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菌
麦角菌科麦角菌属真菌
麦角菌(Clavieps purpurea (Fr.)Tul.)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将子房变为菌核,形状如同麦粒,故称之为麦角。
分布
麦角菌在中国分布很广,全国约有13个省发现过麦角菌存在。南至贵州,北达黑龙江,东自浙江,西抵青海都有麦角菌的分布。
传播方式
麦角菌的主要寄主是黑麦。当黑麦开花期,麦角菌线状、单细胞的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的穗花上,立刻萌发出芽管,由雌蕊柱头侵入子房。菌丝滋长蔓延,发育成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并充满子房。毁坏子房内部组织后逐渐突破子房壁,生出成对短小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产生大量白色、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
同时菌丝体分泌出一种具甜味的粘性物质,引诱苍蝇、蚂蚁等昆虫把分生孢子传至其它健康的花穗上,麦角病随之重复传播。当黑麦快成熟时,受害子房不再产生分生孢子,子房内部的菌丝体逐渐收缩成一团,进而变成黑色坚硬的菌丝组织体称为菌核(麦角)。
形态特征
麦角近圆柱形,两端角状,长1~2cm,内部白色。麦角掉落土中越冬或混入种子中,再随种子播入土中。翌年春天每个麦角萌发,生出10~ 20个子实体。子实体蘑菇状,头部膨大呈圆球形,称子座,其直径1~2mm,灰白色或紫红色,下有一长而弯曲的细柄。子座表层下埋生一层子囊壳,子囊壳瓶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的表面,因此在成熟子座的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小突起。每个子囊壳内产生数个长圆筒形子囊,每个子囊内产生8个线状的单细胞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壳中放射出来,借助气流传播。
药用
麦角为名贵中药材,据分析其所含的生物碱多达12种,分为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主要功能是引起肌肉痉挛收缩,故常用作妇产科药物,用作治疗产后出血止血剂和促进子宫复原的收敛剂
危害
麦角是麦类和禾本科牧草的重要病害,危害的禾本科植物约有16属,22种之多。不但使麦类大幅度减产而且含有剧毒,牲畜误食带麦角的饲草可中毒死亡,人药用剂量不当可造成流产,重者发生死亡现象。麦角菌用深层培养法除可产生麦角碱外,尚能利用其吲哚产生L-色氨酸。麦角菌曾在中世纪欧洲引起过所谓的“传染病”,有上千万人死亡,许多妇女流产。
麦角菌病的后果极为可怕,全身肌肉剥落,疼痛不止,最后极其悲惨的死去。后来查出是麦角菌干的好事。后来面粉制造工艺更精良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因食用含有麦角菌的面粉而中毒的案例了。
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的欧洲,麦角病肆虐了几个世纪,在当时造成极大的恐慌。许多人也因此遭殃,成为无知的牺牲品。其中最惨烈的莫过于“塞勒姆审巫案”。 这场由麦角病引发的审巫风潮将19个人送上了绞刑架,4人死于监狱中,还有200多人被逮捕监禁。麦角菌还会引起昏睡,有时还会使人产生幻觉。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村庄里,每当祭神节来临的时候,村里的阿兹蒂克人就会聚集在一间神秘的茅屋里举行神秘的仪式。一位名叫萨古那的传教士无意中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一天晚上,他听到茅屋里传来了一阵鼾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推开了茅屋的门,却看到了惊人的一幕:村民们横七竖八的倒在屋里,正呼呼大睡。屋子中央的桌上,还残留有村民吃剩的淡紫色牛角状食物。萨古那尝了一口,觉得又苦又涩,便将它放下了。回到家中之后,萨古那眼前浮现出一些奇怪的景象:张牙舞爪的美洲豹、青铜色的火鸡、各种妖魔鬼怪的乱舞……疑惑不解的萨古那将这个奇怪的现象留在了日记里,未等到他解开谜底就离开了人世。后来,一对美国夫妇约翰和沃森无意中看到了他日记里这段奇怪的经历,对人种学和人类发展史颇有兴趣的约翰、沃森夫妇决定前往墨西哥一探究竟。
为了赢得村民的信任,他们为当地村民治病,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终于被村民接纳。于是,在祭神节到来的时候,约翰、沃森夫妇被邀请参加。在仪式的现场,他们看到一位担任祭主的老妇人一口气吞下了20个“牛角”,然后将剩下的分发给村民,大约10分钟后,村民们又唱又跳,陷入一种疯狂状态。约翰夫妇也吃了几个,不久便也昏昏沉沉。第二天,约翰夫妇在昏睡中醒来之后,发现村民们仍在酣睡,他们取了几只“牛角”跑回住所,将它寄给了美国生物学家海姆博士。据他们后来回忆,他们昏昏沉沉中,眼前好像出现了火鸡、远古时代的武士……
经海姆博士鉴定,这种牛角中含有一种会使人产生幻觉的真菌,这种真菌就是麦角菌。吃了带有这种麦角菌的食物,人们会产生各种奇怪的幻觉,眼前会出现各种奇怪的事物,有时候还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被劈成了两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4 16:25
目录
概述
分布
传播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