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中国纪年。改土归流是明清统治者在西南地区实行的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即废除土司,而代之以
流官的统治。
大事记
中国
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开始在
云南、贵州、广西、
四川、
湖广诸省
改土归流,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使内地的行政制度得以在边区实施,推动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史中边疆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土司制度发展到清代,已进入了它的没落时期。由于
土司制度带有浓厚的割据性,因此,它不仅严重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随着清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巩固,解决土司问题即提到了议事日程。清统治者进行
改土归流,始终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手段,其含意有二。一是“逆者剿,顺者抚”;二是先剿后抚。实际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改流的。这次
改土归流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雍正四年到九年(1731),主要靠武力征服,改流重点在云贵,大批土司在这期间被废除。第二阶段是
雍正九年以后,这一时期用兵较少,改流重点集中在
四川、
湖广、
广西,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这次
改土归流规模极大,共废除土司约一百五十三个,其中
雍正四年至九年大规模用兵时期革除一百一十个;改流之地所设
流官一百二十一个,所涉及的地区,以府计算,共四十四个府(包括
直隶厅州),所涉及的民族(以民族而论)有苗、侗、布衣、水、彝、纳西、壮、瑶、土家等,共计十九个。改流以后,清政府做了大量的善后工作,主要是:对革除土司的处理;对新设
流官的选任;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对各种旧制陋规的禁革;对边区的开发。改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首先是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同时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
改土归流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进行的一项
政治改革,它与民族征服政策又是紧密相联的,西南各族人民是在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才换来了本民族的发展。
年初--清军会攻长寨
长寨属
贵州省
贵阳府广顺州。
鄂尔泰主持西南南
改土归流,大规模用兵。首起长寨。
雍正四年(1726)初,为进剿所谓“不法苗倮”,清廷调入黔,并于长寨修建营房。二月初一,长寨所属羊城屯、者贡、谷隆、焦山一带苗民阻建营房。
鄂尔泰令
提督马会伯、威宁总兵石礼哈先行晓谕,若不从,即继之以兵威。长寨
苗民不听劝阻,并围军营,吹角呐喊,以示抗拒。四月初九日,
鄂尔泰下令进剿,并声称:“今苗既肆明顽梗,杀之有名,藉此一举以慑伏群苗。”长寨
苗民占据出口,档木垒石,准备迎战。五月初九日,清兵三路会攻长寨,克九村寨,并占谷隆关。五月三十日攻下者贡屯,六月二日克羊城屯。苗人终不敌清军之进攻,死伤惨重,遂表示归顺。随即,清政府清查户口,重建军营,并增加驻兵名额。八月初五日,以长寨各
苗寨悉平,清政府移贵阳同知驻其地,设长寨厅,隶
贵阳府。
1月26日--禁用铜器
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用量猛增。由于制造铜钱的主要原料黄铜生产不足,铸钱不多,以致出现钱贵银贱的现象,即钱价高于银价。一些私人铸钱者趁机毁掉政府的
制钱,以大大少于政府制钱中的含铜量铸私钱以图厚利,还有人毁掉制钱改铸铜器,这就破坏了清代的
钱法。清政府在严禁私铸的同时,下令禁止使用铜器。
雍正四年(1726)正月二十六日户部建议:除
乐部等必需用黄铜铸造的器皿外,一律不许再用黄铜制造;已成者,当作废铜交官,估价给值,今后再违禁制造,一律治罪。得到
雍正帝的批准。同年(1726)九月七日是,雍正帝再下禁令,只准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黄铜器具,其他一概禁用。现有铜器,一律要在三年之内交清。并指出,不如此则钱价不能平。十月九日重申此令,并指示先在直隶
八府及各省
督抚驻扎之省城试行之。雍正(1727)十二月十九日,雍正帝特谕京城文武百官、军民人等交售铜器。
雍正五年(1727)元月六日又专向八旗官员兵丁申明禁令。这项关于禁止使用铜器的命令以京城收效比较明显,但在地方上由于民间所存黄铜器皿本不算多,加上人们爱惜,不肯当废铜交售,故而收获甚微。
2月9日--颁赐在京衙门御书匾额
在整顿吏治的基础上,
雍正帝为了使在京各衙门都能真正做到尽职尽责,
雍正四年(1726)二月初九日,他特意亲笔为这些衙门题书匾额,既作为对他们的鼓励,同时又是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匾额共计二十一。
宗人府为“敦崇孝悌”;
内务府为“职思总理”;吏部为“公正持衡”;户部为“九式经邦”,
礼部为“寅清赞化”;兵部为“整肃中枢”;刑部为“明刑弼教”;工部为“敬饬百工”;銮仪卫为“恪恭舆卫”;
通政使司为“慎司喉舌”;
大理寺为“执法持平”;
理藩院为“宣化遐方”;
提督九门
步军统领衙门为“风清辇毂”;太常寺为“祗肃明禋”;太仆寺为“勤字天育”;光禄寺为“敬慎有节”;
国子监为“文行忠信”;鸿胪寺为“肃赞朝仪”;
钦天监为“奉时敬授”;
顺天府为“肃清畿甸”;仓场总督衙门为“慎储九谷”。
雍正二年春,
雍正帝首行亲耕礼。
雍正四年(1726)春,再次亲耕耕田。秋收时,当他听说田产嘉禾,一茎九穗时,甚为满意。遂即在同年(1726)八月二十七日,下令各省督抚及所属府、州、县、卫之官,俱行耕耕之礼,各地均立农坛耕田,自
雍正五年(1727)始,岁仲春亥日,率属亲耕,行九推礼。雍正帝推行耕田法的目的,在于使为官者知稼穑之艰难,悉农夫之作苦,察地力之肥硗,以存重农课稼之心,同时亦可使为农者,断无苟安怠惰之习。此令一下,各地立即执行,耕田遍布全国各州县(州县耕田为四亩九分)。雍正帝不仅下令推行耕田法,而且不时检查各地实行的效果,一旦发现实行不力者,即严加处理。
雍正五年(1727)九月二十二日,当他得知广西临桂县知县杨询朋将耕田荒芜,颗粒未收,遂即降旨将杨询朋革职,并留在该县管理耕田十年。六年(1728)六月,浙江总督李卫题参永康县试用知县陈桂于耕田大典草率从事,不合规制,雍正帝也将他革职。雍正帝推行耕田法,表现了他严格要求地方官重视农业生产的决心,在实际推行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钱名世,字
亮工,江南武进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与
年羹尧南北乡试同年。
雍正二年(1724),
年羹尧进京,时任侍讲的
钱名世赋诗相赠,内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之句,还有“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极力称赞
年羹尧。因允禵调兵进藏,康熙帝为其立一碑,
钱名世认为
年羹尧青海之功,应再立一碑。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
年羹尧被处死。几个月后,
钱名世亦以年党获罪。雍正四年(1726)三月三十日大学士、九卿等奏请将其交刑部从重治罪。雍正帝却别出心裁,说
钱名世赠诗年羹尧是文人的无耻钻营,违背圣贤遗教,不配作儒门中人,对他应口诛笔伐,以文词为刑法来制裁。遂下令将
钱名世革职,发回原籍,并亲笔书写“名教罪人”四名,令原籍官员制成匾额,挂在钱名世住宅,又令举人、进士出身的京官每人作一首诗讽刺钱名世,并由钱名世本人把这些诗刊刻进呈,分发
直省各学校,以为无耻文人之炯戒。
4月22日--清廷推行保甲制
雍正帝对实行保甲十分重视。二年二月,在颁布《圣谕广训》时,即将“联保甲以弭盗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保甲推行不力,盗匪则不能肃清,要求“城市乡村严行保甲,每处各自分保,每保各统一甲,城以防分,乡以团别,排邻比户,互相防闲。”但是,由于清初实行编审,作为征发徭役的根据,因此,保甲制还没有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当雍正帝在全国施行
摊丁入地之后,编审停止了,保甲制就显得十分重要。雍正四年(1726)四月二十二日,雍正帝对大学士等说,弭盗之法,莫良于保甲,但多年来奉行不实,稽查不严。要求九卿等根据各地特点,如村落零散、沿海、少数民族地区等详议具奏。七月二十五日,吏部遵旨将议定的保甲条例呈上:十户为一牌,设一牌头,十牌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正;畸零村庄、“熟苗”、“熟僮”,一体编入保甲;地方官不实力奉行,按情节分别议处;建立民间劝惩办法,对违犯保甲条令的人,若行告发,按被揭发的人数给奖,若为隐匿,予以杖责。雍正帝批准了这一条例,命令各省通行,限一年内执行完毕。十二月,内阁等衙门又根据
云贵总督鄂尔泰关于
改土归流地区实行保甲的建议做出规定:民苗杂处之地,户多畸零,无论民夷,凡自三户起,皆可编为一甲,其不及三户者令迁附近地方,不许独住。
雍正四年(1726)八月初六日,主持
改土归流的
鄂尔泰拟定了分别流土
考成法,上奏雍正帝。
鄂尔泰指出,自明代以来,土司与
流官同样授与职衔,但无考成,因而地方官无法约束土司。地方命盗之案日增,就在于土司考成不严,有时官府通缉凶犯,而土司知情故纵,
流官亦束手无策。欲求地方安宁,必须严格土司考成。建议制定分别流土
考成法:盗由
苗寨,专责土司;盗起内地,责在文员;盗自外来,责在武职。责在土司者,未减
流官;责在
文官者,未减武职;责在武职者,亦未减文员。以此三者,分别议罪,土司无辞,
流官亦服。雍正帝接到奏折后,让兵部、都察院等衙门讨论。同年(1727)十二月二十一日,经各衙门讨论,雍正帝批准,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分别流土
考成法,责令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五省一体遵行。并且强调:土司如“故纵苗倮,扰害土民”即革职,至有养盗殃民者,题参严拿治罪。倘能严行约束,擒拿盗贼,奏明加级,以示鼓励。
9月--开始筹备修建清西陵
雍正四年(1726)九月,雍正帝命允祥、
张廷玉和工部、内务部府官员筹建他日后的陵寝。雍正五年(1727)四月,允祥选中了遵化九凤朝阳山地,雍正帝本人也表示同意。但动工之后,发现土质不好,遂弃而不用。因遵化地方没有中意的,又转向京都西南的房山,后因这里“地内皆砂”,又另寻他地。后雍正帝委派福建总督
高其倬与允祥勘察。
高其倬以通晓天文地理著称,经他与允祥调查,选中了易州
泰宁山太平峪地方,认为这里“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本人亦很满意,但他有个顾虑,即这里远离父、祖陵寝,与建陵一地之理不合。于是他在七年(1729)十二月让臣下为其寻找合理的根据。很快,大学士等奏称: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亦不在一县之境。今选易州设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易州均在畿辅,离京城不远,完全可以建陵。这样,
雍正帝算是有了根据,遂于雍正八年(1730)在
易州兴工,至乾隆二年(1737)方告竣工。泰陵建有碑亭、享堂、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地宫,此外还有一群石象生,整个建筑雄伟壮丽。雍正帝修建西陵,也引起了世人的猜测,有人说他狂妄自大,自建中心。也有人说他因谋夺皇位,无颜以见九泉之下的父亲,故而躲避。也有人认为他是迷信风水而另择佳穴
10月6日--设观风整俗使
雍正三年(1725)、四年(1726)连续发生的汪景琪、
查嗣庭案件,引起了雍正帝的警觉。由于汪、查二人均系浙江人,雍正帝认为二人在浙江必有影响,因此断定浙江风俗浇漓,有必要专派一官前去治理,稽察奸伪,或劝导,或惩治,务使浙江绅衿士庶有所儆戒,“尽除浮薄器陵之习,归于谨厚,以昭一
道同风之治。”遂于
雍正四年(1726)十月六日下谕
九卿等,让他们研究具体办法。
九卿建议仿唐朝贞观年间所置
观风俗使,派官往浙江,省问风俗,稽查奸伪,授为浙江等处观风整俗使,并铸给关防(即清代临时性差遣官员所用之印信),以重职守。得到了雍正帝的批准。遂即委任河南学政、光禄寺卿
王国栋为浙江观风整俗使。
11月27日--停浙江士子乡、会试
汪景琪、
查嗣庭事件发生后,雍正帝不仅派观风整俗使去整顿浙江风俗,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对浙江士子的控制。在他看来,读书人首应讲求天经地义,知有君父之尊,然后见诸行事,以备国家之用,非仅欲其工于文字也。从这一点出发,他于
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二十七日颁下谕旨,指出浙江文词虽甲天下,而风俗浇漓,败坏已极,如汪景琪、
查嗣庭之流,自恃清高,傲慢一世,轻薄天下之人,甚至丧心病狂,谤讪君上,实为千古罪人。朝廷开科取士,原欲得人任用。岂能让汪、查之流玷辱科名。同时推断,浙江士子必受汪、查的影响,因考虑到“人心风俗,关系重大,不得不严加整理,以为久安长治之计”,于是下令停止浙江士子参加
乡试和会试的考试,直至浙江风俗渐趋淳朴时止。直到
雍正六年(1728)这一禁令才被解除,允许浙江士子参加次年的乡、会试。
世界
出生
逝世
6月18日--安德烈·卡迪纳·德图什(
法语:André Cardinal Destouches,1672年4月6日-1726年6月18日),
法国作曲家,以他的芭蕾歌剧Les élémens著称。
8月--允禟(康熙帝第九子)死于禁所
允禟,康熙帝第九子,受封贝子爵。因支持允禩争夺储位,并与其结党,一直被雍正帝视为心腹之患,并寻机惩治。康熙帝病逝后,允禵奉命回京,雍正帝以军中需人为由命允禟前往西宁,实际是将其发配。允禟明白皇兄之用意,推说侍皇父百日冥辰后前往,后来又说等送了陵寝再启程。由于
雍正帝一再催行,遂于雍正元年(1723)到了西大通(今青海大通县东南)。雍正帝指示
年羹尧留意,不要叫允禟将兵丁收买了去。允禟到西大通后,就奏请回朝,雍正帝末置可否,只言“知道了”。却暗中指示
年羹尧不得放其回京。雍正二年(1724)四月二十一日,
宗人府参奏:允禟遣人到河州买草,踏看牧地,属“抗违军法,肆行边地”。请革允禟贝子爵。雍正帝以示宽大,遂免。雍正三年(1725)初,雍正帝闻知允禟纵容家人在
西宁生事,遂遣都统楚宗前往约束。待楚宗至,允禟不出迎圣旨,且说:“上责我皆是,我复何言?我行将出家离世!”楚宗将此情汇报了雍正帝。二月二十九日雍正帝召见诸王及满汉文武大臣,当众宣布了允禟的罪恶以及历年与允禩等结党的事实。不久,又有人参奏允禟护卫乌雅图等路过山西定州时殴打生员,且陕西人称允禟为“九王”。雍正帝大怒,遂于同年七月二十九日下令革允禟贝子爵,撤其佐领属下,于西宁幽禁。并行文陕西督抚,日后再有称允禟为九王爷者,从重治罪。雍正四年(1726)正月,有人向雍正帝报告,允禟别造字体写信,暗藏密递,书言“事机已失”。雍正帝认为这纯属“敌国奸细之行,”遂于正月五日下令革去黄带子,削宗籍。不久,允禟被押至保定,
直隶总督李绂奉命将其圈禁。五月十四日允禟被改名“塞思黑”(满语,意为“猪”)后又被列二十八罪状,论死。八月,允禟死于禁所。
9月10日--允禩(康熙帝第八子)病死禁所
允禩,康熙帝第八子。初封
贝勒。在康熙晚年争夺储位的斗争中锋芒毕露,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个政治集团。雍正帝继位后,自然把允禩列为主要的政敌。但是为了不操之过急,先稳住对手,雍正帝封他为廉
亲王,授
理藩院尚书,并任为
总理事务王大臣,表示重用,然后寻机下手。雍正二年(1724)七月,雍正帝颁布亲书的《朋党论》,指责允禩等人结党,实际是向允禩下手的一个信号。八月二十二日,又召见诸王
宗室,当众谴责允禩受命总理事务三年以来“所办之事,皆要结人心,欲以恶名加之朕躬”。同月(1725)二十二日又发出上谕:“若有归附允禩,结为朋党者,即为叛国人,必加以重罪,决不姑贷,亦断不姑容。”雍正帝为了最后孤立允禩。先惩治了他的党羽,在把苏努、允礻我、允禟等人治罪后,于
雍正四年(1726)正月初五日发出上谕,历数允禩之罪状,主要说他“诡计百出,欲以摇惑人心,扰乱国政”,是“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下令禠夺他的黄带子,削除宗籍。正月二十八日,又以允禩妻乌雅氏不恭,革去
福晋,休回母家,严行看守,并告诫允禩,若怀恨在心,必从重治罪。二月初六日,将允禩降为
民王,不得依
宗室诸王例保留所属
佐领人员。次日,诸王奏请将允禩正法,雍正帝假称不忍。二月十日,命将允禩在
宗人府看守,寻圈禁高墙。三月十二日,允禩奉命改名,自己改为“阿其那”(满语,意为“狗”),将其子弘旺改为“菩萨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诸
王大臣、九卿等,历数允禩及允禩等人之罪恶,并要“使中外之人,昭然尽晓”。六月三日,诸王、
贝勒、贝子、公及满汉文武大臣公同议奏允禩罪状四十款,请处死,雍正帝未允。九月十日,允禩病死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