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铸鼎塬,为黄帝铸鼎之处,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
灵宝市阳平镇,距
三门峡市80公里,国家2A级旅游区(点)。据《
史记·
封禅书》记载:“
黄帝采
首山铜,铸鼎於
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
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
史记·
封禅书》记载,古时
荆山一带灾情严重,
黄帝闻讯从
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龙皮、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
黄帝陵高300米,长5000米。 岭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为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由于这里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雄关之间,屡遭战火毁灭,但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现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
献殿、始祖殿、
长廊、
墓冢、祀劝柱、阙楼等,并铸造了象征
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
典出《
史记·
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
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
小臣不得上,乃悉持
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
仰望黄帝既
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其弓曰
乌号。。
《史记·
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
传说黄帝采
首山之铜(今河南襄城县首山),铸鼎与
荆山下(今河南灵宝荆山),鼎城黄帝乘龙升仙,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
黄帝陵(河南荆山黄帝陵),并建庙
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东汉
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
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
明万历四十六年《
襄城县志》:“
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
名山八,三在
夷狄,五在中国。’又云黄帝采
首山铜
铸鼎于湖。
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
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
《
括地志》说:“湖水原出
虢州县城(今河南灵宝市)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
鼎湖也”;
《阌乡县志》则说
汉武帝曾在此地建有“鼎湖宫”。唐代李白诗曰:“鼎湖流水清且闲”,明代彭纲则写下了“鼎湖烟树接孤城”。
灵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包括北阳平、西坡、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
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并被列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