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是指
硬骨鱼纲的一目,因游动似蝶飞而得名。又因本目
鱼类两眼同位头一侧,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又名
比目鱼。鲽形目物种体甚侧扁,
成鱼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或右侧。口、牙、偶鳍等也时有不对称情况。肛门通常不在腹部正中线上。各鳍一般无鳍棘。背鳍、臀鳍基底长,鳍条多。腹鳍胸位或喉位,一般鳍条不多亍6枚。体两侧被栉鳞或圆鳞,或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无眼侧通常白色。成鱼一般无鳔。全球共有14科134属678种,我国有9科55属149种。其中有许多是重要经济鱼类和养殖种类。
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鳃4,假鳃发达;鳃耙发达、退化或无鳃耙;鳃盖条6-8;鳃盖膜互连,游离,峡部多呈凹刻状。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鳍条数目多,与尾鳍相连或不相连;腹鳍胸位或喉位,鳍条通常不多于6。
从幼鱼到成鱼有
变态现象,仔鱼体两侧各具1眼,左右对称,变态后1眼移至另侧,变为不对称,无眼侧通常无色。
分布范围
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深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有少数种类,在中国如华鲆、江鲽、窄体舌鳎、
褐斑三线舌鳎等可进入江河淡水区生活。
下级分类
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
分为三个亚目:〔亚目( Psettodoidei)背鳍和腹鳍均具鳍棘;鲽亚目( Pleurontoidei)无鳍棘,前鳃盖骨游离,其中鲆科( Bothidae)眼位于左侧,鲽科( Pleuronectidae)眼位于右侧;鳎亚目( Soleoidei)前鳃盖骨不游离,其中鳎科( Soleidae)眼位于右侧,舌鳎科( Cynoglossidae)眼位于左鳒亚目 Psettodoidei侧。中国本目鱼类资源丰富。
鳒亚目,眼同位于头左或右侧的尾数约相等,兼有鲆、鲽的特征。体长椭圆形;奇鳍分离,背鳍始于项背且与臀鳍前端有鳍棘;鳃盖膜分离。鳃峡窄而无深凹刻。
身体极为扁平,呈椭圆形。最大特征为双眼位于身体同一侧,或左或右。口大,端位,下颌较突出,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均有牙齿。鳃盖膜分离,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鳞片为细小的栉鳞。背鳍与臀鳍的基底均具低鳞鞘。两侧侧线明显。背鳍起于头部的後方,背鳍与臀鳍前方都有硬棘,两鳍的後缘离尾鳍甚远,两侧腹鳍约略对称,有一枚硬棘与五个软条,两侧胸鳍亦对称。尾鳍後缘略呈菱形。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西起南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为沿岸底栖砂泥底鱼类,栖息深度在一至一百公尺左右。产漂浮性卵,孵化後小鱼的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眼睛位在头部之两侧,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後才下沈至砂泥地上活动。属肉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全世界1属3种,斑尾鳒Psettodes belcheri、小鳞鳒Psettodes bennettii、
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我国产大口鰜,东海南部到南海可见。
鲽亚目 Pleuronectoidei
鲽亚目,背鳍至少前达眼上方,奇鳍分离且无鳍棘,鳃峡有一深凹;常有翼蝶骨、后匙骨、肋骨或肌刺骨。我国产5科36属94种。
体长椭圆形,极纵扁;双眼同位于体左侧或右侧。口于吻端;下颌稍突出;上下颌齿小而尖锐;腭骨无齿。鳃盖膜分离;前鳃盖骨后缘多少游离,无皮膜或鳞片。背鳍起点于眼之上方;背鳍与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腹鳍基底短,具1硬棘5软条;眼侧
胸鳍短于盲侧,内侧鳍条分枝,盲侧鳍条均不分枝。
肛门偏于眼侧。全世界5属6种,我国产3属3种。底栖砂泥底鱼类,栖息深度在18~73米左右,有些种类常被发现于河口外围。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眼睛位在体之两侧,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后才下沈至砂地上活动。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如不仔细寻找,常会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利用
背鳍和
臀鳍缓缓地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和甲壳类等。
全世界有16属约90种。我国产4属17种。身体呈卵圆形,极为平扁。双眼均位于身体的左侧方,有些则位于右侧方。口开于吻部,下颌较突出,牙齿发达。鳃盖膜相连,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各鳍均无硬棘,背鳍开始于眼睛的上方,背鳍与臀鳍皆不高,长至尾柄前方,均不与尾鳍相连。基底短,两侧位置不一定对称,但眼侧的腹鳍一定不超过盲侧的第一
鳍条。肛门偏于盲侧。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棚区,喜好沙泥底质的环境。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身体左右对称,且先行漂浮性生活,成长后才至砂地上活动。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地游走,若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和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
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偶有反常个体),右眼神经位于背方。
偶鳍无分支鳍条。有肋骨与上肋骨;无椎体上骨、椎上骨、椎下骨及肌刺骨。口通常前位,无铺上颌骨。卵有1个油球。全世界有20属115种,是鲽亚目中最大一科。我国产13属41种。分布很广,为浅海地区重要的鱼类资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种类肉质较软,易腐烂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价值不高。
全世界有5属11种。本科我国不产,但一些种类我们餐桌上常见美食。
瘤棘鲆Psetta maxima又称大菱鲆,俗称“多宝鱼”,学名在国内常被错误地写为“Scophthalmus maxima”。体侧扁,近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鱼体裸露无鳞,只有眼侧被以骨质突起。眼间隔平而宽。背鳍鳍条57~71枚,臀鳍鳍条43~52枚。原产于北
大西洋欧洲沿岸,从
斯堪的纳维亚到
地中海一带,并延伸到
黑海水域,是该海区重要经济鱼类。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人工饲养,现为常见水产鱼类。
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少数种类偶有反常个体),左眼神经位于背方。腭骨无牙。前鳃盖骨边缘游离(木叶鲽属除外)。背鳍起点在头的前部,至少在眼的上方,鳍条均分节。有一后匙骨;有肋骨及上肋骨;无椎体上骨、椎上骨、椎下骨及肌刺骨;尾舌骨尖钩形或钝钩形。全世界有39属约93种。可分为鲽亚科Pleuronectinae和瓦鲽亚科Poecilopsettinae。我国产13属19种。近海主要有
高眼鲽、星鲽、
长鲽、
木叶鲽、
黄盖鲽、油鲽、
石鲽等。
背鳍始于吻部盲侧鼻孔的下方;腹鳍条5,不分枝;腹椎骨有横突及肾脉突,末端支负着肋骨;喙骨宽;嗅小板平行,无中轴;右侧线痕状无无。包括斜颌鲽属Plagiopsetta、冠鲽属Samaris和沙鲽属Samariscus,共3属20种。我国产3属7种。有时也作为鲽科的一个亚科,即冠鲽亚科Samarinae。
鳎亚目 Soleoidei
鳎亚目,无鳍棘,奇鳍互连或分离,背鳍始于吻部,胸鳍弱或无,腹鳍2~6,侧线0~3条,前鳃盖骨后缘隐皮内,鳃耙微小或无,无翼蝶骨、后匙骨、肋骨、肌刺骨及犁骨牙等,第一间髓棘到头部成变形间髓棘,第一间脉棘长连第一脉棘。我国产2科15属61种。一些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身体呈鞋底状或舌状,眼位于头右侧,前鳃盖后缘不游离。全世界有20属89种。多分布于热带。我国产11属19种,主要分布在南海,带纹条鳎分布可达黄
渤海。本科鱼类可分为3亚科:鳎亚科Soleidae奇鳍不连;口前位;胸鳍有或无;腹鳍近似对称,不连臀鳍;连鳍鳎亚科Synapturinae奇鳍互连;胸鳍无或不对称;腹鳍不连臀鳍;口小近前位;无臂鳎亚科Cynoglossinae奇鳍不连;无胸鳍;右腹鳍连臀鳍;吻钩达口下方。有人认为在豹鳎的背、臀鳍基小孔内的鳍腺所分泌的液体,有强驱鲨作用。
眼均在左侧,吻部钩状下弯,口下位,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背、臀、尾鳍相连,大多数种类的鳞片为小栉鳞,少数被为圆鳞。卵有小油球50~100个。全世界有3属11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种可生活于淡水流域。我国产3属35种。本科可分为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和无线鳎亚科Symphurinae。
相关报道
科技日报北京时间2010年18月12日电 记者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与
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启动的
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图谱绘制研究项目已全部完成。
据介绍,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鱼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使
半滑舌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测定了全基因组序列的鲽形目鱼类。这个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农业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支持。2009年12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
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启动研究项目。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依托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序列拼接组装和分析软件,成功进行了半滑舌鳎鱼
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组装和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于7月31日在北京宣布成功完成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并绘制全基因组序列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