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河遗址
陕西省武功县境内的遗址
陕西省武功县游凤镇黄家河村又名黄南窑村,位于武功县西北部,坐落在漆水河西岸第二台地上。黄家河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掘地点在村南台地上。1979年春,中科院考古队对黄家河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这里有一片范围较大的西周墓地。1982年秋至1983年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探方12个,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并在探方区北部十数米处清理了几座墓葬。
文化层
发掘区地层堆积的基本情况是:第一层为耕土厚约0.3米;第二层为汉代层,厚约0.3-2.2米;第三层为西周层厚约0.2-0.4米;第四层为仰韶文化层厚约0.5米。第四层以下为生土。
周文化坑形制
共发现灰坑七个,这些灰坑形态各异,有的平面为椭圆形,有的平面为扇形,有的平面为长条形,有的口小底大,有的口底大小接近,有的底部平坦,有的底部有台阶。
地层及灰坑遗物
第三地层堆积所处陶片不多,且多严重破碎,故能辨别的器物类很少。陶质以加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鬲、甗、豆、罐、鬶、尊等。鬲为追足根的联裆形式;甗口领部斜直,通身绳纹;豆为粗把形式;罐多为小侈口,斜肩,肩部以上磨光。陶片的纹饰以绳纹为多,素面次之,偶见菱形印纹;鬶为厚唇,深腹,腹饰绳纹及三角划纹;尊为大口,平唇,腹饰菱形印纹。还有磨石一件,砂岩,器身扁平,下端宽而平直,上端窄而呈弧形,近顶部有一小穿孔,长6.8厚1.3厘米。还出土有石刀,骨镞等物,石刀为长方形,双孔,器身已残,宽6.3厘米;镞为圆柱状,短铤,长6.4厘米。
墓葬的形制
共发现墓葬51座,其中2座马坑。这些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墓,一般口略小于底,底部生土二层台或熟土二层台,未见腰坑。半数以上墓葬以生土做成二层台是这里墓地的一个特点。墓填土均经过夯打。绝大多数长度3米以下的小型墓穴。长在3米以上的墓仅见3座,长在4米以上的墓仅见1座。小型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只有个别侧身直肢和屈肢。3米以上的墓由于盗扰而葬式不明。9座墓无棺具,有37座只有一棺,3座有棺有椁,且都是3米以上的大墓。绝大多数小墓葬随葬品很贫乏,一般只随葬一件陶鬲、一件陶罐及少量贝、蚌壳等;稍微丰厚的墓出陶器外还有铜戈、铜镜及绿松石等。
出土文物
陶鬲35件,均为联裆。陶罐15件。陶盂1件。铜戈8件。铜镜1件。铜泡5件。铜车马器8件。玉佩1件,墨绿色,椭圆形,正面有夔纹,夔身弯曲,夔尾作鸟首状。玉璜1件,黄玉质,两段各有一小孔,素面。玉柄形饰1件,深灰色,一端已残。玉饰1件,圆形,一面平,一面弧形隆起,中小穿。玉坠4件,器身扁平,一端窄一端宽,如梯形,窄端有小孔。绿松石2件,如管状,中空。石斧1件,平面近梯形,窄端有圆形穿孔,弧刃,器身偏薄,刃部未见使用痕迹。石铲1件,平面长条形,一端略宽,器身很薄,非实用品。石刀1件,板岩,直背,弧刃,背宽而刃窄,靠背部有两个圆孔。石戈2件,直援,直内,内部很短,器身偏薄,援部近内有一小穿孔。石圭6件,器身如剑形,尾部已残石玦1件。石饰12件,长方扁体,管状,圆柱三种。蚌戈1件。蚌泡5件。贝37件。蛤壳20件。
意义及影响
黄家河遗址的第三层文化基层、全部墓葬以及绝大多数灰坑都属于周文化,周文化遗存是这个遗址的主要内容。根据出土的豆鬲等陶器残片及菱形印纹可推断其时代大致为西周前期偏晚;平沿空锥足的C型陶鬲沣西地区常见于西周中期;铜尊腹部倾垂,低圈足,觯身瘦长均有明显的西周中期特征;玉佩玉柄形饰物的形态看最晚不晚于西周晚期。
黄家河遗址第四层是仰韶文化堆积,陶器以红陶为主,纹饰以绳纹最多,同时盛行附加堆文。所出陶器有重唇尖底瓶、厚唇瓮、罐及敛口钵等。尖底瓶的重唇已经不明显而近平,其年代理当较晚,或与庙底沟类型晚期相当,但钵内沿有凸稜,不见彩陶,又与河南庙底沟仰韶遗存有明显差异。个别蓝纹陶片同时又有平唇尖底瓶、宽唇斜腹盆等器形推断其年代稍晚于第四层堆积,应是仰韶半坡晚期类型遗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36
目录
概述
文化层
周文化坑形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