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年,农历戊午年(马年)。公元纪年,唐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光化元年。
历史大事
昭宗下诏罪己息兵
乾宁五年(898)正月,因
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催请,昭宗于是下诏罪己兵,复
李茂贞姓名官爵,罢诸道讨凤翔兵。茂贞、
韩建皆致书
李克用,乞修和好,同奖王室,且言车驾出幸累年,愿乞丁匠助修宫室,迎上回长安,克用许之。
乾宁五年(898)三月,
朱全忠遣韦震入奏,求兼天平
节度使,朝廷不许,震力争。
唐昭宗不得已,以
朱全忠为宣武、宣义、天平三镇
节度使。全忠以韦震为天平留后;以
李振为天平节度副使,己仍据宣武(汴)。
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与义昌节度使卢彦威争盐利,乾宁五年(898)三月,仁恭遣其子守文将兵袭
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彦威弃城逃汴。仁恭遂取沧、景(今河北东光)、德(今山东陵县)三州,以守文为义昌军留后。仁恭既并两镇,兵势益盛,有并吞河朔之志。为守文请沼命,朝廷不许,仁恭悖称旌旗我自有之,无须朝廷承认、又与
朱全忠修好,以抗
李克用。
乾宁五年(898)四月,
朱全忠与
刘仁恭修好,会魏博兵击
李克用,在
钜鹿(今河北)败河东兵万余人,逐至青山口(在今河北邢台境)。又遣
葛从周分兵攻洺州(今河北肥乡北),拔城,斩刺史邢善益。五月
葛从周攻
邢州,刺史马师素弃城走;磁州刺史袁奉滔自杀。
朱全忠尽有邢、洺、磁三州,以
葛从周为昭义留后,守三州。三州本为原
昭义军驻地之东半(西半为泽、潞),自此晋、汴接壤,每岁为邢、洺、磁(今河北磁县)三州争战。
乾宁五年(898)三月,诏以
马殷为
武安军(驻长沙)留后。时湖南管内七州,
马殷所据仅潭(今湖南长沙)、邵(今湖南邵阳)二州。五月,
马殷遣将攻衡州(今湖南衡阳),斩城守。又进围
永州(今湖南零陵),六月陷城,殷以
李唐为
永州刺史。于是,
马殷据有湖南四州。昭宗还都,
改元光化昭宗自乾宁三年(896)七月离都流徙,已两年在外。乾宁五年(898)八月二十日,昭宗自华州(今陕西华县)返都,二十四日至长安。二十六日,赦天下,
改元,以
乾宁五年为
光化元年。
钱镠部将
顾全武攻苏州,城中食尽。
光化元年(898)九月十七日,淮南所署苏州刺史台濛弃城走,援兵亦遁。
顾全武克苏州,又攻昆山(今江苏),守将秦裴力竭而降。闰十月,
钱镠以曹圭为苏州
制置使。
魏博罗弘信死,子绍威嗣
光化元年(898)九月,诏
魏博节度使罗宏信守侍中。其月,
罗弘信卒,军中推其子
罗绍威知留后。十一月,诏以
罗绍威为
魏博节度使。
罗弘信,字德孚,
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善骑射,
文德元年(888)被魏博牙兵推为留后,迁节度使,加使相,镇魏博凡十年。死年六十三,赠太师,追封北平王,谥曰壮肃。
光化元年(898)十二月,
李克用所署
昭义节度使薛志勤卒,
李罕之引兵入据
潞州(今山西长治),附于
朱全忠,
李克用遣
李嗣昭将兵讨伐,先取泽州(今山西
晋城),收罕之家属送晋阳(今太原)。翌年正月,
朱全忠表
李罕之为
昭义节度使。
惟劲禅师著《五字颂》
昭宗
光化年间(898——901),惟劲禅师入南岳衡山,住报慈
东藏,藏中有镜灯一座,乃贤首大师所制。惟劲睹之,顿喻广大法界重重无尽之义,乃著《五字颂》,阅览者悟理事相融。后复著《续宝林传》四卷,记贞元(785——805)后禅门继踵源流。
玄伟禅师编《圣胄集》
光化元年(898),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785——805)以来禅宗宗师机缘,名《圣胄集》。
通鉴记载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
光化元年(戊午,公元八九八年)
春,正月,两浙、江西、武昌、淄青各遣使诣阙,请以
朱全忠为都统,讨
杨行密。诏不许。
上下诏罪己息兵,复
李茂贞姓名官爵,应诸道讨凤翔兵皆罢之。
壬辰,河中
节度使王珂亲迎于
晋阳,
李克用遣其将
李嗣昭守河中。
李茂贞、
韩建皆致书于
李克用,言大驾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奖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宫室,克用许之。
初,王建攻东川,
顾彦晖求救于
李茂贞,茂贞命将出兵救之,不暇东逼乘舆,诈称改过,与
韩建共翼戴天子。及闻
朱全忠营洛阳宫,累表迎车驾,茂贞、韩建惧,请修复宫阙,奉上归长安。诏以
韩建为修宫阙使。诸道皆助钱及工材。建使都将蔡敬思督其役。既成,二月,建自往视之。
朱全忠遣副使万年韦震入奏事,求兼镇天平,朝廷未之许,震力争之。朝廷不得已,以全忠为宣武、宣义、天平三镇节度使。全忠以震为天平留后,以前
台州刺史
李振为天平节度副使。振,抱真之曾孙也。
淮南将
周本救苏州,两浙将
顾全武击破之。淮南将
秦裴以兵三千人拔昆山而戍之。
以
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
马殷知
武安留后。时湖南管内七州,贼帅杨师远据
衡州,唐世旻据
永州,
蔡结据
道州,陈彦谦据
郴州,
鲁景仁据
连州,殷所得惟潭、邵而已。
义昌节度使卢彦威,性残虐,又不礼于邻道。与
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争盐利,仁恭遣其子守文将兵袭沧州,彦威弃城,挈家奔
魏州。
罗弘信不纳,乃奔汴州。仁恭遂取沧、景、德三州,以守文为义昌留后。仁恭兵势益盛,自谓得天助,有并吞河朔之志,为守文请
旌节,朝廷未许。会中使至范阳,仁恭语之曰:“
旌节吾自有之,但欲得长安本色耳,何为累章见拒,为吾言之。”其悖慢如此。
朱全忠与刘仁恭修好,会魏博兵击
李克用。夏,四月,丁未,全忠至巨鹿城下,败河东兵万馀人,遂北至青山口。
丁卯,
朱全忠遣葛从周分兵攻洺州,戊辰,拔之,斩刺史邢善益。
五月,己巳朔,赦天下。
葛从周攻
邢州,刺史马师素弃城走。辛未,磁州刺史袁奉滔自刭。全忠以从周为昭义留后,守邢、洺、磁三州而还。
朝廷闻王建已用
王宗涤为东川留后,乃召
刘崇望还,为
兵部尚书,仍以宗涤为留后。湖南将
姚彦章言于
马殷,请取衡、永、道、连、郴五州,仍荐
李琼为将。殷以琼及秦彦晖为岭北七州游奕使,张图英、
李唐副之,将兵攻衡州,斩杨师远,引兵趣永州,围之月馀,唐世旻走死。殷以李唐为永州刺史。
六月,以濠州刺史赵珝为忠武节度使。珝,犨之弟也。
秋,七月,加武贞节度使
雷满同平章事,加镇南节度使
钟传兼侍中。
忠义
节度使赵匡凝闻朱全忠有清口之败,阴附于
杨行密。全忠遣宿州刺史尉氏
氏叔琮将兵伐之,丙申,拔
唐州,擒随州刺史赵匡璘,败襄州兵于
邓城。
八月,庚戌,改华州为兴德府。
戊午,汴将康怀贞袭邓州,克之,擒刺史国湘。
赵匡凝惧,遣使请服于
朱全忠,全忠许之。
己未,车驾发华州。壬戌,至长安。甲子,赦天下,改元。
上欲籓镇相与辑睦,以
太子宾客张有孚为河东、汴州宣慰使,赐
李克用、朱全忠诏,又令宰相与之书,使之和解。克用欲奉诏,而耻于先自屈,乃致书
王镕,使通于全忠。全忠不从。
九月,乙亥,加韩建守太傅、兴德尹,加王镕兼中书令,罗弘信守侍中。
己丑,东川留后
王宗涤言于王建,以东川封疆五千里,文移往还,动逾数月,请分遂、合、泸、渝、昌五州别为一镇,建表言之。
顾全武攻苏州,城中及援兵食皆尽。甲申,淮南所署苏州刺史台濛弃城走,援兵亦遁。全武克苏州,追败
周本等于望亭。独
秦裴守昆山不下,全武帅万馀人攻之。裴屡出战,使病者被甲执矛,壮者彀弓弩,全武每为之却。全武檄裴令降。全武尝为僧,裴封函纳款,全武喜,召诸将发函,乃佛经一卷,全武大惭,曰:“裴不忧死,何暇戏予!”益兵攻城,引水灌之,城坏,食尽,裴乃降。
钱镠设千人馔以待之,及出,羸兵不满百人。镠怒曰:“单弱如此,何敢久为旅拒!”对曰:“裴义不负
杨公,今力屈而降耳,非心降也。”镠善其言。顾全武亦劝镠宥之,镠从之。时人称全武长者。
魏博节度使罗弘信薨,军中推其子节度副使绍威知留后。
汴将
朱友恭将兵还自江、淮,过安州,或告刺史武瑜潜与淮南通,谋取汴军,冬,十月,己亥,友恭攻而杀之。
李克用遣其将
李嗣昭、
周德威将步骑二万出青山,将复山东三州。壬寅,进攻邢州,
葛从周出战,大破之。嗣昭等引兵退入青山,从周追之,将扼其归路。步兵自溃,嗣昭不能制。会
横冲都将
李嗣源以所部兵至,谓嗣昭曰:“吾辈亦去,则势不可支矣,我试为公击之。”嗣昭曰:“善,我请从公后。”嗣源乃解鞍厉镞,乘高布阵,左右指画,邢队莫之测。嗣源直前奋击,嗣昭继之,从周乃退。德威,马邑人也。
王珙引汴兵寇河中,
王珂告急于
李克用。克用遣
李嗣昭救之,败汴兵于胡壁,汴人走。前常州刺史王柷,性刚介,有时望。诏征之,时人以为且入相。过陕,王珙延奉甚至,请叙子侄之礼拜之,柷固辞不受。珙怒,使送者杀之,并其家人悉投诸河,掠其资装,以覆舟闻。朝廷不敢诘。
十一月,甲寅,立皇子祯为雅王,祥为琼王。
朱全忠以奉国节度使
崔洪与
杨行密交通,遣其将
张存敬攻之。洪惧,请以弟都指挥使贤为质,且言:“将士顽悍,不受节制,请遣二千人诣麾下从征伐。”全忠许之,召存敬还。存敬,曹州人也。
李克用之平王行瑜也,
李罕之求邠宁于克用。克用曰:“行瑜恃功邀君,故吾与公讨而诛之。昨破贼之日,吾首奏趣苏文建赴镇。今才达天听,遽复二三,朝野之论,必喧然谓吾辈复如行瑜所为也。吾与公情如同体,固无所爱,俟还镇,当更为公论功赏所为也。吾与公情如同体,固无所爱,俟还镇,当更为公论功赏耳。”罕之不悦而退,私于
盖寓曰:“罕之自河阳失守,依托大庇,岁月已深。比来衰老,倦于军旅,若蒙吾王与太傅哀愍,赐一小镇,使数年之间休兵养疾,然后归老闾阎,幸免。”寓为之言,克用不应。每籓镇缺,议不及罕之,罕之甚郁郁。寓恐其有它志,亟为之言,克用曰:“吾于罕之岂爱一镇,但罕之,鹰也,饥则为用,饱则背飞。”及志勤薨,旬日无帅,罕之擅引泽州兵夜入
潞州,据之,以状白克用,曰:“薛铁山死,州民无主,虑不逞者为变,故罕之专命镇抚,取王裁旨。”克用怒,遣人让之。罕之遂遣其子颢请降于
朱全忠,执河东将马溉等及沁州刺史傅瑶送汴州。克用遣
李嗣昭将兵讨之,嗣昭先取泽州,收罕之家属送晋阳。
杨行密遣
成及等归两浙以易魏约等,钱镠许之。
韶州刺史曾兖举兵攻广州,州将王璙帅战舰应之。清海行军司马刘隐一战破之。韶州将刘潼复据浈、浛,隐讨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