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草(Glossocardia bidens (Retz.) Veldkamp)是菊科鹿角草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基部分枝,小枝无毛;基生叶密集,羽状深裂,两面无毛,茎中部叶稀少,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总苞片长圆状披针形,内层窄长圆形;瘦果熟时黑色无毛,线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因其叶为黄绿圆棒叉状的鹿角故而得名“鹿角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直立,四棱形,高30~50厘米,暗褐色,有毛。基生叶密集,具长柄;茎生叶对生或互生,2~3回羽状深裂,
裂片线形,宽约3毫米,先端尖,全缘,叶柄较短。头状花序顶生,径约7毫米;总苞2~3列,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管状花黄色,先端5裂。
瘦果线形,长1~1.5厘米,棕黑色。有四梭,顶端有针刺2枚,长约5毫米。
花期8~9月。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有纺锤状根。茎自基部分枝,小枝平展或斜升,无毛。基生叶密集,花后生存,长4~8厘米,羽状深裂,两面无毛,裂片2~3对,线形,长7~15毫米,顶端稍钝,有突出的尖头;
叶柄长2~4.5毫米,与叶轴相接,茎中部叶稀少,羽状深裂,有短柄;上部叶细小,线形。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径6~8毫米,有1线状长圆形苞叶。总苞片外层约7个,长圆状披针形,花后长3毫米,有条纹,上端钝,边缘膜质,稍有缘毛;内层狭长圆形,较外层稍长,长3.5毫米,顶端钝,边缘膜质。舌状花花冠黄色,长4毫米,舌片开展,宽椭圆形,长3毫米,宽2.5毫米,顶端有3个宽齿;管状花长3毫米,花冠上端4齿裂;
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具被微硬毛的长附器。
瘦果黑色,无毛,扁平,线形;长7-8毫米,具多数条纹,上端有2个长1.5~2毫米的被倒刺毛的芒刺。花期6~7月,
果期8~9月。
鹿角草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据《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和《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医药典籍记载,鹿角草全草皆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活血止血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痢疾、咳嗽、哮喘、跌打肿痛、尿血等。同时,鹿角草还具有抗炎的药理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发热,喉痛,肠炎腹泻,阑尾炎,
跌打损伤,痈疽热疖。
【化学成分】含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
木犀草素(luteolin)
鹿角草(小鬼杈)注射液40g/kg皮下注射,对大鼠、豚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45g/kg皮下注射,也显著减少小鼠应激性胃溃疡面积;小鬼叉46g/kg还显著抑制小鼠利血平性
溃疡发生。小鬼叉40g/kg、20g/kg皮下注射,均明显减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
胃液酸度。小鬼叉对离体豚鼠胃肌条收缩无影响;但静脉注射40g/kg,于给药后5~l5分钟就完全抑制在体鸡胃的运动门,直至2小时不恢复。小鬼叉
腹腔注射45g/kg,显著抑制小鼠肠道炭末推进。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去瘀活血,通调水道。治痈疽疖肿,
小便赤涩。”“甘微苦,凉,无毒。”
治下消手足酸软无力:鲜山
黄连一两,木本白椿根一两,合猪小肚炖服,连服四次。(⑥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性状鉴别】全长30~50cm,
茎下部圆柱形,有纵条纹,中上部常为钝四方形;表面暗褐色。单叶对生,完整叶展平后为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小
叶片条状披针形,叶缘全缘稍向上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无毛或沿中脉被稀疏柔毛;上部叶互生,二回至一回羽裂。头状
花序单生茎、枝端,花黄棕色。气微,味微苦。
【叶横切面】上下
表皮细胞平,外被角质层;
栅栏组织1列,细胞长圆柱形,海绵组织较厚,细胞间隙较大,细胞形状不规则。
主脉维管束外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