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岭树蛙(拉丁名:Zhangixalus yinggelingensis)是树蛙科、张树蛙属两栖动物。头部中等;背面凹,吻端圆;鼻孔卵圆形,略近于眼;鼓膜明显,呈圆形;犁骨棱和犁骨齿明显;舌长;舌后端缺刻深。前肢短,粗壮适度;指侧有窄的缘膜,指端有吸盘和边缘沟;有指基下瘤,前拇指椭圆形,掌突不突出。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有关节下瘤;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皮肤较光滑,颞褶明显;无背侧褶;四肢背面光滑。胸腹部及股腹面有扁平疣;前肢腹面和后肢胫部和跗部腹面光滑。整个背面绿色,有少许很小的白点;虹彩银白色,上半为金黄色;体侧白色;腋部和胯部黄色;股前部黄色略显红色,股后和胫部内侧红色。胫部内外两面以白线划界形成背面绿色和腹面浅红或黄色。
动物学史
2003年,在一次鹦哥岭科学考察中,陈辈乐等人首先发现并捕获了鹦哥岭树蛙的标本。在2005年的科考中,考察队在鹦哥岭主峰再次发现鹦哥岭树蛙。2007年,动物学博士陈辈乐等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动物学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标志着鹦哥岭树蛙的独立种身份得到了全世界分类学者的认可。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43.0毫米左右。头部中等,头长小于头宽;背面凹,吻端圆,不突出于下唇;吻长于眼径;吻棱圆,不显,颊面凹入,斜达吻端;鼻孔卵圆形,略近于眼(吻端至鼻孔约3.9毫米,鼻孔至眼前角2.9毫米);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与鼻间距相等;
鼓膜明显,呈圆形,直径为眼径的78%,鼓膜至眼为鼓膜径的7%;犁骨棱和
犁骨齿明显,位于内鼻孔之间与体轴成30°锐角,齿列长与齿列间距约相等;舌长,宽度为长的1/2;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短,粗壮适度,前臂短于手长,不明显扩大,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指长顺序为3、4、2、1,第一指最短小;指侧有窄的缘膜,指端有
吸盘和边缘沟,指间约具1/3蹼,第一、第二指之间具蹼迹,第二和第四指内侧蹼达近端关节下瘤,第四指两侧蹼达远端关节下瘤;有指基下瘤,前拇指椭圆形,掌突不突出。后肢短,胫长为体长的43%,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左右跟部仅相遇,胫长几与股部等长,略长于足长,第四趾长于跗部长,趾长顺序为4、5、3、2、1;趾端与指端同,趾吸盘较小,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趾间具1/2至2/3蹼,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内侧3趾的外侧及第五趾的内侧蹼达吸盘基部,其余者以缘膜达趾端,外侧蹠间有蹼;有关节下瘤;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较光滑,
颞褶明显,从眼后到上臂基部上方;无背
侧褶;肛孔下方和股部后方具颗粒疣;四肢背面光滑,第四指、前臂、肘部、第五趾外侧有弱的皮肤膜或疣棱。胸腹部及股腹面有扁平疣;前肢腹面和后肢胫部和跗部腹面光滑。
整个背面绿色,有少许很小的白点;虹彩银白色,上半为金黄色;体侧白色,无白色线纹将体侧分成背腹两部分,肛孔上方绿色;腋部和胯部黄色,有界限不清的黑点;第四指外侧、前臂、肘部有白线;股前部黄色略显红色,股后和胫部内侧红色。
胫部内外两面以白线划界形成背面绿色和腹面浅红或黄色。第五趾外侧、跗部和跟部有白色线纹。内侧3指和蹼为黄色,外侧2指吸盘浅红色,第四指绿色;内侧4趾红色,所有趾和蹼为红色,吸盘为黄色或黄红色;胸、腹部和四肢腹面黄色。液浸标本的背面灰蓝色有白斑点,鼓膜浅红褐色,虹彩为灰蓝色;沿着第四指外侧、前臂、肘部以及第五趾、跗部和跟部有白线,体侧无清楚的白线;腹面、蹼、隐蔽部位和四肢的非绿色区均变成乳白色。
栖息环境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保存有中国华南最为集中连片面积最大且保护最为完好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所在区域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只有夏冬两季。夏季持续时间为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影响;冬季(约半年)主要受大陆冬季风频繁爆发南侵影响。保护区年均气温20-24℃,7月份平均气温25-28℃;1月份平均气温15-19℃。在相同海拔高度上,年均气温由东北向西南递增。
鹦哥岭树蛙生活于海拔1000-1300m的原始热带雨林山区。3-5月成蛙栖息在森林茂密的一个积水盆地的流溪旁,隐蔽在高30厘米以上的棕阔树和灌木枝叶上,此期雨量充沛,该盆地甚潮湿,当时白天气温20-24℃,夜间14-16℃。
生活习性
鹦哥岭树蛙白天背面暗绿色,夜间变成浅绿色。3月中旬是鹦哥岭树蛙活动的高峰期,此时大量鹦哥岭树蛙围绕在水潭附近的泥洞、杂草内鸣叫抱对。之后种群数量逐月减少,6月中旬已经很难找到鹦哥岭树蛙的个体。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极其狭窄,仅分布于中国海南鹦哥岭主峰、南毛拉岭两地。
繁殖方式
鹦哥岭树蛙繁殖期是在每年3月初至6月,繁殖高峰期在3月。繁殖时,雄性鹦哥岭树蛙会围绕在临时性水潭周围,选择较为松软的泥土趴洞筑巢,或是选择一些隐蔽草根、树根下筑巢,洞穴一般为椭圆形,长约5-6厘米,高约3-4厘米。雄蛙用四肢将巢穴磨蹭光滑,并留出一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洞口。筑完巢后,雄蛙便会隐匿在巢穴中在每天黄昏至第二天清晨这段时间内鸣叫求偶,偶尔也会在白天鸣叫。鹦哥岭树蛙鸣叫声似牛叫,声音洪亮、浑厚、且连续。同一求偶场内雄蛙为集体周期性呜叫,在间歇期间单个雄蛙的鸣叫可激发雄蛙的集体呜叫。在人为干扰或天敌的情况下抑制呜叫,导致整个求偶场内瞬间无声。雄蛙鸣叫求偶时,雌蛙便会从水潭中、草丛或是其他隐蔽的地方出来寻找雄蛙抱对产卵。待雌蛙进入雄蛙建造好的巢穴内,雄蛙便会从背后抱住雌蛙,用前肢紧扣雌蛙腋下,随后便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后,雄蛙雌蛙便会离开洞穴,没有护卵行为。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2015年)——无危(LC)。
列入中国《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6年)。
在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的调查发现,鹦哥岭树蛙仅见于海拔1200-1800米范围内的18个水潭中,这些水潭分别位于鹦哥岭主峰、南毛拉岭两地。在鹦哥岭主峰1500米以上区域存在较多鹦哥岭树蛙喜欢栖息的生境。相对于主峰,南毛拉岭的鹦哥岭树蛙分布更为集中。该次调查没有在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发现鹦哥岭树蛙。根据该次调查,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鹦哥岭树蛙种群数量为(2972±831)只。
鹦哥岭树蛙在鹦哥岭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只分布在鹦哥岭保护区高海拔地区的季节性水潭附近,所以保护鹦哥岭树蛙赖以生活的季节性水潭生境对保护该物种至关重要。加大保护区管护力度,严格禁止非科研需要进入核心区的活动,减少对鹦哥岭树蛙栖息地的人为干扰。由于鹦哥岭树蛙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建议提高其保护等级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