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也称包豪斯学派。
包豪斯学派(the Bauhaus School)首先兴起于魏玛(Weimar),然后扩展到了德绍,于1919至1933年期间对当时的建筑和美学观念及实践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该学派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该学派的教授们(沃尔特·格罗皮斯、汉斯·梅尔、拉斯罗·摩利那基和韦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装潢的一系列建筑代表了“现代运动”的兴起,同时也为20世纪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
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and Dessau
入选时间:1996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v)(vi)
地理位置:N50 58 29.2 E11 19 46.2(魏玛建筑艺术研究院主楼)
N50 58 29.0 E11 19 45.7(建筑艺术研究院中的范·德·维尔德大楼)
N50 58 24.3 E11 20 20.9(The “Haus am Horn”)
N51 50 18.4 E12 13 38.2(包豪斯大楼)
N51 50 36.1 E12 13 17.5(The Masters’ Houses)
遗产编号:729bis
遗产描述
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位于德国图林根州和萨克森一安哈尔特州。包豪斯学校1919年5月创建于德国图林根州魏玛市,全称为国立魏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该校在一批杰出艺术家的主持下,继承和发扬
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建筑设计、工艺美术以及艺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革命性的探索和创造。他们所倡导的“现代运动”,对20世纪建筑设计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v)(vi),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包豪斯学派(the Bauhaus School)首先兴起于魏玛(Weimar),然后扩展到了德绍(Dessau),于1919至1933年期间对当时的建筑和美学观念及实践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由该学派的教授们(沃尔特·格罗皮斯、汉斯·梅尔、拉斯罗·摩利那基和韦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装潢的一系列建筑代表了“现代运动”的兴起,同时也为20世纪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遗产介绍
魏玛的包豪斯及其遗址始建于1919年,是包豪斯的第一个居住点,当时它与
皇家艺术学院同在一起。1996年,由亨利设计的早期风格的德绍的包豪斯及其遗址(现在是魏玛-包豪斯大学的所在地)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1919年4月,建筑师沃尔特在萨克森(德国东南部地区)-魏玛-爱森纳赫自由州的临时共和政府的支持下,在魏玛设计建造德绍的包豪斯政府大楼,他以当时已存在的两个学院--艺术学院和工艺美院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规划。但由于政治原因,包豪斯于1925年被迫迁离魏玛,之后在德绍进行了后续工作。1925年至1926年,根据沃尔特的设计,著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绍建立起来。整个大楼全部是用玻璃、钢筋和混凝土建造而成,一切与建造者的初衷完全吻合,每一个物体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楼里同时兼有画室、工作场所、技校和舞台,这使包豪斯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风格。
包豪斯历史
作为一所造型设计院校,包豪斯 (Bauhaus) 的存在使 20 世纪整个世界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的理念与作品发生了重大变革。如今,魏玛 (Weimar)、德绍 (Dessau) 和贝尔瑙 (Bernau) 的包豪斯建筑以及众多博物馆和展览,可使游客领略这种影响至今的现代主义奠基石的魅力。
70 年前,德绍的格罗佩斯大楼 (Gropiusgebäude) 举行了落成典礼,70 年后,即 1996 年 12 月的同一天,德绍和魏玛的包豪斯建筑群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沃尔特·格罗佩斯 (Walter Gropius)、汉内斯·迈耶 (Hannes Meyer) 以及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等教授的建筑作品开创了包豪斯风格建筑的先河,并对 20 世纪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7 年 7 月,世界遗产建筑扩增了位于柏林 (Berlin) 附近的贝尔瑙 (Bernau) 的德国工会联合会 (ADGB) 的联邦学校校舍以及德绍-罗斯劳 (Dessau-Roßlau) 的五座外廊式公寓房屋。
1919 年,魏玛 (Weimar) 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Bauhaus) 首次开始教学。随着包豪斯大学以及绍尔兄妹大街 (Geschwister-Scholl-Straße) 上应用艺术学院主体建筑的崛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周边涌现出许多具有参观价值的建筑。在德绍,“造型设计学院”曾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那个时代的先驱。沃尔特·格罗佩斯专门为其设计了校舍,该校舍于 1926 年落成。从德绍包豪斯开始,现代主义在建筑和设计方面的思潮所向披靡,典型建筑包括“教员宿舍”(Meisterhäuser) 或德绍-特尔滕 (Dessau-Törten) 住宅区及其具有社会性住宅建筑典型代表意义的外廊式公寓房屋。
在汉斯·威特沃 (Hans Wittwer) 和汉内斯·迈耶 (Hannes Meyer)(1928 至 1930 年任德绍包豪斯设计院院长一职)的共同努力下,德国工会联合会 (ADGB) 联邦学校校舍在贝尔瑙 (Bernau) 建成。时至今日,它仍是与自然景观自由融合的结构化建筑范例。此外,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德绍包豪斯食堂还可以与前人一样坐在由马塞尔·布劳耶 (Marcel Breuer) 设计的凳子上用餐,充满激情地进行有关现代主义的哲学探讨。
包豪斯的开拓与创新
这之前的欧洲,建筑结构与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格罗皮乌斯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
与传统学校不同,在格罗皮乌斯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但要学习设计、造型、材料,还要学习绘图、构图、制作,于是,国立建筑工艺学校拥有着一系列的生产车间:木工车间、砖石车间、钢材车间、陶瓷车间等等,学校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称谓,师生彼此称之为“师傅”和“徒弟”。格罗皮乌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周围的一切:颜色、形状、大小、纹理、质量;他教导学生如何既能符合实用的标准,又能独特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他还告诉学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状和轮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格罗皮乌斯的教学为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带来了以几何线条为基本造型的全新设计风格。
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工厂不再有任何装饰,厂房为四方形,平平的房顶、楼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属板搭构,外镶大块的玻璃,简洁而敞亮,完全适于生产的需要。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椅子没有任何装潢雕饰,四方的坐椅靠背仅由几条曲线状的木条或钢条支撑,它在生产流水线上一天就能产出上百把。至此,小到水壶、台灯大到楼房,格罗皮乌斯让他的学生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赢得设计样式和风格的现代感。
1932年,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举办了首届展览会,设计展品从汽车到台灯,从烟灰缸到办公楼,展览会最热情的观众是遍布欧洲的各大厂商,实业家们已经预感到了这种仅以材料本身的质感为装饰、强调直截了当的使用功能的设计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一旦这样的设计被实施生产,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却会百倍地提高。格罗皮乌斯的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从此名扬欧洲,它被那些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人称之为“包豪斯”。
包豪斯的开拓与创新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敌视,1925年被迫迁往德国东部的德绍。4月1日,包豪斯在德绍正式开学。从这时起,包豪斯开设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格罗皮乌斯还在学校里专门创办了建筑系,并由他亲自领导,建立起教学—研究—生产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格罗皮乌斯在此期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包括教室、礼堂、饭堂、车间等,具有多种实实在在的使用功能,楼内的一间间房屋面向走廊,走廊面向阳光用玻璃环绕。格罗皮乌斯让包豪斯的校舍呈现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特别是,对于建筑的外层面,不用墙体而用玻璃,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今天,在世界许多城市依旧可见许多格罗皮乌斯“里程碑”式样的楼宇,它们矗立在人们生活的视野中,证明着一种富有预见的思想和行动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