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岭地区位于
海南省西南部
乐东黎族自治县和
东方市交界(18°20′~18°57′N ,108°41′~109°12′E)。尖峰岭林区面积为472.27平方百米,为
海南岛五大林区之一。
尖峰岭地区位于
乐东县和
东方市交界处(
行政区划上隶属乐东县),地理坐标为18°20′–18°57′N,108°41′–109°12′E,区域面积约为640公顷。
尖峰岭地区为中国
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之一。与全
海南岛总物种数目相比,已知野生
蕨类植物39科79属150种,占30.9%;
裸子植物5科7属13种,占52.0%;
被子植物189科902属2124种,62.0%;
鸟类51科140属217种,占59.6%;
兽类23科47属68种,占84.0%;
两栖类动物7科13属38种,约占86.4%;
爬行类动物13科39属52种,占51.5%;大型真菌目15科34属84种,占49.5%;已鉴定学名的
昆虫有3949种,隶属339科1887属,蝴蝶种类达570种,隶属于11科216属。
尖峰岭地区的
野生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的种类有32种隶属于20科27属,其中属于I级保护的有3种,II级保护的有29种(共划分为2个等级);被列入《
中国珍稀植物》的有43种,隶属于26科39属,其中1级保护的种类有1种,2级保护的12种,3级保护的有30种。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水体呈弱酸性,pH6.81, 这与保护区的各类型土壤均呈弱酸性是一致的。
尖峰岭热带雨林雨季蓄水功能明显,雨季每公顷蓄水11660~18 031立方米。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是海南第一个国家
森林公园,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有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
原始雨林。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乐东
黎族自治县和
东方市交界处,周边村镇聚落多是黎族和
苗族村庄,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
少数民族民俗,是景区旅游发展重要的
文化资源。黎族文化辉煌灿烂、绚丽多姿,是尖峰岭旅游建设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尖峰岭地区年
太阳辐射能量北部125.6千卡/平方厘米·年;东部126.9千卡/平方厘米·年;南部141.17千卡/平方厘米·年;高山119.0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辐射充足。
尖峰岭所处的海南岛作为
震旦纪华南地台的一部分,在
寒武纪、
志留纪遭海侵,以后
海侵和
海退交替进行,至白垩纪地壳运动加剧,第三纪中期广东南部和海南北部又有
火山喷发。至第四纪初
琼州海峡出现,海南形成
大陆岛后,地壳运动慢慢减弱,尖峰岭地质发育完全。
据海拔
气象站资料,尖峰岭地区年均气温24.5℃,≥10℃年积温9000℃,最冷月
平均气温19.4℃,最热月平均气温27.3℃,干湿两季明显。从沿海至林区腹地的最高海拔(尖峰岭顶,1412.5米)约15千米的
水平距离内,
年平均气温从滨海的25℃降低到最高海拔区域的17℃~19℃,年平均
降水量从1300毫米增加至3500毫米,随
海拔高度的变化,
生态水热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垂直变化,以
水热系数2.0作为干旱与湿润的指标来划分,那么海拔68米试验站气象站范围的
干旱期为5个月左右,海拔514米的南中气象站区域则为3个月左右,海拔的天池气象站区域为2个月左右。
尖峰岭的
森林土壤从低到高依次为:
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稀树草原)、褐色
砖红壤(热带半落叶季雨林)、黄红色砖红壤(热带常绿性季雨林)、砖红壤性黄壤(热带山地雨林)及黄壤(山顶苔鲜矮林)。
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海南省西南部,公园北面紧邻海南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与
乐东县尖峰镇相邻。
地理坐标为108°47′~109°02′E,18°38′~18°48′N,公园东西长25.0千米,南北宽17.8千米,总面积 20421.5平方百米,区内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原始
热带雨林。
1956年,尖峰岭建立起海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1976年10月,尖峰岭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林区全面停止采伐
天然林,实施森工转向;2002年被批准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