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7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56号文),位于海南省中南部,保护对象为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划南开林区、鹦哥岭、斧头岭为重点保护林区,总面积为28万亩,划黄猄角岭为一般保护区。
1992年,海南省林业局保护站计划筹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门派调查组进入到南开乡进行资源调查,并编制拟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报告书上报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因多种原因未获批准。
1997年-1998年,海南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将白沙县南开乡作为重点调查地区之一。这次南开的调查主要包括高峰村委会、道银村委会等南开乡所属范围。在历时10天的调查中,发现在鹦哥岭地区还存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林,听闻原始林的存在(但是调查人员没能进入原始林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对丰富。
2001年2月,符儒定等政协委员在海南省政协第三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南渡江水源林保护区的建议”,提出了非常有必要在南渡江上游南开林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水资源林。
2002年11月,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鹦哥岭地区进行调查,并专门派调查分队进入了道白岭、道银村等区域,第一次确定了有成片原始林的存在。
2003年3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联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等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众多新闻媒体等共同对该地区进行资源调查。这次调查第一次科学地记录鹦哥岭地区原始热带雨林;初步把握了鹦哥岭山地以及其中的原始林对海南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初步认识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003年5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了《海南发现罕见原始森林》的内参,在强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提出了打破常规紧急建立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2004年5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和学者联名向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建立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呼吁有关部门采取:1、打破常规尽快建立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筹建和申报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加强该地区热带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以琼府办[2004]56号文专门批准成立了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0464公顷,为海南森林类型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005年3月至12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申报建立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联合组织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动物所、海南师范学院等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60多人先后三次深入自然保护区,历时6个多月,开展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资源考察,获得了丰富的考察数据、资料和显著的。
2006年12月21日,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正式在白沙县牙叉镇办公。
2007年1月,鹦哥岭保护区完成了所辖范围内195名护林员的招聘工作,并上岗。2007年2月邀请中外专家完成所有管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2014年1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内蒙古毕拉河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其中就包括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南北宽约33公里,东西长约39公里,跨白沙县五指山市乐东县琼中县等4市县,即:东经109°11′29″-109°34′15″,北纬 18°49′13″-19°08′37″,地势中高周低,海拔范围为200-1812米。
气候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水文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均降水量为1800~2700毫米,是海南两大江河南渡江及昌化江的发源地。该区内的溪流具有河短坡陡、水急、落差集中、河道弯曲,集水面积小,以及洪峰高、历时短、洪水涨率大,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比值高等特点。河谷深切,多呈狭谷形态,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对地下水的赋存不利。
区域面积
根据2004年7月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图,由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利用GIS得出鹦哥岭保护区在各市县的分布面积如表。
鹦哥岭保护区在各市县的面积
保护目标
植物资源
鹦哥岭地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
根据2003~2005年的科学考察报告和之后的补充调查结果,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有从湿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常绿阔叶林、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热性常绿针叶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曲林的完整垂直谱带,并零星分布有热性竹林、典型常绿阔叶灌丛。区内截止到2005年已记录了乡土野生维管束植物20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25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的植物147种。
动物资源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海南鹦哥岭已有12种珍稀两栖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其中4种为濒危种,即海南疣螈、鳞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树蛙;8种为易危种,即海南拟髭蟾小湍蛙、鹦哥岭树蛙等。
记录到脊椎动物481种,其中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49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的动物2种、附录二的39种。
管理机构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设办公室、保护科、生态公益林办公室、财务科、社区宣教科、科研监测科、信息技术科等7个部门,下设番阳、鹦哥嘴、南开、元门、高峰、南发、白沙7个护林站点,2个科研监测站;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13人;另聘196名当地居民为专职护林员。
生态价值
1、它是中国一处非常重要的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
从保护类型来看,在中国仅有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相似。但是由于地域隔离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海南鹦哥岭又有别于云南的西双版纳,主要表现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海拔高、垂直带谱完整、生态类型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它是中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
考察中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坝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进行过采伐、破坏,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中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3、鹦哥岭是中国生物物种宝库,已有大量新发现。
鹦哥岭有维管束植物2000种以上,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Ⅱ级17种,海南特有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27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36种,有31种列入CITES公约,5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15种动物为海南岛特有种(占海南岛的65.2%),有64种是海南岛的特有亚种(占海南岛的68.8%),昆虫有15目99科456种。鹦哥岭森林具有比海南其它林区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其森林原生性较强。
4、它有中国整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据调查研究,专家发现鹦哥岭保存着中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5、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
鹦哥岭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具有海南岛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海南年降雨量较大地区。保护区内河溪众多,汇聚一处,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鹦哥岭是海南岛第一、第二大河流——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保护好鹦哥岭的森林植被,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增加这两条河流的水量,改善其水质,对松涛水库水源涵养以及两江流域沿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6、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
鹦哥岭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呈东北-西南走向,鹦哥岭山体为黎母岭山脉的主体,主峰海拔1812m,是海南第二高峰,与第一高峰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对海南气候的影响极大,每年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强台风雨,遭遇黎母岭山脉的第二次阻挡、抬升作用后,为海南岛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使得东南坡雨水丰富,西北坡的降水量减少,导致降水量在本岛的分布不均,是海南岛东西部降水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7、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海南岛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
鹦哥岭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其东面为五指山保护区,东南面为吊罗山保护区,西南面为尖峰岭、佳西、猴猕岭三大保护区,西面为霸王岭保护区,北面为黎母山保护区。鹦哥岭保护区在其中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使海南的单体面积小,岛屿破碎化的保护区得到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实,是海南岛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枢纽。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08: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