说:“当乡亲说‘祖祖辈辈挑水吃,头一次回家就看到水在缸里’时,我们心里那个开心哟,别提了。”
1996年,高新民的专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出版,获得中国哲学界大奖“金岳霖学术奖”,获得1万元稿费。
他回老家后,看到校舍破败,孩子们没有课外书籍,当即将1万元稿酬、2000册图书捐给了村小学。
做出版工作的妻子刘雅琴并不懂得心灵哲学,但她朴素地感受到慈善带来的幸福感。夫妻约定:做一辈子慈善。
高新民说,如果说他这两次行善,更多的是天性善良的表达,那么之后一系列的慈善行为,更是他心灵哲学的“幸福实验”。
幸福敲门:三所希望小学落成
从1995年开始至今,高新民夫妻俩自掏腰包50余万元助学。其中,他们兴建、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
2001年,两人出资1.65万元,筹集9.35元,政府配套30万元,兴建了英山县大畈河慧济希望小学。
2002年,两人出资23万元,独资兴建了新洲区李集街八屋村慧济希望小学。
2005年,两人牵头组织,3名社会人士出资25万元,兴建了新洲区凤凰镇余寨逸华希望小学。
当年,他们夫妇俩的积蓄不多,为了筹建英山县大畈河慧济希望小学,高新民给学校在职研究生发出一封募款信:“你们都是社会精英,是否该为社会做点什么……”最终,他募得9.35万元,自己出资1.65万元。
2002年,高新民又拿出23万元存款,想独资在家乡再建一所希望小学。当时,建一栋教学楼需要40多万元,有的建筑商听到报价后就放弃了。
幸福传递:打造五十多人幸福团队
高新民的点滴善行,像一泓清泉,滋润了身边的人,许多人自愿加入到他的慈善事业,他称为幸福传递。
42岁公司老总金阳,出生于湖南贫寒农家。事业有成后,他得知高新民捐建希望小学,便约了两个生意伙伴,投资兴建新洲逸华希望小学。
2005年,金阳投身高新民门下读博士,潜心研究心灵哲学。
2006年,出于对高新民低调诚恳慈善之举的认同,金阳联合他的两个生意伙伴,与高新民建立了“湖北慈善总会逸华教育基金”,4人成为基金的主要捐资人,并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生。聚集在高新民身边的慈善志愿者有50多人,他们组成了一支践行高新民“幸福慈善”理念的团队。
幸福期待:让山区孩子多吃点肉
2005年,高新民和博士生金阳前往国家特困县竹溪县汇湾小学考察,看到孩子们还吃着冷饭,咽着发霉的咸菜,七八岁的孩子特别瘦小,高新民心里十分发酸。
高新民希望孩子们能尽量少吃咸菜,“告别咸菜工程”成为他的慈善目标。逸华教育基金每年捐2.5万元给学校,让他们租地、请人种菜。
2010年,在逸华教育基金的捐助下,英山县大畈河希望小学也开辟了蔬菜基地,让561名小学生们每餐都能吃到蔬菜,告别吃咸菜的困境。
让孩子们每周能吃一次豆腐、半月吃上一顿肉的新目标,又让高新民和他的“幸福团队”奔波在路上。
幸福公式:自利和利他可以完美统一
“获得幸福的方式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之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内在的自我改造,丰富自己的爱心、平和心、宽恕心、感恩心;二是在能力之内努力奉献,造福他人。”
18年“幸福实验”完成了高新民的“幸福公式”:幸福=基本物质需要之上的满足+分享+自我实现。
他说,许多现代人对幸福的感悟力已经退化,患上了幸福麻痹症、快乐痴呆症,单纯对物质的欲壑难填是造成人们“不幸”的根源。
如何构建仁爱的社会,如何打造“幸福中国”,必须学会利他、分享。
创立教育基金
逸华教育基金由高新民先生、关熙舜先生、商向军先生、严景阳先生共同发起,并由上述发起人首期投资20万元,商向军先生、关向东先生、严景阳先生是逸华教育基金的主要捐助者。以后发起人将根据实际情况,拟每年追加投资20万元。
为管理好逸华教育基金的每一分钱,逸华教育基金在湖北省民政厅的监督下,设立基金专项账户,对资助款项及合理的基金运作经费支出实行专项管理。基金接受严格规范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设立独立的帐簿。逸华教育基金接受社会捐赠须履行正常捐赠手续,统一纳入到基金专项帐户,开具专用收据,捐赠人可依据专用收据享受国家税收政策。当年支出节余部分,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基金款项严格按照指定用途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截留或改变用途。基金委员会对该基金进行专项审计,因此发生的审计费用由基金运作经费中支出;如捐赠人要对基金进行单独审计,因此产生的审计费用由捐赠人承担。 逸华教育基金具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本基金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由会长召集主持,要求全体委员参加,并邀请部分受助者代表参加。与会人员共同检查基金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并审定年度工作报告和受资助学生情况,共同商议、制订本基金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幸福语录
1.“施就是福”,这几乎成了高老师的口头禅
高老师的慈心不仅仅是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还将这些慈心洒向了小区流浪的小猫小狗身上。在高老师看来,只要是生命,都应该怜惜。偶尔聚餐吃剩下的食物汤汁,高老师必要求夫人刘雅琴老师用塑料袋装好,带回家施与小区流浪的猫和狗。起初,那些被遗弃的小狗似乎对周遭的人都抱着一份戒心,并不轻易靠近陌生人。高老师,每次留下食物后即走开,好让这些小猫小狗们放下戒心,饱餐一顿。慢慢地,小猫小狗们似乎认识高老师了,看见高老师时也会摇头摆尾起来,偶尔还会在旁边撒个欢儿,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再后来,有只怀孕的流浪狗居然把家安在了高老师家敞开的地下室里,在高老师夫妇的悉心照顾下,狗妈妈诞下了10来只狗娃娃,有些小狗身上斑斑点点的,可爱极了。
2.“要惜福”,节俭就是惜福的表现
数年来,除了院里为运动会统一派发的新装之外,几乎看不到高老师穿其他的新衣。一件咖啡色外套,胳膊肘处镶着两块深色的椭圆形的布料,每年伴着高老师走过秋冬季节。和高老师身高相仿的儿子淘汰的衣物成了高老师服装的主要来源。一个书包,只要是高老师的课,总见他用来背各种讲义和书籍,书包毛的不像样子了,开玩笑说送高老师一个书包,高老师笑着拒绝,他觉得旧包一样背书,还背得心安。高老师的节俭还小到一次性纸杯甚至是纸巾,能不用纸杯时便不用,能只用半张纸巾时绝不用一张,高老师常说这就是惜福。
3.人要知福、惜福、再培福
我们经常用“身在福中不知福”来表达我们对别人“不知福”的惋惜,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别人拥有的幸福的“艳羡”。但是,每当我们反观自照的时候,发现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近在每个人的心里边。只是由于我们患了高老师所说的幸福“麻痹症”和“迟钝症”,才导致对自身幸福的漠视。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为珍贵:一是已失去的,二是得不到的。如果每个人把这一信条当作自己的幸福观,那么他当然是不幸福的。事实正好与之相反,真正的幸福就在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高老师曾说“心能天堂、心能地域、心能凡夫、心能坚贤”。幸福不是向外求索,而在于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受。
幸福虽是人的无形资产,但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任意挥霍他的幸福的基础,那么给他带来幸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将消耗殆尽。人不仅要知福,更要惜福。高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竖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每次我们和高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高老师都亲自“点菜”。他点菜有一个原则,一是吃得好,二是不浪费。如果饭快吃完时,还有不少菜在桌子上。高老师会亲自给我们夹菜,一是看我们吃得少,二是坚持不浪费。如果实在吃不下,就打包拿回家。
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在知福和惜福的同时,更要培福。高老师资助贫困学生就是在培福。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对于慈善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大爱。逸华教育基金的成长过程中,高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刘老师事必躬亲。基金的成长并不易,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知其中的困难,人员联络、资金管理、信息统计、志愿服务、后续了解,每一层都繁琐细碎,高老师都是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和解决。记得多少次都是这样,因为资金限制的客观情况,两位老师与志愿者们开会,拿着名单,仔仔细细的了解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以筛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听到令人心酸的状况,刘老师每每必潸然泪下,高老师前一刻还理性分析,后一刻已经心软,跟帮忙的志愿者们说,都纳入到资助名单当中吧,钱的问题我再想办法。
4.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这是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一句名言。高老师在讲课中经常用到这句话。这句话内涵丰富,涉及到现实与可能,现在与未来,幸福的标准与尺度以及人生的境界与态度等诸多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幸福感并不是由现实环境造成的,而是有我们内心的欲望造成的。欲望不是坏事,但是当你把这种欲望不加分别地指向你的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时候,你就会不断指责、抱怨,感到无助和不幸。所以有很多时候,达到幸福的途径不应该到财富、名利、地位、权利等这些外在性的东西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我们的内心当中去寻找。“处理好当下一心念,于一念心中求解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钱、有势、有权、有名的人并不见得就一定比普通老百姓更幸福。无钱、无势、无权、无名的人同样能够得到幸福
在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都既有顺心顺意的地方,又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却往往习惯于把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把不好的结果归咎给他人。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不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我们家庭的面貌难道不是由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决定的吗?我们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包括我们社会中的那些问题难道不应该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负责吗?有些学生为自己生在农村、为自己有一个农民父母而抱怨,但是换一个角度,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了,因为你有疼爱你的父母,有全力支持你的家庭,有走出农村进入大学的条件。比起那些孤儿、那些没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所以,你所在的家庭就是你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家庭,你所在的社会就是你能够享有的最好的社会。
5.幸福,有时候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般人就像这样一位老太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做雨伞生意,一个以染布为业。天下雨是老太太的愿望,因为下雨的话,她卖雨伞的儿子有钱赚。即使是这样,她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担心染布的儿子晒在外边的布被雨淋坏了。而天晴尽管也是她的欲求,但她又为做雨伞生意的儿子担忧发愁。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她的儿子们都有一个生意好,这样的好心态就是幸福的状态。(选自《理解与解脱》80面)
6.幸福是主观的感受,与财富不成正比
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的评价,尽管有“第三人称”即他人的所谓的外在的客观的评价,但真正的最有权威的评价还是“第一人称”即我自己的评价。因为有的人从外在的方面看,荣华富贵条件都具备了,但他仍可能活得很痛苦,仍充满着忧郁、焦虑甚至绝望。人类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大富大贵”的人选择自杀的道路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有些人占有的物质财富很少,但他仍可能活得很幸福,很潇洒。殊不知,幸福的种类、形式多种多样,幸福并不与物质财富成正比,有的幸福甚至于之没有关系,如读书、思维过程中伴随的幸福感。
可以断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之好坏并不与他占有的物质财富成正比。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存状态时多种因素的函数,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选自《理解与解脱》75面)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就物质生活而言,此属一种极低之生活,人人可得。但孔子、颜子在此物质生活中所寓有之心生活,则自古迄今,无人能及。乃亦永久存在,永使人可期望在此生活中生活。(选自《人心与人生》275面。)
7.幸福就是认清现实状况,不被炽盛的欲望牵着走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般人不能像智者那样认识到“多欲必苦”的道理,总是任自己的欲望迁流变化,极力顺着它们,跟着它们走,绕着它们转,以为欲望满足了就幸福了。殊不知,欲壑难填,欲望不可能绝对被满足,财富不可能充裕到人没有新的欲望生起的地步。因此,幸福就是认清当下的状况,居安思危,不被欲望牵着走,蒙蔽双眼,悔之晚矣。(选自《理解与解脱》79面)
从前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家里极为富有,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还有几个儿子和许多佣人。有一天,他们所住的房子烧着了,火势很大,加上房子极为古旧、年久失修、堂舍高危、柱根摧朽、四壁倾斜,扑灭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了。眼看房子要被大火所吞噬,然而,火宅内,他的几个儿子和仆人仍在乐着嬉戏,对自己的现状及破在眉睫的处境不知不觉,任这种现实迁流变化。(选自《理解与解脱》76面)
8.幸福在于依理而行
一般的人之所以生活在悲惨的生存状态中而不能自拔,根源在于“心之蓬”,即心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污染和蒙蔽。若能依理而行,就能受到纲举目张、一本万利的效果。(选自《人心与人生》315面。)
庖丁解牛。从前有一个庖丁,他用他的刀为梁惠王解牛。解完后,讲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快就将牛分解完,而又使其刀刃完好无损。因为他认识了牛的基本结构和根本之所在,从筋骨间的空隙处下刀,在骨节间的窍穴处行刀,因此游刃有余。(选自《人心与人生》316面。)
9.幸福在于少私欲,多利人
人之本心就像太阳一样,私欲就像乌云一样。本心是幸福宁静的,而正像阳光为乌云所笼罩一样,人心被私欲遮蔽,本心就被不幸,烦恼的感觉覆盖。一当驱散乌云,阳光就会普照大地。一当少私欲,幸福宁静的心态自然就会显露出。(选自《人心与人生》397面。)
参考资料
高新民.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新民-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11-14
高新民-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11-14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2:12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奖励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