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肠
菊科鳢肠属植物
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 L.)是菊科,鳢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可达60厘米,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两面被密硬糙毛。头状花序,有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围的雌花,舌状,舌片短,花冠管状,白色,花柱分枝钝,花托凸,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6-9月开花。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
头状花序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产地生境
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生于河边,田边或路旁。喜湿润气候,耐阴湿。以潮湿、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坟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春季4月按行距30厘米,开条沟、深2-3厘米,将种子均匀播入,薄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浇水。约经15天左右出苗。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苗高3-5厘米间苗,按株距8-10厘米定苗。应注意松土除草,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施稀人粪尿。5-6月再施1次人畜粪肥,生长旺盛期增施过磷酸钙。
主要价值
饲用:鳢肠茎叶柔嫩,各类家畜喜食,中国民间常用作猪饲料
食用:①夏季采集嫩株,洗净后略烫,去除黑色液汁,捞出用水冲洗,控干水分,切段,与肉类炒食。②洗净烫过的菜可做汤食用。③大米煮粥,快熟时放入洗净的鳢肠菜煮至熟,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药用:
全草入药,有凉血、止血、消肿及强壮之功效。外用治湿症和创伤出血等。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中药名:墨旱莲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泥土,去除杂质,阴干或晒干。鲜用或随采随用。
【主要成分】全草含皂苷1.32%,烟碱约0.08%,鞣质,维生素A,鳢肠素(Ecliptine),多种噻吩化合物如α-三联噻吩基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及其乙酸酯,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en-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羟丁炔-1-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4-氯-3-羟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乙酸(丁烯-3-炔-1-基)二联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nyl-5'-methylacetate〕等。
【药理作用】抑菌,保肝,抗诱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止血。
【性味功能】甘、酸,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内服:煎汤,9-30克;或熬膏;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绒塞鼻;或研末敷。脾肾虚寒者慎服。
物种危害
鳢肠是夏大豆田中的恶性杂草。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轮作豆田的鳢肠发生量明显少于连作豆田。玉米→麦类→大豆轮作田,鳢肠发生密度为23.4株/平方米,比连作田49.3株/平方米少52.5%。
化学药剂防除:通过实践,于大豆3叶期前,鳍肠3-4叶,每亩用12.5%盖草能乳油30-75毫升(或35%稳杀得50-100毫升)加48%苯达松100-150毫升,混合喷雾,防效可达91-93.1%,并可兼除其他杂草。5-6叶期后抗药力明显提高。但应注意稳杀得加苯达松的配方,在中午高温条件下喷药,对大豆叶片有轻度药害。每亩用25%虎威40毫升加10%禾草克35毫升在鳄肠3叶期作茎叶处理,防效达95%,并可兼除其他杂草,杀草效采良好。
参考资料
鳢肠.中国自然标本馆.
鳢肠.中国植物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