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是明代思想家
王守仁的诗作。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5、猗(yī)兰:即《
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乐府诗集》卷五八:
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此诗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于
滁州任上所作,时年四十三岁。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为南京
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马政至滁州,公务之余,时与师友游览当地名胜
琅琊山、龙潭等处,并和学生随处讨论学问,相互启发,心情十分愉快。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
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生于浙江
余姚。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明弘治十二年(1499)
进士,授
兵部主事。明正德元年(1506)触怒权宦刘瑾,谪贬贵州龙场(
修文县治)
驿丞。刘瑾被诛后,任
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擢
右佥都御史,继任
南赣巡抚。他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
宸濠之乱”拜南京
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针对明代道德沦丧引起的社会动荡,他主张以
心学更新
理学,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其学说在当时风行一时,并流传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