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是在高校中的老师。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
政治辅导员; 1953年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
蒋南翔校长); 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
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 。
辅导员介绍
一、高校辅导员发展简史介绍
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
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
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
政治工作被“四人帮”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声誉遭到破坏;1978年,
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因原先文革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辅导员)转岗严重,于是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担任
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不在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1987年,也出台过改进和加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 一直到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帮困工作、
心理辅导、
职业辅导等工作也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00年、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04年16号文件,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包括帮困、心理、就业、
生涯规划、
人际关系等),并从很多方面为辅导员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
十六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
理论课和
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在上海地区辅导员职责包含了班主任的职责。
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
由此可见,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78年以来)以外,当前辅导员工作队伍定位有几个新的地方:
1、 专职辅导员队伍也属于教师队伍。
2、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形象称为党的“近卫军”,这支队伍有待在
核心业务上对自身进行更好的具体定位。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微观角色定位)
经过初步研究,某高校校凝练辅导员核心业务,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辅导员在辅导方面的专业技能,将辅导员业务定位为三大块(思政教育、
班级管理、咨询服务):
1、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根据十六号文件归纳如下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人民服务、
集体主义、
民族精神)——班级和园区
自我管理、自我
服务过程中的引导
·时事政治教育——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会 ,形势与政策课
2、 班级管理(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外需要辅导员把握的事务
·
队伍管理(党、团、班)——建议采取民主化管理,作好授权工作(主要由学生自我管理,避免沦为大班长),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和设计激励上。
·
信息管理——学生各类个人信息汇总,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诚信信息、生涯规划信息
·日常规范管理——主要靠寝室规范和班级规章来协调
·
事务管理——签字管理、学生权益保护、
意外事故处理、
贫困生、奖学金管理
3、 辅导咨询(服务)——与导师、校医院、心理、职业指导中心合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乏统一
标准体系情况下,主动沟通,从一年级就建立一定的职责体系,必要时交给他们处理。
·
生活辅导——保健、贫困生生活、心理、班级社团指导等
政策支持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16号文件,教育部下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又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
工作职责、聘任、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随后教育部又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2013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提出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通知,调整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
工作职能设置、考评考核指标等,努力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水平。
这一系列的文件和法规,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各高校按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老师和学生的比例迅速扩大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二是针对新招聘和原有的辅导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为了建设并稳定一支数量庞大的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各高校纷纷提出各自的方式。
复旦大学1998年成立青年研究中心,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
科学研究,提出“创新型辅导员”的培养理念,该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条例》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2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在鼓励科研之外,从教育部到高校,组织各种
理论培训则成为培养辅导员的常规做法,在激发辅导员本身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显然比培训这种单向式培养模式更具效果,因为这直接和辅导员
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方面,
河北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