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书院位于
荆门市龙泉中学内,建于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
知军舒成龙集资于书塾旧址兴建。
历史沿革
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增建文明楼、尺木楼等。檐角飞翘,金碧辉煌,更具规模。再后改为龙泉中学。现存文明楼等建筑与南侧
文明湖等景观,明丽古粹,映衬如画。
龙泉书院内的白鹤亭(原名听泉亭)、洗心亭、育德堂、东山草堂、春华馆、秋实馆、敬业斋、乐群斋、方塘书屋等。从龙泉书院仰望象山腰,有仰止亭、观德亭,龙泉的后坡建有泉神、西山两祠,远望与
象山对峙的雨山,有甘雨亭,比雨山更高的白龙山,山上有白龙观,霖苍阁和
寒亭,这些并称为
龙泉十亭。
龙泉象山东麓四道清泉汩汩奔涌,泉水汇入
文明湖,再流入
竹皮河,穿越城区,东入
汉江,这就是闻名江汉的象山四大名泉:龙、蒙、惠、顺。蒙泉依原蒙山(象山的原名)而得名。惠泉较蒙泉后出,因是温泉较蒙泉优惠,所以叫惠泉。乾隆十一年(公元1740年),短州
舒成龙在竹皮河上修筑来龙石桥,傍田采石,在蒙泉与惠泉之间凿得一泉,并掘出一块碑碣, 上有南宋熙宁年间荆门
知军吕元所题的一首诗:泓泉敷润有深功,石渎涓涓
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舒成龙便根据诗的末句,将此泉定为龙泉。
顺泉,因位于
老莱子山庄,
老莱子是有名的孝子,为纪念他,将此泉取名为顺泉。 老莱子山庄是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隐居自耕奉养双亲的庄园,是
荆门孝感动天
陆夫子祠又名陆文安祠'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陆九渊在荆讲学的地方由1993年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基础上,投资121.7万元,祠内现有荆门历代名宦陈列室、张自忠纪念馆,盆景园1993年修建于荆门历史上的唐安古寺和绎志园的遗址上,占地1公顷,由勋、榻、楼、阁、廊等十五组青瓦白墙红柱的仿清建筑体组成,是进行盆景生产,举办大型展览和市民休闲的场所.
甘肃省书院
龙泉书院 位于甘肃和政。原名宁河书院。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附近有龙泉,故改名。拨学田,延聘山长,招收生员10名、童生12名。山长按月堂课两次。二十六年由磨户捐资重修,计有内院正房3间、耳房2间、厢房6间,外院讲堂3间、书舍10间、头门1间。杨增新撰有《禀请由磨户捐资以作宁河书院经费》及《详报收获磨捐创建宁河龙泉书院动用银两报销》文,载书院更名及重建情况。
龙泉书院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州知州杨增新拔款对原官办社学增修改设的,在今城内东角后山家属院,为古河州南乡兴建之最高学府,与河州凤林书院、永靖
爱莲书院并称清代河州三大书院。
书院建于城内东侧,修前后两院,中有大厅,两厢有讲堂各三间,斋舍八间,大门一座,大门旁有一座仓院,用来储藏租粮。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当时杨增新给省抚的
奏本中称:于光绪已亥春“延聘山长(今学校校长),按月堂课两次,认真训迪。南乡及
太子寺(今
广河县城)一带生童,均听赴宁河书院应课。近堡(宁河堡)有地曰
龙泉,因名曰龙泉书院”。书院具有县学资格,设山长(今学校长)1名主持校务,收童生课额各10名,每月十一、二十一日为课期。
书院讲授的课程主要为《三字经》、《百家姓》、《
孝经》以及《四书五经》和古诗文等。讲授的方法是以个别教授法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进而授《七言杂诗》、《孝经》《幼学》、四书、五经等,注重背诵。生童均发奖钱,“生员膏火(灯油费)定为十分,童生膏火定为十二分,皆于地租粮内支给。”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州置膏火田租粮。当时,龙泉书院的租粮膏火田为变乱弃荒之地,由杨增新请示上峰归入书院,“作岁修膏火之资”“岁得市斗租粮四十余石”。但数额有限,十分拮据,“惟是数十石之租粮,备诸生膏火则有余,供山长之束修则不足”。于是,知州杨增新规定地方每轮小磨领贴1张,每贴捐钱1两4钱;共捐得湘平银1000两,全部划拔给龙泉书院,其中一部分发商生息,一部分用以购置膏火地(学田)17石(213亩),岁收租粮43石作经费补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湖南湘乡人河标
练军哨官曾永国,驻扎宁河,助修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河州知州赵谦将宁河龙泉书院改设为
龙泉初等小学堂,学生20名,教习1人,虽然书院改称为学堂了,但膏火学田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民国十八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
民国二十一年龙泉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有教师4人,高级生34人,初级生18人。
清代举人丁俊在主讲宁河龙泉书院时,有《宁河八景》组诗,其中在《五夜泉声》 诗中,咏龙泉书院云:一夜灯光彻五更,欣闻满园读书声。门前又有流泉绕,好借盈科训后生。1928年,曾任
新疆省主席兼新疆驻军点司令的
金树仁在龙泉书院任教时睹物感怀,赋诗抒情:“松城荒驿几何年,斜抱山腰枕水边。四面云峰庄雉堞,一渠清响溯龙泉。断碑尚有名人句,题诗空怀学士贤。转眼生平多感慨,文章事业两无传。”
龙泉书院历时虽短,但为和政及广河的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书院
龙泉书院位于云南省石屏县。明万历间知州徐应斗建。后圮,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
管学宣重建。四十五年署知州吕缵先延师课读,捐经费,生童“蒸蒸向学”。嘉庆元年(1796)知州周理、刘大鼎捐修。四年毁于地震。十六年知府王善垲、知州张琛、高坒、李培英、训导周存敬等先后重修。咸丰九年(1859)毁于战火。
珠海市书院
龙泉书院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湖湾路74号,珠海五中对面。这是一个
暨南大学学子创办的补习社,该补习社尽心的辅导,很多中小学生在成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该书院,致力于服务珠海中小学生,同时也极其的有爱心,帮助了很多家庭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时常免费为农民工子弟作业辅导。这个一个很有实力,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在经济高度畅行的时代,我们更加应该为这个责任感加油。
泉州市书院
位于晋江
华表山草庵,洪天馨创办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洪天馨,字天霞,号薇峰,自署棱陵洞通衢道人,明·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间晋江人。天馨学易,攻举子业,傍及群书,是一位道德学问著于当时的名儒。(参见《泉州人名录·洪天馨》)
洪天馨科场失利,中年丧妻,子女夭亡,灰心世路,正德年间遂隐于草庵,在草庵殿内创办书院,专志授徒讲学。因
草庵寺右巨石有一尺见方的摩崖石刻大字“龙泉”,因名“龙泉书院”。(参见《泉州寺庙·草庵》)
嘉靖(1522—1566年)初,泉州有十八位士子住草庵“龙泉书院”勤奋读书,后来十八人均举,留下十八明贤读书草庵的佳话。1938年,弘一法师撰写《重兴草庵石记》时,记载了此事。为此,弘一法师还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留下一则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参见《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泉州寺庙·草庵》)
跟随洪天馨读书的十八士子,现难知其详。据史料零星记载,仅知有:
庄用宾,晋江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士,官至刑部
员外郎。(参见《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庄用晦,晋江人,庄用宾弟。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
赖存谨,晋江人,嘉靖间贡生。
赖存业,晋江人。嘉靖间贡生。任广东琼州教喻时,奖掖庠生
海瑞,并为海瑞解决婚姻案。海瑞晚年为南京
吏部侍郎,以门生礼为立“兄弟
明经”匾额。
王慎中,晋江人。嘉靖四年(1525年)、五年(1526年)联捷进士,官至河南
布政司参政,是与
毗陵人
唐顺之齐名的古文学家,时称“晋江王、毗陵唐”,又与唐顺之、
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参见《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张志达,嘉靖八年进士。
蔡克廉,晋江青阳蔡厝人。嘉靖七年(1528年)、八年(1529年)联捷进土,官至户部尚书。(参见《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蔡克熙,晋江青阳蔡厝人。克廉弟,贡生。
蔡鸾,贡生,教喻。
蔡廉,贡生,南容教喻。
庄一俊,晋江青阳人。嘉靖四年(1525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浙江参议,诗文书法皆有成就。(参见《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福州市书院
光绪六年(1880年),在平原乡龙泉山麓的龙泉寺内,设立书院,称为龙泉书院。寺内的奎光阁,作为讲学场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县
宿儒游腾辉、林玉章、陈梦海等在此收徒授业,并利用农闲为农民扫盲。 民国9年5月,随着新学兴起,龙泉书院改为第四区公立第五国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