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屋是一种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是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主要适用于气候
湿热地区。
特征
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
多层楼房,只是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用于放置家具和其他物品。
优点
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不会被雨水淹没,同时还可以防野兽。
高脚屋的好处除了悬空屋底的空间可以饲养
家畜,还可以阻隔动物的骚扰,尤其是山区环境常有
爬虫类的出没,如果房子盖在地平面上,会担心动物入侵,房子架高之后,不但爬虫类无法进入,就连其他动物也不容易闯入,居住者自然高枕无忧。
来历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
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
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
毒蛇、
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
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
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高脚屋。
应用领域
干栏式房屋流行东南亚 在缅甸、
泰国、老挝、
越南等国,干栏式的民居十分普遍。“干栏式”实际是建筑学上的名称,俗称“高脚屋”。
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潮湿、雨量充足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
多层楼房,只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
竹子盖建,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上层屋子由数根竹桩或木桩高高托起,桩高不一,低的1米,高的数米。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桩柱,用于饲养牲口、
家禽,放置农具和其他物品。
这类建筑之所以可能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长期流行,最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地的
地理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
不发达地区。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
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
南沙高脚屋
变迁概述
说到南沙,就不能不提“高脚屋”。有名的《
南沙卫士之歌》的第一句便是——“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这里说的“高脚屋”,指的就是南沙人在茫茫大海的
礁盘上搭建的屋子。
在大陆,只要备好砖头、水泥、钢筋、木头,就可以盖房子。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脚屋”,绝不是听起来的那么浪漫和轻松。汪洋大海上,官兵们无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随着高温、高湿、飓风、狂涛,一座座“高脚屋”在人民海军进驻的各个礁盘上坚强地矗立起来。南沙的“高脚屋”已经从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了第三代。20年来,南沙守礁官兵见证了南沙三代高脚屋的变迁,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脚屋,已经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脚屋,也只剩下几个生锈的铁架子,偶然还有海鸟过来歇息;官兵们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脚屋。高脚屋的变迁,也是南沙2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一代简易高脚屋,没有抗风能力,只要海风一刮,涌浪掀起,高脚屋如同漂浮在海上的摇篮,左右不停地摇晃;1988年底诞生的面积只有30平方米
铁皮屋是第二代高脚屋,1990年,守礁官兵住上了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礁堡,也就是俗称的第三代高脚屋。经过不断改造和建设,不仅
建筑面积比过去扩大了很多,生活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海水淡化、
雨水收集、
食品冷藏、
卫星电话、数字电视、
网上大学……一现代化装备纷纷登上第三代高脚屋。 高脚屋变迁的背后,和祖国的强大息息相关。第三代高脚屋,礁上既有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发电装置、现代化通讯设备,又有能保证数月饮用的淡水储蓄池;还有平整而牢固的多功能平台,各种设施可以说是一应俱全。而在不远的将来,还有望出现最新的第四代高脚屋。
三种类型
三种类型不是三代类型。
高脚屋分为日常驻守型、随机驻守型和巡守型(即非驻守型如
安达礁初期形态),
仙宾礁曾有的高脚屋属何种类型,尚无资料说明。
安塘滩里
鲎藤礁和
安塘礁应该是早有高脚屋,不知驻守类型,2011年媒体报道的建设似乎是提高建筑物质量。
南沙第一代高脚屋是小竹棚,第二代高脚屋是铁棚子,第三代高脚屋是
钢筋混凝土,是真正的
礁堡。
第一代高脚屋
第一代高脚屋1988年,人民解放军进驻
南沙群岛,官兵们居住的海上营房——第一代高脚屋,面积只有10平方米,它以
钢钎为依托,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高脚屋中没有电灯电话,
海上补给能力有限,官兵们很少能吃到新鲜蔬菜、食品,条件非常艰苦,官兵们形象地称之为“海上
猫耳洞”。
第二代高脚屋
1989年初,守礁官兵住上了30平方米的第二代铁皮高脚屋,这种高脚屋以
钢桩作柱,铁皮当墙,海上营房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同时它还可以防风防雨抗浪,可是一旦遇上酷暑季节,铁皮屋不但不隔热还吸收太阳热量,屋内酷热难耐,像火炉一样。
第三代高脚屋
第三代高脚屋1989年7月至1990年7月,第三代高脚屋,名称由“高脚屋”换为“
礁堡”。这种在汪洋大海中构筑的第三代永固式礁堡,集海水收集、食品冷藏、
卫星通信、数字电视、网上大学、室内空调、文体
活动室等现代化设施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驻礁官兵的
文化生活,岛上室内大棚保障驻礁官兵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供应,提高了守礁部队生存、防护和
作战能力。三代高脚屋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海上堡垒”。
与灯塔的关系
南沙西南部的高脚屋和高脚屋灯塔的区别也就是在顶部有没有这个小小的
航标灯,高脚屋已经存在一段时间,而航标灯是新安装上去的,1994年在高脚屋上加装了航标灯就把高脚屋改称了灯塔,那么可以认为越南在南沙西南部建的13座高脚屋也可称作灯塔或高脚屋灯塔。
建造过程
高脚屋是在船厂完成
框架结构,然后用
趸船运到礁处吊装完成。高脚屋(或灯塔)是灯塔去掉上部高塔,换上小航标灯形成的。以此类推越南在南沙西南部的
礁滩上修建的高脚屋(或灯塔)也都采用这种的方法,这方法有很强的突然性,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修建任务,而且有较强的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