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菌
口蘑科鸡枞菌属真菌
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属伞菌目口蘑科鸡枞菌属,是与白蚁共生的真菌,别名鸡枞、鸡肉菇、蚁棕等,又称为“菌中之王”。鸡枞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浓密、洁白,匍匐型。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长老后辐射状开裂似伞形。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老层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担孢子椭圆形,一端稍渐尖、透明、光滑。
真菌学史
命名由来
鸡枞的得名,主要和其形态、味道有关。如《黔书》中描述,鸡枞长大后像一个伞盖,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伞盖会展开得像鸡的羽毛一样,因此得名“鸡枞”;又因为它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又被称为“㙡”。《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谓鸡枞,皆言其味似之也”。后来为了表示所属植物类别,便在名称后加上“菌”字写成了“鸡㙡菌” ,即“鸡枞菌”。在云南,人们用该菌来制做“鸡枞汤”,烹饪出来的“鸡枞”口感很好,汤味美如鸡,故云南人称其为“鸡枞”。又有说,因其切片肉质酷似鸡白肉,质细丝白,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清香,故得名“鸡枞”。
分类史
分类学专家建议将鸡枞菌分为2个属:鸡枞菌属 Termitomyces 和华鸡枞属 Sinotermitomyces,并把鸡枞菌属又分为2个亚属:真鸡枞菌亚属和早熟鸡枞菌亚属,真鸡枞菌亚属分为6个亚组和1类:条痕组、乳头组、钝顶组、粗柄组、盾形组、绵毛组和靛青色鸡枞类。
形态特征
鸡枞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完全绽放之后形似雨伞。
菌丝体
菌丝浓密,粗壮,洁白,匍匐型。
子实体
鸡枞菌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并逐渐伸展,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长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长老后带黄色,弯生或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cm。菌盖和菌柄上部是主要的食用、药用部分。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鸡枞菌属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马达加斯加南亚东亚及南太平洋岛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鸡枞菌在亚洲的分布东从台湾延至日本的石垣岛,南从海南以南至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从大巴山越横断山脉至贡山西部,直至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国分布
鸡枞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均有分布。
云南是世界鸡枞的主要分布中心区域之一。据科学家们的数据表示,云南鸡枞占世界已知种类的19%,且产量较大,是云南省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云南的鸡枞产区主要分布在滇西的大理、楚雄的武定县等地;还有云南滇中地区的玉溪、红河;昆明市主要分布在东川、寻甸、禄劝的部分地区。
生长环境
鸡枞菌在热带、亚热带的地下蚁巢内生长发育,鸡枞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为12~24℃,而且有恒定的需温要求。蚁巢内的温度一般稳定在19~25℃,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为15℃,最适温度为10~20℃,低于8℃或高于30℃,菌丝生长基本停止甚至死亡。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5~28℃,昼夜温差以5℃左右最合适,低于10℃或高于35℃子实体停止生长和出菇。子实体生长阶段的湿度为85%,子实体开伞需要超过95%的空气相对湿度,其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鸡枞菌菌丝最适pH为4.0~5.0。
生长习性
在自然界,鸡枞菌和白蚁共生,白蚁构筑蚁巢的同时培养了鸡枞菌菌丝体,鸡枞菌的菌丝体在白蚁巢中大量生长,分解有机物形成菌丝体生物量,为白蚁提供高蛋白食物。同时,白蚁通过控制巢体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为鸡枞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具体来说,白蚁巢中的有机物为鸡枞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包括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等。白蚁通过取水和运输,保持巢体的高含水量,为鸡枞菌的生长创造了恒温、恒湿的环境,白蚁巢中的高二氧化碳浓度和黑暗条件也有利于鸡枞菌菌丝体的生长。因此,鸡枞菌与白蚁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两者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其主要在夏季和秋季生长,当雨水充沛的时候,鸡枞菌的生长最为旺盛。
栽培繁殖
繁殖
鸡枞菌属担子菌纲,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阶段产生担孢子,且为异宗配合菌类。其生活史中除有性过程外,还有3个无性循环,一:分生孢子萌发成初生菌丝,经过细胞质融合,形成次生菌丝,又产生分生孢子;二:双核的次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三:孢子萌发形成次生菌丝,进而扭结产生子实体。
栽培
2018年开始,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鸡枞菌人工培育方面的研究,不断掌握人工养殖白蚁等相关技术。
2019年6月,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在实验室大型塑料桶、塑料盒中开展了养殖白蚁巢培育鸡枞菌出菇的技术研究,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黑翅土白蚁配对成功率95%以上,出巢率58.1%。
2024年5月9日,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室内培育的人工白蚁巢首次产出鸡枞菌。同年7月,在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四川首批人工培育的鸡枞菌在实验室里破土而出。
近种区别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记载,鸡枞菌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
鸡枞菌具有健脾和胃,疗痔的功效,主治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精神疲乏、痔疮。
食用价值
鸡枞菌是野生食用菌珍品之一,富含高蛋白质(含20多种氨基酸,9种人体必需)、Ca、P、Fe等矿物质、麦角固醇、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可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抵抗力、缓解疲劳、补充大脑的营养、增强记忆力等,食用方式多样且滋味鲜美。
经济价值
市场上对鸡枞菌的需求较大,且价格较高,如云南年产量超2000吨,但仍供不应求,每年创收约2.5亿元。
真菌文化
两千多年前《庄子》一书中的“朝菌不知晦朔”,有云南食用鸡枞的记载。明代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鸡枞出云南,生沙地间之覃也”。清代时期,曹树翘在《滇南杂志》中描述鸡枞菌:“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此外,还有《广菌谱》《鸡枞》《旅滇闻见录》等文学作品描写过鸡枞菌。
参考资料
[每日农经]6小时采一次的鸡枞菌(20141017) .央视网.2014\u5e7410\u670820\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21:32
目录
概述
真菌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