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岭
海南岛中南部的景区
鹦哥岭,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东经109°11′27″~109°34′06″,北纬18°49′30″~19°08′41″,地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5市县,总面积50464hm2,南北宽约33km,东西长约39km,区内最低海拔170m,最高海拔1812m。
简介
鹦哥岭于2004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56号文)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南北宽约33km,东西长约39km,跨白沙县、五指山市、乐东县琼中县等4市县,即:东经109°11′29″—109°34′15″,北纬 18°49′13″—19°08′37″,总面积50464公顷。地势中高周低,海拔范围为200—1812m。 保护区周边有6个乡镇19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8337人,其中黎族有16443人,占总人口的89.7%,其余的是苗族,有1894人。世代以农耕为主,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鹦哥岭地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鹦哥岭保护区的任务是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
资源保护
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
(1)是我国一处非常重要的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 从保护类型来看,在我国仅有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相似。但是由于地域隔离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海南鹦哥岭又有别于云南的西双版纳,主要表现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海拔高、垂直带谱完整、生态类型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
(2)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 考察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坝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进行过采伐、破坏,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我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生物物种宝库
(3)鹦哥岭是我国生物物种宝库,已有大量新发现。 据调查,鹦哥岭有维管束植物2209种以上,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Ⅱ级17种,海南特有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36种,有31种列入CITES公约,51种列入中国濒危
动物红皮书,有15种动物为海南岛特有种(占海南岛的65.2%),有64种是海南岛的特有亚种(占海南岛的68.8%),昆虫有15目99科456种。专家所记录到的动植物种数量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首次发现伯乐树等种海南新记录,鹦哥岭树蛙等十多种新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蕨类专家非常乐观地估计鹦哥岭地区的蕨类物种数绝不少于200种,在鹦哥岭很可能还存在着大量未认识的物种。 鹦哥岭的动植物资源不乏原始类群或物种代表。在调查中,不断增加新的物种记录、海南新记录,这些原始类群的存在和新增记录等都充分显示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是极其丰富的。根据吴世捷博士对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鹦哥岭森林具有比海南其它林区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说明其森林原生性较强。
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4)有中国整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据调查研究,专家发现鹦哥岭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河流发源地
(5)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 鹦哥岭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具有海南岛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海南年降雨量较大地区。保护区内河溪众多,汇聚一处,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鹦哥岭是海南岛第一、第二大河流——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空示岭,鹦哥岭同样是其发源地之一,全长231.6km,集水面积5150.4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390亿立方米。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2.88万公顷。南渡江被视为海南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鹦哥岭,主流南开河,向东流经白沙屯昌等5市县。全长156.6km,集水面积7176.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95亿立方米。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3.63万公顷。每年向松涛水库提供占其入库总量约70%的水源,再往东流至海口港入海。鹦哥岭地区森林就这样孕育了海南岛两大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数百万海南人民。因此,保护好鹦哥岭的森林植被,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增加这两条河流的水量,改善其水质,对松涛水库水源涵养以及两江流域沿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
(6)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 鹦哥岭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呈东北-西南走向,鹦哥岭山体为黎母岭山脉的主体,主峰海拔1812m,是海南第二高峰,与第一高峰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对海南气候的影响极大,每年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强台风雨,遭遇黎母岭山脉的第二次阻挡、抬升作用后,为本岛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使得东南坡雨水丰富,西北坡的降水量减少,导致降水量在本岛的分布不均,是本岛东西部降水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每年的东北、西北寒流侵入岛内,受黎母岭山脉等阻挡作用后,沿本岛东西两个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对海南岛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灾害性影响。鹦哥岭地区森林与鹦哥岭的地形地貌一到影响海南全岛气候,一旦鹦哥岭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使得本岛西南部北、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堪忧。
中心枢纽
(7)鹦哥岭保护区是海南岛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鹦哥岭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其东面为五指山保护区,东南面为吊罗山保护区,西南面为尖峰岭、佳西、猴猕岭三大保护区,西面为霸王岭保护区,北面为黎母山保护区。鹦哥岭保护区在其中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使海南的单体面积小,岛屿破碎化的保护区得到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实,因此,它是海南岛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枢纽。
大事记
(1)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划南开林区、鹦哥岭、斧头岭为重点保护林区,总面积为28万亩,划为国有水源林进行全封保护,建立了南开、青松、元门3个林业站,加强森林保护工作。
(2)1992年海南省林业局保护站计划筹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门派调查组进入到南开乡进行资源调查,并编制拟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报告书上报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因多种原因未获批准。
(3)1997-1998海南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将白沙县南开乡作为重点调查地区之一。这次南开的调查主要包括高峰村委会、道银村委会等南开乡所属范围。在历时10天的调查中,发现在鹦哥岭地区还存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林,听闻原始林的存在(但是调查人员没能进入原始林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对丰富。
(4)2002年11月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鹦哥岭地区进行调查,并专门派调查分队进入了道白岭、道银村等区域,第一次确定了有成片原始林的存在。
(5)2003年3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联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等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众多新闻媒体等共同对该地区进行资源调查。这次调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次科学地记录鹦哥岭地区原始热带雨林;初步把握了鹦哥岭山地以及其中的原始林对海南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初步认识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6)2004年5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和学者联名向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建立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呼吁有关部门采取:1、打破常规尽快建立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筹建和申报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加强该地区热带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7)2004年6月,由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拟建的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等材料进行评审,评审一致同意建立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8)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以琼府办[2004]56号文专门批准成立了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0464公顷,为海南森林类型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9)2005年12月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文(琼编办[2005]161号)成立保护区管理站机构。明确了鹦哥岭省级保护区的管理机构,管理根据级别,人员编制,保护管理经费情况等。
(10)2005年3月至12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申报建立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联合组织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动物所、海南师范学院等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60多人先后三次深入自然保护区,历时6个多月,开展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资源考察,获得了丰富的考察数据、资料。
(11)2006年7月,经海南省林业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鹦哥岭保护区管理机构,并由原尖峰岭林业局副局长周亚东同志任第一任站长。
(12)2006年9月海南省林业局聘请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保护生物学专家陈辈乐博士任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同时鹦哥岭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进入实质性合作,将共同开展资源调查、森林保育、人员培训、社区宣教、分站建设和申报国家级工作等多方面的合作。
(13)2006年12月21日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正式在白沙县牙叉镇办公。
(14)2007年1月,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651957亩天然林纳入了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保证了管护经费。同时为有效保护好鹦哥岭生态公益林,遏制周边社区毁林开垦、盗伐林木等现象,保护区管理站公开招聘周边社区210名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村民为生态公益林的专职管护人员。并对新招的管护人员别在白沙、乐东、五指山等县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专职管护人员的岗前培训,培训完后持证上岗。
(15)2007年4月完成了鹦哥岭与霸王岭边界的确权工作,双方签盖边界红线图。
(16)2007年5月完成与五指山、琼中、白沙、乐东四市县的生态公益林管理权交接。
(17)2007年7月与合作伙伴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社区伙伴(PCD)、贵州农业科学院等共同选取白沙县道银村做为开展社区工作的示范村,为村民修建粪尿分集堆肥旱厕、深圈猪舍各1座,这是鹦哥岭保护区在社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示范标志,也充分表明鹦哥岭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重视和真诚愿望。
(18)2007年11月鹦哥岭率先在全省统一生态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着装。
(19)2008年3-4月,鹦哥岭埋设完成保护区边界界桩140根,界碑10座,宣传牌12座,使鹦哥岭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管理权属更加明确,有效的预防了涉林犯罪活动发生,向周边社区宣传保护区的职责并展示其存在。
(20)2008年5月,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委会道银村村民自发建立第一个禁渔区,并获得成功。目前禁渔区已得到周边社区普遍认可,周边群众已自发新建禁渔区8处。
(21)2008年7月,我保护区与白沙县高峰村委会经共同协商,民主推荐,竞岗等形式组建了鹦哥岭高峰保护协调委员会,并颁布乡规民约。这是海南第一个保护协调委员会,也是鹦哥岭保护区探索周边社区群众参与式参加保护区管理的一次大胆尝试。
(22)2008年8月,鹦哥岭保护区第一个基层管理分站—番阳管理分站落成并投入使用。负责乐东县万冲片区、五指山市毛阳片区、番阳片区、琼中县什运片区362318亩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监管112名生态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这是鹦哥岭保护区靠前管理、人员到基层锻炼学习工作的真实体现,也拉开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序
(23)2008年8月,鹦哥岭保护区GIS数据平台基本建立完成。他不仅完善了保护区功能区划、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植被类型图,而且能够将各类本底数据整合统一,既指导实践工作(荒山造林、森林防火、野外巡护等),又能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4)2008年9月鹦哥岭保护区管理员王明仁在万冲南盆村民家中发现饲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30年未曾记录到的野生圆鼻巨蜥6只,我保护区将其解救并全部放生。
(25)2008年11月鹦哥岭完成与周边19个村委会20000余亩集体土地天然林共管协议的签订工作。
(26)2009年4月鹦哥岭与周边各乡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展“缉枪制暴”活动,共在周边各乡镇收缴火药枪、气枪等520余杆,有力打击偷猎行为的发生,为管护人员和周边群众创造了一个较为平安的生活工作环境。
(27)2009年5月鹦哥岭网站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这是保护区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也是提高自身影响力、知名度、获得社会认可及援助的重要平台。
(28)2009年6月3日鹦哥岭联合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什运中心小学、毛阳中学等单位在琼中县什运便文、五指山市番阳布伦两处开展了海南墨头鱼救护及放流活动,以保障当地其种群的延续,同时展示了鹦哥岭生态环境教育模式和力量、团队。
(29)2009年7月鹦哥岭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有力有效地加强对森林管护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森林管护成效。
(30)2009年9月鹦哥岭自编的“鹦哥岭森林资源管护实践”印刷完成,受到省林业局好评,要求推广,并在以后的半年分别在尖峰岭、霸王岭、黎母山等20余个林区林场保护区做巡回讲座。
(31)2010年3月鹦哥岭自主完成森林二类调查工作,使保护区对土地利用、植被分布、林木蓄积等情况掌握得更加清楚。
(32)2010年9月鹦哥岭保护区在白沙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建设完成鹦哥岭科研监测站、元门管理分站等设施,总建设面积达2000㎡,大大的改善了鹦哥岭保护区办公、生活环境。
(33)2010年9月鹦哥岭道银社区宣教中心建设完成,并于同年11月接待首批香港8人生态考察团。这是鹦哥岭推行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34)2010年11月鹦哥岭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南开林区发现并记录到海南30年未记录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绯胸鹦鹉13只。
(35)2010年11月省人民检察院马勇霞检察长和省林业局关进平局长一起莅临鹦哥岭视察指导工作。
(36)2010年年底至2011年初,鹦哥岭在省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顺利完成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由黄国昌任站长,刘磊任副站长,陈辈乐任特聘副站长。
(37)2011年4月省人民检察院与省林业局确定鹦哥岭保护区鹦哥嘴管理分站为检察系统对外拓展培训基地。
(38)2011年8月海南省林业局在鹦哥岭保护区鹦哥嘴管理分站召开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省林业局关进平局长亲临并作重要讲话。
(39)2011年12月鹦哥岭完成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加强鹦哥岭对人为干扰的管理,特别是加强了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参考资料
鹦哥岭.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23:1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