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形亚目
啮齿目下的一亚目
鼠形亚目(学名:Myomorpha),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亚目,包含了将近25%的哺乳类物种,它们的外表皆与老鼠相似。鼠形亚目是在啮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最成功和最进步的一类。咬肌最发达、分化。无前臼齿,臼齿少者仅两个。门齿釉质层多单系型(Uniserjal)。最早鼠形类化石发现于始新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鼠形亚目
拉丁文名称 Myomorpha
生存年代 晚始新世至今
生存地点 全球
物种种类 哺乳纲啮齿目
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下属分类
仓鼠科
仓鼠科(Cricetidae)是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科。齿尖交错排列,低冠到高冠,无根。自始新世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亚科分类增议较大。
古仓鼠亚科(Cricetodontiae)
晚始新世—上新世的古仓鼠,下颌及牙齿原始。分布在全北区,化石众多,近年又被划成7个亚科。
仓鼠亚科(Cricetinae)
下颌结构进步,臼齿低冠。中国山西垣曲发现的真古仓鼠(Encricetodon schaubi)是仓鼠类的最早纪录。渐新世及中新世时,古仓鼠类(Cricetodont)极为众多,遍布除澳洲以外的各大陆。仅欧洲新第三纪的古仓鼠类就有7族20余属。古仓鼠类大致经历了两次大的演替。小中新世前的古老的古仓鼠类,如真古仓鼠(Eucricetodon)、副古仓昂(Paracricetodon),可能起源于亚洲,迁徙到欧美,然后绝灭。之后,经历过地史上一短暂的空白时代,又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古仓鼠类,如古仓鼠(Cricetodon)、大尖古仓鼠(Megacricetodon)、稀有古仓鼠(Spanocricetodon)等。他们也可能起源于亚洲,再衍生出现生种类,如仓鼠(Cricetulus)、普通仓鼠(Crieotinus)等。中国新生代晚期的仓鼠化石发现种类不少。现生的仓鼠属,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北京的早更新世地层中。
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鼢鼠类在地史、地理上的分布都很局限,仅发现在晚新生代的北亚和中亚地区。鼢鼠是由发现在中国北部中新世的更新仓鼠(Plesiodipus)、更新跳鼠(Plesiodipus)、二狼蓬原鼢鼠(Prosiphneus lupinas)直接进化而来。中国新生代后期的鼢鼠化石发现极多。经德日进、杨钟健等研究后,谱系十分清楚。鼢鼠亚科仅有2属,原鼢鼠属(Prosiphneus)和鼢鼠属(Myospalax)。前者是臼齿有牙根的原始种类;后者无齿根,直接由前者进化而成,最早出现于早更新世(约18百万年)。依头骨枕部的形式又分三类:凹枕型、凸枕型、和平枕型。3个头型曾被认为是平行进化的好例证。丁氏鼢鼠(Youngia tingi)绝灭于中更新世北京猿人出现之前,是比较原始的一类。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凸枕的代总,自早更新世出现后,一直延续至今。平枕的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化石出现较晚,分布也较局限。
田鼠亚科(Microtinae)
包括鼠及旅鼠等,是世界晚新生界地层中最为重要的分带化石。起源于晚新生界后期的古仓鼠类,对划分欧亚第四纪地层起了决定的作用。鼠平类可能由最晚中新世(80Ma)的仓鼠类进化而来。在上新世及第四纪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仓鼠,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原拟鼠(Promimomys)→拟鼠(Mimomys)→水鼠平(Arvicola)形成一个清楚的进化系统。
沙鼠亚科(Gerbillinae)
地史上出现较晚,中国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假沙鼠(Pseudomeriones)可能是这类化石的最早纪录(约8百万年)。地史上的沙鼠类可分为两个类群:小沙鼠(Gerbillus)型和沙鼠—大沙鼠(Meriones Rhombomys)型。中国的化石纪录多属于后者。在北京周口店第三地点中更新世(约0.4Ma)发现的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在头骨和牙齿形态上已与现生种类无甚差别。
鼠科
最早的鼠科(Muridae)化石──前鼠(Antimus)发现于南亚晚中新世时期,可能起源于古仓鼠类。现生鼠科分布有两个中心—非洲和南亚(包括南洋群岛),但较多学者倾向于南亚起源。鼠类臼齿有3排齿尖,一般有尖8~9个。世界上南大陆的化石和现生鼠类极为繁多,但他们被此的系统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中国最早的鼠科化石出现在8百万年前的最晚中新世,有德氏鼠(Chardinomys),原裔鼠(Progonomys)、付姬鼠(Parapodemas)等。稍晚,有东方鼠(Orientalomys)。有可能从德氏鼠到东方鼠甚至包括一些鼠属(Rattus)型的后期鼠类有着东亚地区色彩的进化系统。中更新世时,在北京猿人地点发现鼠类化石很多。小家鼠(Mus)、大家鼠(Rattus)和巢鼠(Micromys)的现生种属都己出现。
蹶鼠科
尽管蹶鼠科(Zapodidae)现生的蹶鼠(Sicista)类数量不多,但蹶鼠科化石却早在40百万年前的晚新世已出现了。他可能由始啮亚目中的一类,如壮鼠科(Ischyromyidae)进化来的。晚渐新世的更新蹶鼠属(Plesiominthes)已遍布北半球。中国四川一带的现生种类,四川始蹶鼠(Eozapus setchuanus),不仅见于内蒙古上新世的地层中,也发现在西班牙稍晚期的地层里。
跳鼠科
跳鼠科(Dipodidae)的化石至中中新世晚期才有发现,估计进化中心应在亚洲。中国内蒙古通尔层中的原跳鼠(Protalactage)是该科化石的最早纪录。稍后,在华北最晚中新世的地层中发现副跳鼠(Paraeactage)、异蹶鼠(Heterosminthus)等化石。在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吉隆盆地中,发现了喜马拉雅跳鼠(Himaeayactaga)。第四纪时,可能由于动物群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跳鼠化石发现不多。有的学者将蹶鼠科和跳鼠科合并成一超科,称为跳鼠超科(Dipodoidea),因为他们多为善跳的干旱荒漠动物
竹鼠科
竹鼠科(Rhizomyidae)最早的化石是发现在旧大陆晚新世的拟速掘鼠(Tachvoryctoides),但很难说他与现生的类群有直接的祖裔关系。最晚中新世开始出现较进步的类型,加中国山西的副竹鼠(Pararhizomys),低冠竹鼠(Brachyorhizomys)等。在更新世中期,四川万县发现完好的竹鼠(Rhizomys)头骨,有可能是华南现生竹鼠的祖先。
囊鼠科
囊鼠科(Geomyidae)的化石以北美众多。是北美第三纪中晚期地层的重要划分依据。
更格卢鼠科
更格卢鼠科(Heteromyidae)也称囊鼠科。化石也是北美第三纪中晚期地层的重要划分依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03:59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下属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