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
心理学名词
力比多,又称利必多(音译自libido)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派术语,指人类生而具有的驱使个体寻求快感的心理能量,主要是性本能的能量。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来源于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他在早期把力比多看作狭隘的性欲,后把它扩大为性爱与快乐的一切表现,晚年又扩大到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对力比多的错误导向或不适当控制的结果会导致神经症。
基本概念
定义
力比多(libido),本为拉丁语词汇,意为“欲望”。被弗洛伊德借用,指人类生而具有的驱使个体寻求快感的心理能量,主要是性本能的能量。
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才是心灵的唯一动力, 他把力比多视为推动心理活动的唯一的性能量,认为人只有生命力在力比多的驱使下,才能向无限的自我满足发展。
特征表现
弗洛伊德指出,力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这里是性的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即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在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力比多”就是一种能量、一种心力、一种不倦的推动力,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能源。由此,一切科学的、文艺的、宗教的问题都可以在“力比多”这里找到精神分析理论的答案。至于说到用什么名词术语,倒是无关紧要的——弗洛伊德也曾说过:“我们可以丢掉‘力比多’这个术语,也可以把它用作一般意义上的精神能量的同义语。”
“力比多”与“性和爱”的关系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讲到:“力比多的概念来自情绪理论。虽然现在还没办法数量化,但我们已经将它作为一个量化单位,对所有与爱有关的本能或冲动的能量大小进行评定。我们在此所说的爱,主要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性,也就是把两性交合当作目的的爱,诗人作家所歌颂的爱。当然,对于其他与爱有关的情感,比如自爱、友爱、对父母和子女的爱、博爱,以及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喜爱,我们也不排除在外。我们依据的是精神分析研究的结果。它认为,这些追求都源于同一种本能,即两性交合的冲动。尽管从表面上看某些关系避开了性目标,或是最终没有实现它,但依然保留着性的原始本质,并且能够被轻易辨识出来。
“换言之,‘爱’这个词在语言中被使用得非常频繁,也有了合理的含义。我们最好将其作为科学研究和表述的根据。但这种做法却为精神分析惹来许多非议甚至责骂,就好像它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其实,这种广义的爱并不是精神分析创造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爱欲’(Eros)一词,不管是从起源、作用还是与性的关系上来说,都与精神分析的力比多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精神分析从经验和来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这种爱欲统称为性欲,但大部分‘有教养的人’觉得这个名称的改变是一种侮辱。为了进行报复,他们给精神分析贴上了‘泛性主义’(pansexualism)的标签。谁要是觉得谈‘性’是在侮辱和贬低人格,就可以换一种更加文雅的说法,比如‘爱欲’或‘情欲’。我原本也可以这么做,以避免发生许多争执,但我不想这么做,因为我不会向懦弱屈服。如果走上了这条道路,你就不知道有什么在等你;一开始让你在用词上让步,后来或许就会让你在内容上妥协。我认为,以谈‘性’为耻并不可取,有人想用希腊语的‘爱欲’取代它,但这个词实际上只是德语‘爱’的替代品。更何况,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或许根本不用做出任何让步。”
历史发展
溯源
弗洛伊德首次提出力比多概念是在他的经典著作《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中,该书于1905年出版。这本著作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早期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其中他详细阐述了力比多的概念,将其作为人类性欲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
重要阶段
弗洛伊德早期着重强调力比多的性本能性质。这里“性”的含义不是仅指性器、狭义性生活等生殖联系的性,而是泛指生理快感和与之相联的心理快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著作中专门有一段对“性”观念扩展的解释:“我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弱化性与性器的关系,强调性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肉体功能,首先以快感为目标,其次才为生殖服务;第二,把性冲动看成是包括所有纯粹的感情与友爱的冲动,即通常用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爱’所指的那些冲动”。弗洛伊德还明确指出:“精神分析学在对‘性欲’这一词的意义扩展之后,它同神圣非凡的柏拉图所说的“爱欲”(eros)在意义上是多么接近。”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论则稍有修正,修正的理论基于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划分人的心理结构。“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刺激的大锅”,是“不知道价值判断,是不好的、邪恶的和不道德的”。其中最根本内核的是性冲动,即所谓的力比多。它不仅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而且扩展为一切社会文明现象的基础。
后续发展
与弗洛伊德同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的荣格在早期也曾用力比多代指心理能量。但与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理解不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定义过于狭隘。然而,荣格并不否认性动力的存在,他认为性欲只是力比多的一部分。荣格将力比多理解为一种 “普遍的生命力”,是一个更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后来用心理能量的概念取代了力比多。荣格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 儿童时期的力比多主要表现为需要营养和发育成长,从青春期开始的成年阶段,力比多才更多地表现为性欲需求。由此可见,荣格理解的力比多在含义上比弗洛伊德的更加丰富:这种“心理能量”在潜意识中表现为一种状态,可以在许多不同的通道流动——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与道德的。心理能量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可以驱使个体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
影响因素
力比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源自于身体的生物能量,因此生理因素对其有重要影响。例如,生理上的性欲和性满足会直接影响力比多的分配和表达。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也会对力比多产生影响。例如,性别角色、家庭环境、社会期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力比多的表达和调节。
个体因素
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会影响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童年经历、心理防御机制、个性结构等因素都会塑造个体的力比多模式。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对力比多也有重要影响。例如,爱、恐惧、焦虑等情感状态都会调节个体力比多的分配和表达。个体的个人历史和经验也会影响力比多的发展和表达方式。早期的童年经历、青春期经历、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成就等都会对力比多产生影响。
相关著作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概念是相当主观的,难以直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经典的著作如下:
弗洛伊德(1905).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性学三论》).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力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1920).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超越快乐原则》). 这本书探讨了力比多理论之外的心理动力学原则,对于理解力比多及其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1915). Instincts and Their Vicissitudes (《本能及其变迁》). 这篇论文探讨了本能和力比多的关系,对于理解力比多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角色有所帮助。
弗洛伊德(1923). The Ego and the Id (《自我与本我》). 这本书探讨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力比多的相互作用。
这些著作可以提供一些力比多相关的思考和讨论。
应用领域
力比多与自恋
关于自恋的探讨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在 1911 年弗洛伊德的著作《精神分析对一个偏执狂病人的自传性叙述的说明》中,“自恋”概念有了首次根本性的转变。弗洛伊德不再把“自恋”作为少数病人的病态特例,而将其视为每个正常人心智发育过程中一个独立且必需的阶段,一种力比多分配的方式。“最近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在力比多从自体性欲向对象爱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自恋阶段。”在这个阶段“他把他自己,他的身体,作为他的对象”,并且“这个过渡性的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自恋阶段发展之后,他才会继续成长,在之后的阶段才会以他人而不是以自己为选择对象”。
弗洛伊德突破了《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中的狭义自恋定义,赋予自恋更普适和更独立的地位。据此他重新解释了同性恋的成因:如果有人发展受挫,出现心理固着,把自恋阶段带到了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即“对象爱阶段”,他才会变成同性恋:寻找一个和自己有着相同生殖器的人。“自恋”由此不再从属于“对象爱”范畴,成为一个意义独立的自治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自恋纳入到力比多理论框架中,使其从孤立的解释性概念发展为系统的自恋理论。这个介于“自体性欲阶段”和“对象爱阶段”之间新独立出来的“自恋阶段”具有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心理功能:它将之前“自体性欲阶段”中分散于各个性快感区中孤立的性欲整合在一起,贯注在统一的自己和自己身体之上,这是“自我”(ego)形成的关键过程。
1914年,弗洛伊德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在《论自恋》一文中指出,自恋是源于力比多。这种原始的爱力比投向自己和养育自己的人是一种原发性的自恋。随着个体健康地发展,这种能量投向客体。在投向客体的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这种朝外的爱力比会返回个体,形成继发性的自恋,也就是病理性的自恋。这些人在爱的选择中不以他人为模型,而以自我为模型,将理想化的自我作为爱的对象。
力比多之升华
弗洛伊德采用“升华”这一术语,指人将力比多转向崇高的目标或方向和对象的过程。他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说:“目标及对象的改变有一种更富有社会意义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升华’”。升华作用是一种调和的办法。一方面,它将本能欲望转入另一有用的新途径,原先用以满足本能的活动为更高尚的精神活动所取代。力比多的直接表现化解成实质上非性的行为,这样一来就使其从固定情绪中解放出来,不受压抑,而得到适当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将本能欲望向合乎文明发展和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也避免了与社会道德、法律、习俗相冲突或违背。通过这种升华,欲望转变为更远大、更有价值的智慧创造活动。
理论评价
正面
力比多理论在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力比多概念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过程。它强调了生物能量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在精神分析学中,力比多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理解和解释个体心理症状、冲突和发展问题。通过深入探讨力比多的表达方式和调节机制,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内在冲突和心理困扰。力比多概念也被用来解释社会和文化现象。例如,在文化研究中,力比多被视为一种文化生产力,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力比多概念有助于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塑造了个体的性格结构和心理特征。
负面
力比多理论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把人视为一个与社会根本对立的自然存在物和非理性的动物,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这样的观点完全抹杀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物理、生物的运动。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极端夸大人的生物性,贬低人的社会性,提倡泛性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力比多在内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如关于伊底、自我、超我的假设,关于儿童性欲、人类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对梦的象征以及对神经症和精神病的解释,都是纯粹出于主观的臆想和纯粹的逻辑演绎。他甚至简单地运用神话传说来证实和提出自己的观点,缺乏事实根据,被称作“心理玄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17:38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