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
余华著短篇小说
《世事如烟》是余华著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出,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内容梗概
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
《世事如烟》描写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如烟世态。人物的某种宿命结局和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带给我们一种潮湿、阴沉、难以捉摸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又都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小说的基调阴沉,节奏飘忽,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诡异多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每夜与她十七岁的孙子同床共枕,后来竟然怀了孕,但是她不知道怀得究竟是她的女儿还是重孙;生养了五个儿,已经被他卖掉了四个,正盘算着如何将他最出色的小女儿———十六岁的少女卖一个好价钱;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坚信自己的高寿是建立在自己晚辈们的短寿基础之上,其中包括他的五个先后死去的子女,为了继续他的寿命,他不惜一切卑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花季少女因此而死。
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余华仿佛带我们走进一个暴力和丑恶的世界,文本中散发着一股股霉臭的死亡气息,笼罩着无边的死亡阴霾。整篇小说阴风惨惨、鬼气逼人。惯常的温情被冷漠与暴力肢解得破碎离。
作品目录
自序
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
命中注定
两个人的历史
世事如烟
点评鉴赏
在《世事如烟》中,余华不仅展示了对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娴熟借鉴,也呈现出他对“意识流”所表现出来的领悟力和操作能力。余华用先锋派的手法,表现了超越人类感觉的另一种真实,同时也是具有无可抗拒的魔力的真实: 命运。他认为人生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命运是强大有力而不可避免的。
余华在《世事如烟》的创作里, 对人类自身对命运之神的无可奈何, 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寓言式描述。这一主题在余华此后的作品里也被多次表现, 既体现出作者本人在哲学和人生观上的变化,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作家作品的层次。然而, 余华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在向人们展示一个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的同时(如《世事如烟》中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 , 读者也发现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一切都是如此惨酷、恐怖甚至令人恶心。余华把自己对世界的感觉极端化了, 他使自己执着地沉浸在孤独的内心体验之中。
由《世事如烟》可见, 余华前期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范畴还是从形式探索上说, 都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同调的: 即以本体论为核心观念去体察世界, 形成了一种以无选择性、片断式、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风格, 他蔑视秩序的存在, 消解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 到偶然和本能自我中去寻找法度, 在这个非理性的虚无的世界中, 恶与暴力便不可扼止地流溢出来。
余华的外表是冷漠的, 内心是狂热的; 语言是冷漠的, 感情是狂热的。读余华的小说, 你不能不惊讶于余华的情感世界竟充满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奇特意象, 你将从他孤独、冷漠、敏感的面容下, 深切地体会到那颗无限微妙而深刻, 丰盈而新鲜的灵魂震颤。他的小说, 从不作客观外部的一般描述, 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编造, 只是致力于表现人类的深层意识自我本能的变态的真实。余华对存在本质质疑, 对人的精神进行执着的形而上的求索、追溯和拷问, 又表现了他所具有的高尚的精神使命感, 同时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立牢固的精神品格。
相关版本
《世事如烟》,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年: 1999-07,页数: 176
《世事如烟》,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08-5 ,页数: 151
参考资料
世事如烟.豆瓣.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23:27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内容梗概
参考资料