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缬草(Valeriana amurensis P. A. Smirn. ex Kom.)是败酱科缬草属的植物。植株高80-150厘米;根茎短缩,不明显;茎直立,不分枝,被粗毛,向上至花序,具柄的腺毛渐增多。叶5-7-11对,羽状全裂。多歧聚伞花序顶生,花梗被具柄的腺毛和粗毛。瘦果狭三角卵形,长约3毫米,被粗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植株高80-150厘米;
根茎短缩,不明显;茎直立,不分枝,被粗毛,向上至花序,具柄的腺毛渐增多。叶5-7-11对,羽状全裂;较下部的叶长9-12厘米,宽4-10厘米,
叶柄基部扁平;叶裂片卵形,通常钝,偶锐尖,具粗牙齿,疏生短毛;较上部的叶较小,无柄,叶裂片甚狭,锐尖,具牙齿或全缘。
多歧
聚伞花序顶生,花梗被具柄的腺毛和粗毛;小苞片草质,边缘膜质,披针形或线形,先端渐尖至急尖,具腺毛。
花冠淡红色,漏斗状,长约3-5毫米。瘦果狭三角卵形,长约3毫米,被粗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近种区别
该种与
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inn.)在植株体态上最为近似,叶形的变异也很大,但以植株上部,特别是花序部分具腺毛而与后者有明显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山东(胶东山地丘陵)。生长于山坡草甸或落叶松和桦木林下。喜冷凉而湿润的气候,耐寒。喜腐殖质丰富、中性或微碱性的通气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苗床土为基地的黑质沙壤土,设立4米×1米×15厘米的苗床,种子经变温结合赤霉素处理后可以进行直播育苗,由于种子小,播种时仅需覆盖0.5厘米的浮土盖种,苗床的地温温度控制在20-32℃,播种后7天可以发现种子萌发,10天左右出苗,15天苗可以出齐。在苗床上生长到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移苗,既把小苗移入到直径五厘米的育苗钵中,钵中的营养土按农家肥和黑壤土以1:10的比例配匀,筛细。然后按畦的形式摆放,遮阳网覆盖,每天的早7点30分和下午17点各浇一次水。缓苗后,晴好天气时,每隔两天要在第二天的上午7-11点掀开遮荫网使幼苗得到更多的光照以助生长。幼苗长到4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移栽。
栽培技术
栽种的畦田为一米宽,畦边缘留出20厘米畦埂,畦台上栽种三排,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挖10厘米×10厘米的穴,带原土移栽。由于野生原土有足够的肥力,移栽时没有施肥,栽满畦后,灌水浇透,成活率达到96%。
移栽前,先用旋耕机将地按40厘米深进行了两次打旋,使土壤松软透气。然后按20厘米垄高、35厘米垄宽起垄。然后在垄上按20厘米的株距进行移栽,移栽时由于带有育苗土,根系的损伤很小,按常规移栽时的操作,浇透水渗入后盖浮土。一天后,采取喷灌或垄灌的方法再浇透水,使水的湿度始终保持在握不滴水,散也成团的程度(湿度约60%左右)。
病虫防治
根腐病:在7月中旬大雨时期如果水浸地3天以上,就会引发根腐病的发生,主要表现为根茎部腐烂,植株倒伏,大片死亡。防治方法是:雨期及时开沟排水,严密观察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挖出烧毁,并用1%硫酸亚铁进行消毒或用50%退菌特1000倍液、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浇灌。
蝶类幼虫:基地发现的黑水缬草虫害只发现蝶类幼虫咬食叶子为害,夏、秋季发生。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杀,逐一翻开叶子即可捕杀大量幼虫;二是就地采集苦参,洗净全株捣碎,每5千克碎料用100千克水浸泡12小时后,喷壶喷杀,连续两次后就可以完全控制虫害的蔓延;三是使用生物农药苦参制剂或狼毒制剂。
主要价值
根及根状茎可以入药,性味辛、苦,微寒。宁心安神,祛风除湿,定痉止痛,生肌止血。用于肾虚失眠,百合病,疴症,胃腹胀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